APP下载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0-12-22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民族

魏 巍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四川 郫县 611741)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魏 巍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四川 郫县 611741)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处在反分裂、反西化分化的前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团结稳定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不足,提出了从增强领导意识、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和强化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该队伍的方法。

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1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为了了解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我们对四川、云南、青海等省 (自治区)的民族地区高校做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被调研高校涉及本科、专科 (不含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发出问卷 230份,收回 215份,从数据分析看,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队伍规模小、年龄结构轻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内地、沿海普通高校发展迅速,在校人数连年攀升,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人数也不断增加,按照规定[3],师生比不应高于 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从统计数据看,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师生比远远高于该比例,平均为 1∶298,个别高校达到了 1∶395,如此超标的比例给辅导员带来了更加繁重的工作,使工作效率明显下降。从年龄结构看,队伍过于年轻化,辅导员年龄段统计表如图表 1,从统计表可知 35岁以下占据了 84%的比例,根据著名科学家赵红周先生的统计分析[4]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理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应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这样既可以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又可以培养锻炼青年教师。图表 1显示的年龄结构不适合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 1:辅导员年龄段统计表

1.2 学历偏低、学科结构不合理

根据《教师法》规定,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调查数据显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占了 80%的比例,具有硕士学历的仅有 8%,不仅如此,专科学历的还有12%。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民族地区高校的辅导员需要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校方在选聘辅导员时,往往要求和学校的现有专业对口,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造成工作时力不从心。

1.3 职称结构偏低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依次为 2%、30%、68%,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赵庆典教授针对其他地区高校的辅导员调研的数据[5]有较大差距,数据显示前者比后者的职称结构更低,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4 性别比例不合理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性别比例存在不合理现象,有些院校男辅导员居多,而有些则是女性比例过高,例如四川某民族地区高校,全校共有在校生 6 464名,其中女生 3 980名,男女生性别比例为 1∶1.6,该校辅导员总数为 20名,其中女性为 15名,男性为 5名,男女性别比为 1∶3。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同性之间往往比较容易沟通和交流,上述辅导员的性别比例显然不能适应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需要。

1.5 队伍稳定性不够,流动性大

调查数据显示:40%的辅导员工作年限在 3年以下,44%工作在 3~8年,16%工作在 8年以上;另外数据显示 95%的辅导员表示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岗为专任教师或行政人员。从以上数据看出,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过大。实际上,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进入辅导员队伍仅仅是想利用这个职位作为跳板而已,他们在工作中一有机会就内部“跳槽”到其他岗位。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阻碍了其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

2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障碍与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相比其他地区普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更不容乐观,影响这支队伍发展的障碍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地区高校综合实力整体不够强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内地和沿海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处于弱势局面;另外,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政府是决策主体,作为法定的投资主体,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投入的多少,然而,民族地区经济普遍相对落后,财力紧张,在穷省办大教育的背景下[6],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性及办学任务的艰巨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基于以上因素,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缓慢,综合实力较弱,这势必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2.2 辅导员工作量大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国家,由于“三股”势力的长期活动,特别是西藏“3.14”和新疆“7.5”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表明了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将长期存在,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不仅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更要在维护本地区政治与社会稳定中发挥自身的作用[7]31-35。所以,民族地区高校的辅导员除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当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向导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刻警惕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向高校渗透,经常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活动,这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所以,民族地区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量和压力更大,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2.3 职责定位模糊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一个集教师与行政管理干部于一身的特殊群体,其概念是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8]。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给他们的职责定位模糊,管理混乱,很多学校的定位就是“为学生、教师服务的工作人员”,只要和学生相关的,都交由辅导员负责实施管理,例如寝室调整与卫生整理、催缴学费、系部教务管理、安全保障、奖助学金、学生贷款等等,嫣然成了学生的“保姆”,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忽视了。

2.4 激励机制不健全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少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专业,在当前我国高校评聘职称都以科研、论文多少来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的大环境下,辅导员在评聘职称时处于劣势地位,时间一长,和专任教师在收入、福利等方面就有较大的差距,这势必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辅导员每天工作时间远远长于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但是二者收入却基本相当,这样长期的高工作投入和相对低的工作回报极易使辅导员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积极性。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考虑到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未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5 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民族地区一些高校领导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技术含量低、可替换性强,这往往造成辅导员工作“口头很重要,实际不重要”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硬件设施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科研成果的多少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促使高校领导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这些方面,从而忽视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而使辅导员感到自己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及重视,造成他们人心不思定、队伍不稳定。

3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的思考

3.1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选聘机制,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受办学经费、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引进大量的专职辅导员来改变师生比过高的局面,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选聘机制,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在数量充实上,选拔校内具有一定工作能力、优秀的专任教师或行政工作人员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以弥补专职辅导员人数少、师生比过高的不足,减轻他们的压力和工作量;在质量把关上,选拔专、兼职辅导员时,不能只注重其专业成绩和社会工作能力,而忽视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一点对于选聘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很多不稳定因素都可以通过辅导员的工作及时发现与化解。

3.2 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定位

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职责的定位上,要求他们首先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辅导员面对的是各民族青年中的特殊群体,思维活跃且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受外部敌对、分裂势力的利用,因此,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完善自己、提高政治修养,自觉抵制分裂主义、非法宗教文化的渗透;其次,辅导员是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其健康成长的管理者。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一线,和学生保持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定、监督,学校活动的安排、部署都是通过他们管理实施,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分析,必须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避免职责不分,哪里需要放哪里,真正把他们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摆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工作状态。

3.3 高校领导应转变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领导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没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再好的硬件设施、教学和科研质量,也不能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思维,真正按照“政治坚定,业务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只有领导重视队伍的建设才能在全校上下理顺关系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3.4 落实政策,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激励和培养机制

从数据分析看,造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因素除了职责定位模糊、领导重视不够等而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辅导员的激励和培养机制不健全,无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无法使他们象专任教师那样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迈进。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3.4.1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使辅导员的奖酬相对平衡,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9]。在制定薪酬分配方案时应该根据岗位、工作强度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差距,与专任教师相比,由于后者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且本身学历要求较高,所以允许辅导员的薪酬水平与专任教师有一定的差距;与一般的行政工作人员相比,辅导员的入职资格要求、工作时间和复杂程度与其基本持平甚至略高,所以辅导员的薪酬水平也应与机关一般行政人员基本持平或略高。其次要充分落实辅导员在职务提拔、职称评定方面的待遇,在职称评定方面,由于他们不象专任教师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做论文、搞科研,相反,辅导员整天忙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的管理之中,如果按照专任教师的条件来评定职称,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职称评定从而削减积极性,所以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应该有别于专任教师,在科研论文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在学生管理成果方面提高门槛;在职务提拔方面可以按照新疆农业大学的“二二四四”制度[10]晋升。最后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在奖励方面利用“物质”和“精神”(优秀辅导员、先进学生工作者)奖励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把“物质”和“精神”奖励结果作为职务提拔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惩罚方面,要对学生测评不过关、工作不认真负责造成责任事故和不良影响的辅导员予以适当的处罚并追究责任。

3.4.2 建立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

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民族地区特殊要求的高校辅导员,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培养辅导员正确认识国情、少数民族地区区情,使他们丰富政治理论、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鉴别力,做好反分裂、反渗透工作;其次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辅导员队伍中很大部分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此他们或多或少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所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必须纳入培养体系中。在培训形式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定期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以讲座、讨论的形式培训辅导员;另一方面安排辅导员到内地、沿海发达地区高校考察、交流、学习。

总之,加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从完善选聘机制、增强领导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和完善激励、培训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稳定这支队伍,使他们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才能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团结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2005.

[2]再娜甫·尼合买提.实践探索创新——新疆农业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研究成果荟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

[4]靳玉军.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5]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6]景亚新,毛英.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新的发展目标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05,(2):9-12.

[7]张俊宗.民族聚居区高校的办学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9,(7):31-35.

[8]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9]胡蓓,王通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杰,何建忠,柴林,刘昌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37-140.

On the Thoughts about Counsellor’s Building of Contingent of Ethn ic M inority Area Un iversity

W EIW ei

(ArtDepartment,Aba Teachers College,Pix ian,Sichuan 611741,China)

A university counsellor is the backbonewho launche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s’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alwork.As Ethnic minority area universities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anti-separation and anti-westernization,the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intaining the solidarity and sta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Thus counsellor’s building of contigent must be promoted.The survey shows that counsellor’s building of contingent of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is not so efficient,which can be enhanced from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consciousness,determining counsellor’spost duty,perfecting the incentivemechanis m and intensifying training systems.

ethnic minority area;counsellor;building of conting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2-9021(2010)02-0082-05

魏巍 (1983-),女,四川岳池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也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因此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高校中设置辅导员最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近60年的探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素质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众多原因,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轻、学历职称结构偏低、队伍不稳定等方面;从另一方面看,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少数民族地区加之校内学生族别众多,处在反分裂、反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需要时刻警惕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向高校渗透,任务艰巨,这就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好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努力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2010-03-20

[责任编辑阳崇波 ]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民族
我们的民族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