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2010-12-21郑琼京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策略鲁迅

郑琼京

摘要:鲁迅和林语堂都是中国20世纪初的翻译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他们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翻译标准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差异。对比研究两者的翻译思想之后可以发现,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不同态度使他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鲁迅;林语堂;文化态度;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忠实;“宁信而不顺”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218-02

引言

20世纪初,各方面的有识之士都在积极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众多的文学大师们纷纷著书立说,译介外国作品,在我国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翻译高潮。鲁迅和林语堂就是这一时期中国译坛上不可忽视的两位人物。他们虽然同处在20世纪初期,彼此之间也很熟知,共同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他们在译学领域的观点相同之处少,不同之处多,在某些方面甚至相去甚远。鲁迅的翻译生涯以外译中作品为主,而林语堂则以中译外为主;两人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用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两人都注重“忠实”,却又对它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通过比较这种不同就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两人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不同看法。

一、不同之处

(一)翻译文本

一般来说,不同的翻译家在选择翻译文本时都有自己的偏好。例如,许渊冲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翻译,而杨宪益夫妇则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情有独钟。林语堂在选择翻译文本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倾向性。林语堂的翻译中汉译英作品多于英译汉作品,汉译英作品有《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记》、《中国传奇》、《<老残游记>及其他》等。他的英译汉作品有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剧本《卖花女》等。他的译作大部分都是闲适、抒情或哲学类的,这些作品通常都体现出了原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有着极强的“个性”和文学性。

(二)翻译策略

受中国传统翻译的影响,鲁迅在翻译初期采取的翻译倾向于“归化”,后期则带有强烈的异化倾向。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对翻译是应该“归化”还是“存洋气”作出了论述。“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他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他主张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洋气”。在同一文中他还提到:“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在鲁迅看来,严格说来,即使有完全“归化”的译文也只能算是创作,而不能算是翻译了。

和鲁迅不同,林语堂不赞成使用洋化的中文,而且明确提出了翻译也是一种创作的主张。林语堂从小接受西方教会学校的教育,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同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并且深有研究。到美国定居之后,他不断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为架起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而努力。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文化视角,他更倾向于选择靠近易于读者的“归化”策略。然而为了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他虽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但他的重心依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异化”的影子,有很多地方直接翻译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但总体而言,为了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他是倾向于“归化”策略的。

(三)对“忠实”的不同解释

鲁迅是极为强调翻译的“忠实”问题的。他最著名的论断莫过于“宁信而不顺”了。但是一般读者很容易误解他的这一思想,认为鲁迅过分看重忠实致使译文诘屈聱牙。鲁迅是在《关于翻译——给瞿秋白的回信》一文中提到这种思想的,他把译书的读者分为三类:“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他认为甲类读者受到了相当的教育,他们阅读译作主要是为了吸收其中的先进思想或文化,也就是说,只要忠实于原作,即使译文中有“不顺”的地方,因为读者对所读内容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自然也能明白作者的意思。鲁迅并非一味地强调“信”,而把“顺”抛到脑后。在《“题未定”草》一文中,鲁迅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在他看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信”和“顺”兼顾。但是“保存原作的风姿”和“力求易解”又是一对矛盾,看不惯洋鬼子,“却不该削低他们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鲁迅竭力想要兼顾“信”与“顺”,但是当两者的确不能兼顾时,他认为为了“忠实”可以将“易解”搁置一旁。

林语堂在193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翻译》中集中阐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思想。文中林语堂总结了翻译的三个标准,即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和美的标准。他把这三个标准解释为译者的责任。忠实标准即译者对原作者的责任,通顺标准即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美的标准即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林语堂在文章中对忠实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要做到忠实,译文必须要做到三点:“……第一义,结论就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需以传神为目的。……忠实的第三义,就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他认为忠实是译者对本国读者所要尽的责任。字字对译无法完全传达原作的“神”,因而他提出“句译是对的,字译是不对的”。译者在领会了原作中整句话的意思之后用本国的语言习惯表达出来,“若能字字相对固善”,但如果不能做到的话,则应放弃字字对译的方法,而求得与原文相近的表达方式。他提出忠实必须要以“传神”为目的,放弃字字对应的翻译方法从传达原作的“神”来讲,应该算是更忠实于原文。比鲁迅更进一步的是,他指出了忠实意味着译作与原作必须保持风格上的相似性。

二、不同的原因

林语堂和鲁迅作为著名的翻译家,虽然处于同一个时代,但他们所选择的翻译文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对翻译标准的看法都不尽相同。这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翻译的目的不同。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使他认清了中国社会的弊病所在,因此他弃医从文,将手中的笔当做“改革社会的利器”。这就使得他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要改造旧社会,开发民智,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目的直接影响到了他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他倾向于选择弱小和落后的北欧和东欧国家的作品,以及充满斗争意识的苏俄文学作品,旨在用这些被迫害的国家和民族的反抗精神来激励处于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林语堂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童年的他既从父亲那里学习经书古文,又很早便与西方世界有了接触;他接受过西方教育,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成年后的他深深痴迷于中国道教哲学。他总是“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最终他选择戴上中国的小帽却穿上洋皮鞋。“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最真实简练的写照。他曾写道,他很想让两千年前的老子与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一起谈论人生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介绍中国文化是他进行创作和翻译的目的,也是他的乐趣所在。内容上他迎合西方人對东方文化的好奇心理,选择的都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本,文字上他也尽量靠近读者,以便易于读者接受,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其次,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文学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在对待儒教方面,鲁迅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儒学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意识形态工具,它要求人们满足现状,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儒教正是封建社会“吃人”的罪魁祸首。为了把人们从几千年落后的封建思想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进行革命,他主张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他还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相对于当时的世界文学而言已经处于落后的地位,因而必须改革旧的文学形式,引进外国的文学创作思想。正因为如此,他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很少选择中国的传统文学向外国译介,而主要向中国译介外国作品。也正是因为他将中国文学置于落后于世界文学的地位,他才更加注重忠实,十分强调原作的权威。当时白话文正在逐步进行,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古文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但新的白话文又不够完善,所以他主张借助翻译外国文字,采取“存洋气”的译文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白话文,促进中国文字和文学的发展。

而林语堂对待儒教的态度则更为客观和平和。他视儒教为一种纯粹的哲学,对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并曾像研究哲学一样潜心研究。他对道教的思想备为推崇,这也是他后来翻译《道德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林语堂还认为文学创作应注重性情的抒发,提出了“性灵”的文学主张。所谓“性灵”就是指人的精神、性情和情感,也就是说林语堂主张文学作品就是自我个性的抒发和体现。这一文学主张深深地影响了他对翻译的主张。他明确地提出了翻译也是一种创作的思想,这也决定了他在选择翻译文本时非常注重原作的“个性”、原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注重翻译文本的哲学性。为了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思想,他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这种精神在他翻译作品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来。

结语

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立场和翻译目的,以及对传统文学与文化的不同理解,鲁迅和林语堂这两位翻译大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鲁迅翻译弱小国家富有革命性的文学作品,激励着当时的有志之士推翻封建主义统治,他的“异化”翻译策略和“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他的“异化”思想也为当时“归化”翻译为主流的翻译界开辟了另外一种思路。而林语堂对翻译标准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严复“信雅达”的三字标准,其对“忠实”的论述也对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归化翻译策略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在国外深受读者欢迎,有效地达到了他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通过研究两位翻译大师的翻译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和翻译目的,他们在翻译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分歧,但是从他们各自的目的来说,他们的翻译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他们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郭著章等.翻譯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黄寿娟.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2).

[6]王少娣.试论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倾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7]李建东.从文化比较看鲁迅与林语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

[8]崔永禄.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猜你喜欢

林语堂翻译策略鲁迅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孔乙己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