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辩论赛在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10-12-21张颖举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行政管理

张颖举

摘 要:在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课堂辩论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组织课堂辩论赛时,应注意在辩前做好辩题的选择和制定好辩论赛的组织形式、程序、规则,辩论中注意引导,辩论后予以恰当的点评。

关键词:课堂辩论赛; 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322-02

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较高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但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与实际工作脱钩、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如何采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将课堂辩论赛引入行政管理专业课课堂,就是我们对行政管理课教学方法的一个探索。

下面以课堂辩论赛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为例,从辩前、辩中和辩后三个方面谈谈课堂辩论赛在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公共政策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共60学时,开设时间为大二上学期,上课方式为按年级集中授课。本年度授课对象为2008级学生,该年级共89人分3个班,其中一班30人、二班30人、三班29人。

一、辩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1.规划好课堂辩论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

开展课堂辩论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但本科生的教学以系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所以课堂辩论教学的开展应当确立“少而精”的原则。根据2008级三个班的实际情况,笔者在60节课中抽出6节课用于开展课堂辩论,大体平均每两周进行一次课堂辩论,该课程结束时每个班级能够作为辩论主体进行4次辩论。这样的课时安排,一方面不“喧宾夺主”占用最重要的课程内容讲授时间;另一方面平均每两周举行一次课堂辩论赛,能够让学生有较长的准备时间。实践证明,课堂辩论赛安排的少而精,让学生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也因为准备充分而精彩不断。

2.确立课堂辩论赛的结果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有输赢的辩论赛才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只有将课堂辩论赛的结果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笔者在每次辩论赛结束后都会根据裁判团的投票当场宣布胜负并记录在案,在全部6次比赛结束后根据输赢次数确定3个班级的排名,而排名的高低直接与该班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这就让全体同学非常重视辩论赛、非常重视本班在比赛中的胜负。在辩论赛全部结束的时候,作为任课教师,笔者还要根据自己每次辩论赛中的观察,选出“十佳辩手”,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和极大的精神褒扬,促使学生做到了全面参与、精心准备。

3.安排好辩论的组织形式

课堂辩论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而一般辩论比赛的正反双方的辩手为3~4名,如果按照一般辩论比赛的规模,一场辩论只能由6名或者8名学生参与,其他学生沦为了观众,这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班级对抗的形式,实行“循环对抗、轮流值裁”。具体组织形式如下:一班与二班对抗时,三班作为裁判团通过投票评判胜负;一班与三班进行对抗时,2班作为裁判团通过投票评判胜负;二班与三班进行对抗时,一班作为裁判团通过投票评判胜负;如此进入第二轮循环。6次辩论比赛结束后,每个班都有4次机会辩论和2次机会值裁,保证了机会均等。由于采用班级整体对抗的形式,为了保证对抗班级中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笔者对班级成员的分工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以一班30名同学为例,每5名同学组成一个任务小组,共分6个小组,其中1个小组负责主旨发言及相关幻灯片的制作,一个小组负责总结陈词及相关幻灯片的制作;其余一个小组分别担任一、二、三、四辩,按照辩论规则依次轮流发言。为了保证裁判团成员负责任的投票,在投票结束后的评论环节,应该随机抽选3~5个值裁班级的成员,让其说明自己的投票理由和依据,从而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避免其不负责任。这种组织形式设计的好处在于:首先,将每个同学都纳入了任务小组中,保证了辩论参与的广泛性;其次,由于每个同学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发言定位,避免了发言内容重复;再次,解决了担任裁判团班级的参与性不足问题。

4.精心设计好辩论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次良好的课堂辩论赛要有明确具体的辩论规则作保证。教师应在本课程辩论赛开始之前明确宣布各项辩论规则,并且在辩论赛进行时严格执行。在时间方面,首先,辩题和辩论时间要至少提前一周公布,便于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规定好辩论的总体时间和各环节的具体时间,笔者以每节课50分钟为限,中间设置4个环节,第一环节为主旨发言阶段,正反方各做主旨发言3分钟,共6分钟;第二环节为自由辩论阶段,共30分钟,其中每个辩手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2分钟,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三个环节为总结陈词阶段,正反方各作总结发言3分钟,共6分钟;第4个环节为投票评判阶段,裁判团投票表决并给出投票意见、教师对本次辩论情况进行点评,共8分钟。在投票规则方面,首先确立在场人员一人一票原则,只有在现场的值裁班级成员才有投票权,避免代人投票现象出现;其次,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而非举手表决方式,这样可以克服众目睽睽之下产生的人情票、面子票;第三,在双方监督下,当场唱票、当场公布胜负。第四,如果双方获得票数相同,规定教师具有自由裁决权。在辩题的正反观点选择方面,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辩题观点的选择权,由获得辩题观点选择权的班级来决定自己采用正方观点或者反方观点。

5.慎重作好辩题的选择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的重中之重,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要求在本专业范围内、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特点。教师在选择辩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辩题要切合专业课教学内容。课堂辯论是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一定要和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其次,辩题要具有社会热点性。一个好的公共政策辩题,不仅要切合专业课教学内容,还应该紧贴社会热点,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倍感新鲜和充满兴趣地准备和辩论。再次,辩题要具有可辩性。教师在选择辩论题目时要注意到的是,题目应具有极大争议性且不具备标准答案,使正反两方都可以充分展开辩论。最后,辩题可以尝试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大多数的辩题都是由教师提出,从提出辩题的角度看,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并未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辩论一些他们自己提出的辩题,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激发辩论的积极性。

二、辩论中注意引导

在辩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偏题,有些同学在讨论中逐渐偏离讨论的主题,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展开激辩;冷场,冷场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双方均不能对对方的发言予以反驳;言语方面的人身攻击,辩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在不能驳倒对方论点的情况往往情绪激动,在言语方面对对方人身进行抨击;部分同学发言紧张、语无伦次,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使课堂辩论顺利进行,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偏离辩论主题时,提示注意辩论方向;在冷场时注意引导辩论顺利进行;在学生紧张时,注意多鼓励,让学生在参与辩论活动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在发言时间上注意作好监督。

三、辩论后作好点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多意识不到在自己在辩论方式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足,教师在辩论后的点评就显得必不可少。在点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因此,在点评时,首先应该多肯定学生辩论所取得效果以及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和表现突出的个人,然后中肯地指出辩论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使他们在下次的辩论中得到精进和改善。

实践证明,课堂辩论赛是一种非常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课特点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开展课堂辩论赛,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比如在《公共政策学》课堂开展辩论赛,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看待现实生活中与公共政策有密切联系的社会问题。在加深对专业知识认知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修养和表达能力。第二,开展课堂辩论赛,调动了学生加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课堂辩论赛与专业学习有关、与班级的荣誉有关、与个人的平时成绩有关,这就促使在他们课堂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课下积极准备辩论资料、辩论时要全身心地投入辩论活动。课堂辩论赛作为一种工具促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第三,开展课堂辩论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辩论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智力活动,它是集道德修养、知识结构、逻辑思辩、心理素质、语言艺术、仪表仪态为一体的综合素质的较量[2]。通过课堂辩论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海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新的具体实践[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8月增刊(2).

[2]张艳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引入“课堂辩论”教学方法初探[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行政管理
烹饪对口单招专业课教学研究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如何提高现代秘书的行政管理素质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角色”与效率分析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我国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及改革策略分析
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探讨
材料腐蚀原理伴随性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