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越策越开心》到《天天向上》:电视湘军的脱口秀实践

2010-12-18刘铮铮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2期

  脱口秀节目的气质是幕后团队加上主持人的气质,幕后团队和主持人要同样强,并且彼此信任,才能做出好的节目,一定程度上,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天天向上》节目录制现场,汪涵脱下一只鞋子,观众发现这位主持界的一哥脚上穿的是绘有搞笑图案的分趾袜,不禁放声大笑。类似的包袱,他在《越策越开心》节目里也丢过,只不过那时搭档只有马可一人,现在是一群人。
  两档脱口秀节目均出自张一蓓团队之手,属于~个妈妈的两个孩子”。张一蓓,1999年进入湖南文体频道(现湖南娱乐频道前身)担任大型娱乐活动及演唱会导演,一年后成为制片人,2001年加入湖南经视,次年策划、制作《越策越开心》,2008年进入湖南卫视,创办《天天向上》。
  《越策越开心》6年来一直稳坐湖南本土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头把交椅,《天天向上》开播一年已经成为湖南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二的节目,仅次于老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它们将华语娱乐脱口秀节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策”(长沙方言,意指“调侃”)这一词汇开始广为流传,由汪涵、欧弟、钱枫、田源领衔的“天天兄弟”男生主持团体更是深入人心。两档节目的开拓与传承,揭示出湖南经视这样的地面频道对湖南卫视创新的独特意义,对卫视来说,地面频道既是孵化器、练兵场,也是人才库。
  
  经视的“策”时代
  欧美脱口秀节目(如《奥普拉脱口秀》)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通常安排在深夜或早间档,一个主持人挑大梁;有时会请大牌明星做嘉宾,谈话时间不长,即使布拉德·皮特到场,也就聊15到20分钟,聊完就走;涉及话题很杂,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尤以政治性话题居多。
  策划《越策越开心》时,湖南经视已经开播7年,作为独立出来的一股力量,经视的节目普遍鲜活、草根、大胆,在湖南广电的改革棋局中一直扮演创新急先锋的角色。因此,湖南本土观众接触到的电视表现形式较全国观众更加丰富,收视口味也更为趋前,他们更容易接受欧美多主题甚至无主题式的脱口秀。张一蓓认为,当年的《越策越开心》实际上更得欧美脱口秀的精髓。
  制作样片时,经视台长吕焕斌说:“请名人,咱们名气没有卫视(湖南卫视)那么大,钱更没有央视那么多,是不是可以找些老百姓来试试,就像那些摆夜宵摊子的。”那阵子,几位领导经常晚上一起出去吃夜宵,他可能也就随口一说。只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一蓓心想,反正也没有方向,不妨一试。
  第一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长沙南门口四娱母鱼火锅虾蟹店的老板四娱驰(长沙方言,意指“老奶奶”)。为请动这位老太太,张一蓓总共跑了3次。第一次去,被怀疑是不是电视台拉赞助,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要多少钱”,两次过后,四娱母也才慢慢卸掉心里防备,接受邀请。到了录制现场,大家才发现这位年过60的夜宵摊主有多能“策”。她站在那里,毫不怯场,侃侃而谈,将长沙市民的娱乐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汪涵问她脸上皮肤为什么保养得这么好,她回答是“蒸汽美容”的缘故:“有6炉火围着我,那个热气直往上冲,我从来不化妆,嘴巴从来不打口红,要打打点甘油。”
  张一蓓团队给这档节目打上了鲜明的草根印记,随后足疗专家、营养师、魔术师纷纷登堂入室,节目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并未拘泥于脱口秀的固有形态,而是用上了所有能够用得上的电视元素(影片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访谈、音乐演绎)扛住周末黄金时段的重担,张一蓓甚至亲自上阵,为节目中一只名为“黄小鸭”的公仔配音。可以说,《越策越开心》精准打击了湖南本土观众,令他们看这档节目就像穿衣吃饭一样自然,细伢子(湘地方言,意指“小孩子”)不用说,因为主持人汪涵和马可说起话来实在好笑,即使上了年纪的人觉得这个节目有点轻佻,也难保不被它所吸引,因为不时出现的方言实在太贴近生活了。
  
  移师卫视,天天向上
  2008年,《越策越开心》原班人马移师湖南卫视。用张一蓓的话说,“原来的平台已经跟不上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去更宽敞的地方透气,呼吸,一想到节目不只做给一省观众看,而是做给全国观众看,感觉就很刺激。”
  湖南卫视最初只是想做一档讲堂式的公德礼仪节目,并未打算采用脱口秀这种形式,连最初取名都是“礼仪开讲”、“汪涵讲礼”之类。做策划案时,张一蓓觉得,既然要做这样一个节目,并且要用到汪涵这样优秀的主持人,为什么不冲着周末黄金档去?跳出原来的设定后,大家发现公德礼仪这一主题确实具备相当的延展性,可以做成一档周末黄金时间段的脱口秀节目。
  从舞美到搞笑桥段,《天天向上》都有《越策越开心》的影子,张一蓓喜欢将它们比喻成‘‘一个妈妈的两个孩子”:“已经有了一个6岁大的孩子,再抚育另一个孩子,你会发现有相当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你只需要在适当的地方作出适当的调整。”前者主题比较聚焦,每一板块话题都相对集中,不会横生枝节,再加入其他话题。这是制作团队认识到全国观众和湖南观众的收视差别之后的自觉调整,全国观众还是不太能够接受那种特别无主题、意识流式的脱口秀。
  正式上档之前,湖南卫视制定了一系列宣传计划,还打造了几期日播预热节目《天天向上前传》为周播节目造势。第一期很不巧,赶上奥运会开幕式(2008年8月8日,周五),只得提前一天播出,一个月以后才又重新调整至周五播出。脱口秀节目比较慢热,再加上调整播出时间,节目头两个月的收视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张一蓓因此承受了很大压力。有人问脱口秀节目是不是不适合放在卫视,有人说节目太长了,是不是应该缩短些,有人建议播出时间不应该放在周末。张一蓓一个一个给他们发短信,告诉他们脱口秀节目就是这样,需要慢慢培养观众,靠内容打动人的节目,不能指望在一夜之间火爆。只有观众慢慢了解以后,才会追着看。“再给我几周时间,别着急,我会坚持住。”最终她顶住了压力。节目收视率开始持续攀升。
  
  脱口秀的气场
  一档成功的脱口秀节目到底有何独特之处?
  多年前就有节目模仿《越策越开心》,最后几乎都死掉了,《天天向上》走红后,虽然也有众多模仿者,却总不能形成类似的气场。这就好像另一个问题的翻版:其他电视台都在学习湖南卫视,为什么就不能复制一个新的芒果台?其实,不论节目还是电视台,差异都在运作机制上。
  脱口秀节目的气质是幕后团队加上主持人的气质,幕后团队和主持人要同样强,并且彼此信任,才能做出好的节目。一定程度上,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张一蓓团队和汪涵合作8年时间,编导写出的台本已经成为汪涵自己的语言,看到台本,他就觉得自己应该那样说话。如果幕后团队不理解主持人,写出来的东西并非主持人想要的,主持人就会反抗,觉得段子不好或者包袱不该丢。幕后团队和主持人达不成默契,脱口秀节目就很难成功。
  幕后团队还要有能力塑造主持人。为什么《快乐大本营》的主持群,其他对手模仿不来?因为5位主持人私底下是真正的好朋友,他们在舞台上只需将生活中的东西稍微放大一点就可以了。你很难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团体,张一蓓团队只能持续跟进,像塑造小说人物一样塑造《天天向上》的主持群,这才有了“天天兄弟”这一各具特色的男生主持团体。从主持人钱枫那里可以看出幕后团队倾注的心力,他在接受金鹰网采访时说:“编导们的娱乐精神比我们更足,他们写出来的台本让我们觉得,哇!这样都能行啊。他们给我们的动力、新鲜的感觉,很好。”
  很多人认为电视只是快速消费品,但能够将电视节目做好的人,心里甚至是怀着电影梦想的,《天天向上》俨然已是湖南卫视最高形态的娱乐节目。现在每期节目都有不少人毛遂自荐,节目组会从中挑选出有意思的题材跟进,这样的选题和节目组原发性的选题大概各占一半。节目组绝少请大牌明星,固执而惬意地展示着普通人的欢乐。节目也在不断调整中,主题早已不限于公德礼仪,主持人自嘲式的开场“我们是大型、高端、科技、教育、文化、军事、体育、娱乐脱口秀节目”让节目越来越有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