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才是硬道理
2010-12-21徐春浩
徐春浩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我省未来10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特别是郭庚茂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并在一些重要领域规划出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并加快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坚强决心,这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教授说。
邹友峰指出,高校必须坚持走规范发展的道路,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科学制定校园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努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推进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形成支撑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邹友峰说。
适度扩大高校规模 提供更多教育机会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省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偏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尽快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个规划既是促进我省教育事业规模发展的‘动员令,又是全省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邹友峰说。
邹友峰认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人数,一方面要增加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另一方面要举办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应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总体层次结构。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与科研紧密结合,支持大学与企业、研究院(所)合作,鼓励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研究生,以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在本科教育方面,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适度发展专科教育,促进专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为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要求,还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起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现代教育体系。
邹友峰告诉记者,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要以质量的提高为前提。只有在规模上有所突破,才能培养更多专门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质量是大学的生命,要保证在规模扩大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教育质量,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超越社会总的经济状况,不能搞“大跃进”;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合理安排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学习、引进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等等。总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必须立足省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科学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努力改善高等学校生师比、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基本办学条件”。邹友峰认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明确、符合省情,必将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邹友峰介绍说,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省重点大学数量明显偏少,仅有1所“211工程”高校,而“985工程”高校还没有。二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队伍。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目前,我省高校研究生层次人才占全部在校生的比例只有1.92%,约占全国平均水平5.73%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我省专科生所占比例为52.78%,高于全国43.13%的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说明我省高等教育的层次还比较低,未来一个时期内面临着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省高校仅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细胞分化与调控”“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邹友峰认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亟须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要搭建协作平台,建立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和跨国合作机制,形成一批联合攻关、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既要面向市场、满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有战略眼光。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环境的影响,我省高校普遍存在教师待遇偏低、人才引进困难的情况。同时,还存在着教师编制缺乏科学标准、核定编制数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等现象。编制缺口较大给高校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带来很大困难,也使高校额外增加了大量的经费支出,严重制约了学校发展。”邹友峰说。
“高校的发展必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坚持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衔接,深入分析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现实,认真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加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邹友峰说。他认为,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应坚定不移地实施“高层次突破”战略,支持郑州大学冲击“985工程”高校;支持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冲击“211工程”高校,争取用5~10年的时间,使全省有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大学排名前120名。积极支持高校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切实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一是注意从学科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等方面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前后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形成高校学科群体优势。二是积极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尽快实现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三是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切实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
邹友峰说,办学条件的改善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疏通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各种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建成大批包括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在内的“质量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此外,我省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为我省高校获得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提供配套资金,夯实我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
推进投资机制改革 形成发展长效机制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省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1999年以来,我省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7%,在全国倒数第一。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实现了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高校贷款余额在200亿元左右,平均每所省属高校贷款余额有5~6亿元。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已有部分高校因偿还贷款能力不足导致学校发展困难。”邹友峰说。
邹友峰认为,要实现我省高校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突破“资金瓶颈”。政府要明确责任,认真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到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分解目标。一是继续加大政府投入,逐年提高生均事业经费水平,争取到2012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争取更多中央资金。三是给予高校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支持独立学院发展,支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设立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基金等。四是改革经费划拨方式,改零基预算为按实际在校生人数拨款,同时根据高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及办学成本的不同,分类制定拨款标准,并向省重点支持的骨干高校倾斜,使拨款标准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五是采取积极措施,化解高校债务。进一步强化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逐步提高我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校贷款贴息,支持省属高校化减债务;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协调,调整高校贷款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增长,避免出现新的债务。“国家促进产业振兴计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必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我省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政策环境,积极向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争取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邹友峰表示,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全省教育事业再一次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编: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