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的关系探佚

2010-12-21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

王 宇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是当前历史时期同时存在的两种文化现象,正确界定二者关系应该避免对立思维、割离思维、替代思维、问题思维等四个误区,寻找二者的契合有利于国学传播的健康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更好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学热;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047-02

根据章太炎先生的界定,国学一般指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及其学术研究体系[1]。在当前的话语环境中,国学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国学是指以中国古代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广义国学则在时间跨度上包括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国学作为文化符号在民间社会和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认同空间和深厚的生存土壤;国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系在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演进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学热的发展将会在更深层次上成为评价当前社会意识体系运行状态的重要表现。

一、对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热潮关系认识的几个误区

国学热的各种表征成为当下教育研究、文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民俗研究等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此时此刻,国学的当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进程应该思考的问题。

两者关系的错误认识主要有以下四种误区:

误区之一:对立思维,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和国学传播中采取将二者对立起来的思维态度,主张二者不可共存,一定要“一较高下”。

误区之二:割离思维,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排除国学类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容、在国学传播和发展中剔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历程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指导,主张二者割离。

误区之三:替代思维,主要指或者以推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视点,主张彻底替代国学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者以推崇国学经典为视点,主张彻底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两种做法都是以替代对方为目标的,是割离思维的进一步演进或强化。

误区之四:问题思维,主要是指为了拓展各自的理论空间,不顾事实、不重真理、一味的进行针对对方内容的庸俗“批判”。

这些误区都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关系的误解,遗憾的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大众传媒中,各种误读的案例都不鲜见,任其发展的后果是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也不利于国学精华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的契合

国学研究的热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章太炎先生创办的“国学讲习所”,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国学大盛的代表事件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80年代国学“寻根”热的出现,一些综合性大学都建立了国学研究所,如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有的大学甚至成立了国学院和国学系,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展现东方文化的神韵与魅力,国学开始逐渐进入主流媒体和网络世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各种国学网站、孔子学院的开设都极大的促进了当前的国学热。

通过对国学传播热潮的简单追溯可以发现: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应为引导国学传播热潮的长远发展提供思想指南和方法论原则的指导。当前逐渐升温的国学热是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的、符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基础的国学。由于国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复杂,其中具有封建社会伦理政治化、森严的等级制、落后的愚民观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在研习经典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滤清、挖掘和梳理国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体系、价值建构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培养、提高社会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国学传播热潮中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从不同界面满足了社会主体的不同精神诉求,在社会价值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发挥相互支撑的作用。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是具有共通性的。尽管马克思把理论的目光投向了自然、社会和人,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换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同样的价值满足也出现在国学传播热潮中,如:从《周易》中品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观、注重内心和谐的心灵哲学取向。从传统儒家思想精华中吸取入世有为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阳刚雄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修齐治平与牺牲小我的人生准则以及注重修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等等。从传统道家思想成果中吸取宁静淡泊、尚道重性、遵循规律、不为物役等等。在价值观念不断分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国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为人们提供了涤荡身心、修己安人的理论氛围。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国学传播热潮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际遇中最终趋于一致。当代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广阔的精神园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与当代国学传播的不断升温具有共同的历史基底,在时间和空间的层次上,两者都应该建立一种更有建设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面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和压迫时指出:“在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2],马克思主义对人之内心世界的关怀与国学传播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基点是一致的,或者说,只有符合了人们关于自由、关于寻求内心舒适与和谐的精神诉求,相应的理论或思想才能得以传承。

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和国学传播热潮所面对的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传播平台是共通的,两者的传播经历可以成为彼此的有益参考坐标。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构成人类传播活动过程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五个基本要素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与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相依伏,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播活动,因此相应地也会形成各自的传播概念;具体到每一个人,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就是一张传播之网,传播活动几乎渗透在个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传播为个人提供着社会定位或者说是社会存在的依据。”[3]

国学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是在满足了传播学的基本要求之后,才使其成为现实的传播过程。

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的关系原则

既然当代的国学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同样一个历史时空中产生的具有深刻文化性、历史性和同样广泛的认同性、创新性的“文化群像”,二者之间又存在上述的天然契合,就应该通过引导和扶持,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使之激荡出更耀眼的文明之火。

第一,本着文化繁荣、多元共生的文化宽容心态对待二者的关系,注意在文化传播的范围内讨论文化资源发展的各种问题。尽管文化的定义和实质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歧义层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界定文化的内涵,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一元的概念,随着文化交流的拓展,多元文化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界限不断缩小,各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主流文化正不断经受来自异域文化、亚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其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温和的文化情怀、宽容的文化气度,更表明了一种主流文化的成熟程度。即使无视各种类型文化广泛传播事实的客观存在,一个成熟的文化体系也应该能够在各种非主流文化面前呈现出引导性和发展性,“文化真空”不仅从未存在而且构想本身就十分危险。为此,讨论相关问题都应该本着共同探讨、共同发展、互相借鉴、互为资源的基本态度来进行。

第二,通过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及时梳理和滤清国学经典,呼应民间社会的传播热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產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了更有利的支撑体制,国学传播热潮是当前文化繁荣氛围的组成部分。当然,作为从民间社会逐渐兴起的传播热潮,国学传播过程也有一些非理性、非主流的问题存在,此时,更需要学术界在适时借助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及时梳理和滤清国学经典,用规范、正确、丰富、深刻的国学思想研究成果回应大众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回归与探寻。

第三,适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将国学传播热潮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国学传播过程中,更要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促进和挖掘国学传统精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讲义[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1.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3.

[3]池岩,云国强.对传播学发展及其理论贫乏状况的反思[M].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7-12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