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葵村黎族祭祀与祖先崇拜探析

2010-12-21马姿燕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
关键词:祭祀

摘要:一个多世纪以前,马氏黎族的祖先从祖国大陆迁徙到海南岛古崖州,又几经迁徙,最后在陵水县竹葵村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的信仰文化。祭祀与祖先崇拜在他们的信仰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祭祀和对祖先的崇拜,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丧葬、生产、节日、婚姻和取名等方面。笔者还链接祖先灵魂的善恶问题与研究者商榷。

关键词:祭祀;祖先崇拜;祖先鬼;神床

中图分类号:C95-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101-04

一、竹葵村基本概况

在我国的南海海域里,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它就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也是海南省的第一大岛,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南部。陵水县是黎、汉、苗等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居住在不同地区的黎族存在着方言的差别,有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加茂方言,在这五种方言中,又有多种土语。居住在陵水县内的黎族主要是操哈方言的黎族(272个村庄)、操加茂方言的黎族(181个村庄)和操杞方言的黎族(36个村庄),还有操半黎语半汉语方言的黎汉杂居的黎族,当地人称为水流黎。陵水县文罗镇管辖6个行政村委会19个自然村,竹葵村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行政划归文英村委会管辖的一个村小组。这个村的村民虽然男女老少都穿汉族服装,但他们全都是讲黎语哈方言的黎族。村中共有35户人家,238人,其中32户是同宗同姓马,2户姓黄,1户姓卢,他们都与村中的大姓有姻亲关系。竹葵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丘陵地区,一般海拔30~50米,土壤多为红壤土和少量沙质壤土,肥力中等。该村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点,多热少冷,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4.6°,年平均降雨量为1 600毫米。主要影响该村的气象因素是台风。全村土地面积176亩,其中耕地面积147.9亩。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其次还种有番薯、玉米;冬季种瓜菜;热带作物有椰子、槟榔、荔枝、龙眼、芒果等。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为主。(这段数据由文罗镇副镇长陈法发同志提供)。从2008年4月2日~5月8日,笔者每天深入这个村落,采用村落整体调查和对一些村民深入访谈以及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方法,首先与镇长、书记见面,从副镇长那了解到竹葵村的整体情况,再确定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报告人和道教仪式主持人三伯进行深入访谈,最后了解到竹葵村人的祭祀和祖先崇拜。

二、祭祀与祖先崇拜

由于马姓是竹葵村的大姓,我们就以马氏家族的祭祀与祖先崇拜为例说明。关于马氏家族祖先的来源,据该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马文雄说,他年轻的时候听他们的昌字辈(爷辈)和大字辈(父辈)的前辈们围坐在一起说:我们的祖先是福建省人,做米生意,而且生意兴隆,做得很大。有一年,有个地方是荒年,做米生意的祖先装载着一船的米不幸被台风刮到这荒年的地方,他看到朝廷张榜:若谁肯捐米捐钱支援灾区,那么就许官给他。祖先特别善良,就捐米赈灾。朝廷官随即把几顶大小不同的官帽放在那里让捐钱捐米的人取。我们的祖先特别淳朴,就选了一顶又小又黑的官帽,谁知那是一顶国舅帽。祖先数年后因病去世了。天子命其家人将祖先葬在京郊大道旁,并诏示天下每年进京科考者,都要祭拜国舅坟。朝廷也拨款养国舅遗下的家人。年复一年时间长久后,朝廷就不再拨款养这家人了,祖先家族也随之开始逐渐变穷,难以接待众多的祭拜者。于是,家中的几兄弟私下商议并把国舅坟的墓碑推倒。之后,年年都有人去考文官武官,天子就问起他们有没有去拜国舅墓,他们老老实实地说:“我们去了,但那个墓碑已被推倒。”朝廷便派人来查,查出是祖先的孩子干的。天子闻报,龙颜大怒,下令将祖先家满门抄斩。祖先的孩子闻风便四处潜逃,到底有多少个孩子潜逃到海南岛古崖州不详,但确切地知道至少有一个排行第二的孩子逃到了古崖州,名叫马阿仲。据陵水县文罗镇竹葵村马氏家族公共墓地马阿仲之墓碑和马氏族谱的记载,马家先祖马阿仲与妻子胡氏生下四子,由崖迁来陵水,始居白茅两世(位于陵水县隆广镇白芒村),清乾隆年间去世(具体年月日不详),马氏家族再次迁移安居竹葵村,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春月将先祖马阿仲重葬于竹葵村马氏家族公共墓地(位于竹葵村西北方向大约500米与广昌东村交界处)。从马氏家族推本溯源的传说中可以肯定的是:竹葵村马氏黎族认定了自己的祖先是从祖国大陆迁徙过来的,这为我们研究海南岛黎族的来源增添了一份鲜活的资料。

祭祀与祖先崇拜在竹葵村人信仰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近代至今,该村人是按父系辈份来继嗣的,因此,他们主要是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女性从外村嫁到该村为人之母,当然,她们去世若干年后也可以作为祖先来供奉。因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子女认为父母去世后,其灵魂仍然在家中或周围游荡,虽然他们在阴间世界生活,但他们与我们阳间世界的人一样需要吃喝、穿用,因此,子孙要加以供奉他们才能得到平安、才能得到他们的保佑。他们对祖先的崇拜是出于对祖先的怀念。有人对始祖特别尊崇,有人对最近的祖先特别尊崇,有人不论对远的祖先还是对近的祖先都一样崇拜。有人具有死者可以“转世”的观念,认为有的婴儿出生后身上某个部位比如眼部或背部或腿部等有白一块或黑一块的印记,就是祖先的灵魂投胎来做的记号。竹葵村人祭祀与祖先崇拜的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

(一)祭祀

1.丧葬方面

一般来说,祖父、祖母、父母去世了,后代都要给他们举行葬礼。有隆重而烦琐的葬礼,也有简单的葬礼,主要是由前辈亡者生前的地位不同以及其后代财力的多寡不同和男女有别来决定的。不管怎么样,竹葵村人为前辈亡者举行的葬礼,都少不了以下这些程序。笔者亲自参加了一位社会地位较高的竹葵村人父辈亡者的隆重葬礼,从这次葬礼的整个过程(报告人马忠裕也作了补充)你就可以了解到竹葵村人祭祀活动的整个过程。

1)报丧

这位父辈亡者生前是一位黎族领导干部,他不信仰任何宗教和迷信,他去世后,其家人依照竹葵村的丧葬习俗为他治丧。父辈亡者生前步入老年后,其家人就请三伯或风水先生来看风水,选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墓穴记号。当父辈临命终时,家人便给他洗净全身、换衣、穿鞋、梳头。①这位父辈在竹葵村谢世,村人就鸣枪报丧,传出噩耗。在当今家家户户都装有电话和拥有手机的通讯信息时代,家人则通过电话或手机通知远在他乡的亲人、亲戚、好友。该村没有丧家人上人家门报丧的习俗,以防把衰气带到他人家。鸣枪报丧,一来是向活着的人传递噩耗;二来据说是通报给丧家的祖先,好让它们知道有子孙要来和它们团聚,它们也要准备来领去死者的灵魂。全村人和远方的亲人、亲戚、好友闻到死讯后,立即就赴丧家治丧,帮助丧家人挖墓穴、煮饭、做菜、抬棺等等,丧家人不再做这些事了。

2)守灵和入殓

父辈亡者的遗体穿汉族服装安放在厅正中的板床上,头在里,脚朝门口。亡者的孩子称为孝子、孝女。孝女回到村边就开始拍胸三次,然后跪爬回家,边哭边怪自己的父亲走得太早,不这样会被认为不孝。亲人和亲戚、好友每人将自己准备好的一块白布盖在死者身上。守灵时,守灵的人都要光着脚以示尊敬,孝子坐在左手边(俗称大排),孝女和媳妇、女婿坐在右手边(俗称小排)。当日一昼夜,家人请来村里或外村锣鼓班敲锣打鼓、奏哀乐,每一个小时奏一次,守灵的孝子、孝女、女婿、媳妇以及亲朋好友也随着锣鼓声、哀乐声哭泣,鸡啼之前再敲锣打鼓奏哀乐一次压鸡啼声。第二天天亮,村里人在丧家吃完早餐,8点开始,厅门口外右边摆着一个香炉,三伯主持丧家人点燃香祭拜祖先两次,绕着死者转三圈,转一圈就拜一次和插上一炷香于炉中,然后村人将死者放入六块木板合成的棺中暂时不盖棺,等孝子绕着棺材跪爬三圈以后再盖上棺。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人,死者下棺時不参加、不观看,过了死者的生辰时辰后可以参加。

停棺就是人死后不当天或第二天埋葬,而是把尸体连同棺材停放在家里,待到三天或七天或十二天甚至两三个月或一年、数年,再抬去埋葬。1947年,村中有一位祖辈去世。他去世之前自己看风水选中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下葬地(隆广半银岭)。他去世前遗嘱家人将他的遗体放入棺中,停在老雷坡上,用红砖围住封闭三年,三年后剩下尸骨,家人就抬去他选定的墓地埋葬。据报告人说,从古至今,该村只有这么一具遗体停棺。因此,停棺还未成为该村的丧葬习俗,一般都是当天或第二天埋葬死者。

3)出殡埋葬

出殡的前一天看时辰,在吉辰挖好墓穴。在父辈亡者出生的那个时辰出殡,一路扔五彩的纸钱,抬着花圈,树上不挂白纸或白布。家人光着脚,以示孝敬。村人用竹子破开成细长条竹片,几条细长条竹片拧在一起成二个要么三个竹绳套套住棺材,串上两条要么三条中等粗的木条,由四位要么六位村中男子抬亡者到墓地,放入用砖垫底的墓穴中,这时孝女绕墓穴转三圈,手抓三把土填进穴中;孝子则绕墓穴跪爬三圈,然后用铲将墓穴上每个角铲一铲土送进穴中,最后由村中其他人铲土填满墓穴。丧家人点燃三支香拜三次,然后把香插入香炉中,其他人也可以点燃香祭拜。全体送葬人回到村里,大家聊了一会,住在村外的来宾不想吃饭,便回到自己家,丧家请全体参加者吃午饭以表示答谢,饭后回到各自的家。

4)葬后祭祀

埋葬父辈亡者后,孝女就离开村子回到自己家,孝子则留下来在亡者的灵房守灵12日。孝子每天点燃香三次,每次先爬转饭桌一圈,舀饭菜摆放在亡者的香炉前,请亡灵回来吃饭。孝子守灵期间不准吃干饭,坐在地上吃饭、不准坐高处、不准穿鞋进灵房,以示孝敬亡者。12天守灵期满,孝子离开村之前到香炉前烧一炷香告知亡灵要离开这里回到自己家了。

该村人有为死者“做七”的习俗,共做七个七。据说这七七四十九天里,死者的灵魂每隔七天就会回家一次,若不“做七”,灵魂回家一趟没有吃喝就会不高兴。当然,竹葵村人为亡灵“做七”,更多的是对死者的怀念和悲痛。“做七”时,请三伯来为丧家招亡灵回来,备饭、菜、酒请亡灵吃喝,好让亡灵吃饱喝足后顺心地回到祖先那里去。同时问亡灵还有什么事,需要三伯和家人一并解决的。孝子、孝女及其他亲人都烧三炷香祭拜亡灵的遗像并把香插入香炉中。若亡者在村中没有自己的住房,在兄弟家中治丧,丧家人一定要给红包给兄弟家和抬棺下葬者以求吉利。再者,凡家中有人去世,没有过12~17天并且没有完成治丧的最后一个程序,丧家人与同一个公的所有人不能去其他祖先的人家,若违反这一禁忌,违反者就必须带一只小公鸡、2~3斤米、1包炮、1包烟、槟榔、1对烛、1瓶酒、放1红包在米中,去那家人家里割红小公鸡,煮熟,供奉那家人的祖先。

亡者去世一周年(俗称:对年或兑年),家人便烧纸衣纸裤、纸钱、元宝给亡灵。1949年之前,竹葵村人有三年才可以为亡者立碑的习俗。时代变迁,现在有的家人在做“头七”时就给亡者立碑了,也有的家人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给亡者立碑的,也有的家人是在亡者去世周年时立碑的。立碑记述亡者的生死时辰和功绩,以及刻上其孝子和孙子的名字,其孝女、女婿、媳妇也可以出资为其立碑,但不刻其名于碑上。

注意观察丧葬仪式和葬后祭祀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孝子、孝女的表现是有区别的,对孝女要求宽松一些,而对孝子则要求严格一些,原因是孝子是承继祖先香火的人,而孝女不是,这是父系继嗣制度在丧葬中的反映。

2.生产方面

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敬,竹葵村人在父母去世的头12天内不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工作,在家守灵和祭祀父母亡灵。12天内,家人每天早上舀一碗饭、一条茄子煮熟放在饭上,会哭灵的人就哭,不会哭灵的人就叫,叫亡父或亡母回来吃饭。每日三餐都准备饭菜、烧香请亡父或亡母之灵同食。12天后家人才去从事生产劳动或其他工作。

(二)祖先崇拜

三年后,在父辈去世的那个时辰,孝子吊一盆水洗澡,用草席围住,烧纸衣纸裤一套、纸脸巾一条在那盆水中,水中有一支香,然后将摆放在厅中地上亡者的香炉中的那支香插到祖先的香炉中,亡者的灵魂就上了神龛(俗称:神床),从此以后,家人就将亡者当作祖先来供奉,并将他原来的香炉丢掉。“神床”装在正厅的后上方,安放所有的已去世三年的祖先和家中已去世三年的其他所有亡者位牌,“神床”的前半部安放一个香炉和烛台,作为供奉家中所有亡灵的公共之用具。“神床”下面放置一张四角方形桌,俗称“八仙桌”,或者是四角圆桌,用来摆放祭拜祖先和家中其他亡灵的祭品,平时不祭拜时可以收起这张桌。村中不建祖宗祠堂。

1.节日方面

在节日里,竹葵村人在高兴之余,也忘不了离开人世的祖先。祭拜祖先,成了节日里竹葵村人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捏饭团,备一只鸡或鹅(不能备番鸭,因为它吃蛇,发出的声音难听),点燃香烛、烧元宝,然后念祖先的名字,从最远的祖先念到最近的祖先,请他们亡灵回来吃喝。再穷的人家也如此。正月初三,请三伯来,用鹤鱼嘴与一颗铁钉绑在一起,再用三伯画的符卷起鹤鱼嘴和那颗铁钉于符中,然后三伯就烧香念咒,请东西南北四方活人的嘴保护咱家平安,不说三道四咱家,使祖先得到安宁(这一做法叫作“年头福”)。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备一只鸡、捏饭团、点燃三炷香祭拜祖先。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先拜完土地公后再祭拜祖先。清明节扫墓、点燃香、烧纸钱、元宝给祖先。回到家后备鸡、捏饭团和点燃香祭拜祖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包粽子外(有父母去世的人家头三年不包粽子,这是祖传,村中人普遍不知道为什么,但笔者听到一人说:传说若包了就包了父母的头),还备鸡、捏饭团和点燃香祭拜祖先。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鬼节,这个节是竹葵村人花钱相对多的节日,家中有多少位祖先和其他亡灵,就买多少纸衣、纸鞋、纸帽、纸毛巾、纸牙膏、纸牙刷和纸钱烧给它们,以此来祭祀祖先和家中其他亡者。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除了吃月饼外,还点燃香祭拜祖先。冬至可祭拜也可不祭拜祖先。

2.婚姻和取名方面

1950年以前,竹葵村是父母为子女包办婚姻。父母为儿子订婚后,回到家点燃三炷香,插在神床的香炉里,然后告诉祖先说他儿子已经订了婚,还在门口打个结做个记号。儿子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免不了拜祖先的程序:新郎穿新的汉族服装,新娘穿黎筒,新郎新娘跪着一齐捧着木盘或铅盘,盘中有槟榔和三个茶杯,有人倒茶入杯,新郎新娘就摇三次,然后跪拜祖先一次。到了晚上11点,新郎新娘穿着如前,一齐捧着盘,盘中有一碗槟榔,去跪拜祖先二次。1950年以后,父母不再为子女包办婚姻了,但结婚跪拜祖先的仪式依旧如故。只有拜祖先,婚姻才得到祖先和父母的认可,新娘才真正成为这家的成员。

初生婴儿满月的前一天剪去头发,满月那一天给他(她)取学名。那一天的辰时至巳时之前的吉时,婴儿家人先备一只鸡、烧香燃烛供奉祖先,叫祖先来为婴儿取名,做法是:婴儿的父母预先想出三个名字,拿出月牙形的茭贝2个,就第一个名字扔三次茭贝,若一次是“宝贝”(两贝伏),一次是“阳贝”(两贝仰),一次是“圣贝”(一贝伏一贝仰),这就叫大贝,表明祖先同意给婴儿取这个名字。若就第一个名字扔三次茭贝是这种情形:一次“宝贝”,一次“宝贝”,一次“圣贝”或者大贝以外的其它组合,那么就表明祖先不同意给婴儿取这个名字,家人就要把预先想出的第二个名字再重复扔三次,若是大贝即止,否则,如此类推,将第三、第四等等名字一直扔到大貝为止,也就是祖先同意为止。

综观竹葵村人的祭祀和祖先崇拜的方方面面,其中贯穿着“孝敬”二字,祖先生前通过家族伦理道德规范来教育子孙,又通过代代相传的对祖先信仰的习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孙,使子孙耳濡目染。这种教育的结果,使祖先生前得到子孙的孝敬,离开人世后得到子孙的尊敬和供奉。

余论

关于竹葵村黎族祖先崇拜问题,虽然笔者还未见到过有专家、学者对它进行过专题的陈述和研究,然而也有人曾经对该村做过调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马亚英口述的一篇题为《毗邻汉风化黎俗》[1]52-57的关于竹葵村黎族的调查材料,其中写到马氏家族祖先的由来、该村革命史料以及该村节日习俗与当地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的比较。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马亚英口述的关于马氏家族祖先的由来,有的说法过于美好的夸张,毕竟是口头传说,难免出现离奇。要想保持祖先由来足迹清晰,必须由始祖开始制订族谱,记述家族的来源、家族的经历、族谱撰写的历史过程、族规、族系图、辈字,由代代掌握族谱的人负责修订,让后代了解、增强凝聚力,也可给研究者提供研究的价值。文中还写到“清明节黎(指竹葵村操哈方言的黎族。笔者注)只扫祭三年内的新坟,每年都在这一天扫墓,供上饭、酒各三碗,还有鱼、肉、蛋、米果等祭品;过了三年,认为死者已上了祖宗神桌(香案),才在自家的厅堂内追祭了。”这段说法只强调扫祭三年内的新坟,笔者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竹葵村有人的观念和做法也发生了变化。笔者这次田野调查正是从清明节的前几天开始的,通过询问和亲眼目睹了竹葵村两家人不论三年前的前辈亡者之坟还是三年后的祖先之坟都在清明节前几天选定适宜扫墓的吉日吉时辰扫墓和祭拜。

黎族人把祖先的灵魂称为祖先鬼,祖先鬼的善恶在不同的黎族村庄,人们的说法不一,有的村庄的黎族人认为祖先鬼是善的(至少竹葵村人持这种说法),有的村庄的黎族人认为祖先鬼是恶的(至少五指山腹地过去的合亩制地区的黎族人持这种说法),也有的村庄的黎族人认为祖先鬼的善恶是可以转化的,没有绝对不变的界限,当祖先鬼保佑家人时,就是善鬼,当它作祟于家人时又變成了恶鬼。也有人认为自然死亡的祖先是善鬼,而死于非命的祖先是恶鬼,通过招魂法事将其灵魂招回来上神龛后它又被认为是善鬼。说它善,有时候人无意中得罪了它,它又会作祟人;说它恶,它生前跟自己又有血缘关系,自己又不情愿如是说。这些看似相矛盾的说法其实并不与矛盾律相悖,它们都是人们不在同一思维过程的认识,至少不是同一村庄不是同一人、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认识。笔者早期对黎族的研究,曾指出“善鬼、恶鬼不分是黎族宗教观念的特点”[2]147,这是基于上述情形从黎族集合体上对祖先鬼的善恶认识而进行的概括,也就是说,黎族作为一个集合体,没有统一的绝对的区分祖先鬼要么善要么恶的界限。要想了解具体村落的黎族人对祖先鬼的善恶观念,必须以村落为单位进行调查,而不能以对集合体所作出的这一概括性结论为演绎推理的前提,推出具体某村落的黎族人也对祖先鬼善恶不区分的结论,竹葵村黎族就有非常明确的区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协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陵水文史黎族史料专辑[Z].1994,(6).

[2]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祭祀
土家族梯玛神歌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高古玉首佩饰演变简析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简论瑶族祭祀文化的特点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撒尔嗬与梯玛文化的关系探究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牛神之食:侗族黑色糯米饭的象征文化初探
《诗经》草木意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