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四道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发展

2010-12-21王彦武

河南教育·高教 2010年11期
关键词:人才改革学校

王彦武

目前,河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难题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道难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一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的,看得非常准确,归纳得非常精辟,无疑为河南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

对这“四道难题”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首先,我们要看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校由1978年的24所增加到2000年的52所,再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9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也由2.73万人增加到26万人,再增加到137万人。河南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发展是主流,这是有目共睹的。出现的问题有的是教育快速发展中伴生的、不可避免的,有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的则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在发展中解决,不能不发展,不发展问题就会更多、更严重。其次,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四道难题”是全省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高校领导遇到的最棘手、最头痛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否则就会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从而严重制约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后,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难题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有关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引起的。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很难有教育的发展,但是教育自身发展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有许多不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地方,必须通过改革兴利除弊,使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下面重点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改革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教育经费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比较单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校开始收取学费,并通过校办企业和向社会提供咨询、培训等方式有了一些服务性的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实施扩招以来,高校发展允许使用银行贷款,这确实为高校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给高校带来了还贷的压力。目前高校普遍债务累累,少的几亿元,多的几十亿元,每年的还贷付息成为高校领导最头痛的事情,有的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因此要采取多种举措解决这一问题。

1.增加政府投入

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未来,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高校出现巨额债务,政府有责任帮助解决。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来自财政的教育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扩张快、基础差、基数小,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家要求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对高校债务,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或一次性解决,或实行贴息的办法予以缓解。

2.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还贷

老校区一般都位于市区比较繁华的地带,近几年土地升值很快,应该价值不菲,但是有一部分老校区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加强协调工作,使其发挥作用。

3.广开融资渠道

高校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的支持,也要寻求社会、企业和广大民众的支持,要采取妥当的形式和优越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捐款和馈赠。比如,教学楼、基金会均可以捐赠者的名义命名,学校也可以为捐赠者树碑立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富人越来越多了,这种捐助办学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此外,高校还可以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获取收益。

二、改革高等教育结构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发生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在学校、在社会。从学校来看,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1.努力培植和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名牌大学

河南有1亿多人口,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却没有一所全国一流的大学,仅有一所大学进入了“211工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是河南的重大损失:一方面大批优秀的人才苗子(高中毕业生)流失到了省外,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又很少,因此就出现了“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却比较多”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应对基础比较好、发展势头比较好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予以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进入全国一流大学的行列。

2.切实加强职业教育

近些年来,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学校和学生的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师资队伍仍然比较薄弱,教学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加对高职高专的投入,并采取定期培训、向企业聘请和向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按照社会和市场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以后,学科设置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多数高校来说,要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放到第一位。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最近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临终之前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人才培养问题,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好的标志就是能够考一个好分数,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能考上大学、考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最终当上官。结果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五分加绵羊”式的“好学生”,走出学校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数千年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必须扭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已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革新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式,由“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确保学科和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大学课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组织管理信息化。

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这里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如何管教育,一个是学校自身如何管理。

从政府来说,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可综合利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及必要的行政措施来行使对教育的管理,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高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可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各种咨询服务活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育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要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尊重学术权利和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管理和决策作用。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有助于“四道难题”的破解。

(作者系河南省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责编:一 木

猜你喜欢

人才改革学校
人才云
改革之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