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餐厅”银杏馆
2010-12-18谢家驹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2期
专门雇佣老年员工的西餐厅“银杏馆”,在解决长者就业和实现利润方面“鱼与熊掌”兼得。它有鲜明的社会使命,但同时是一门生意。
香港中环附近有一条歌赋街,街上有多家颇有名气的食肆,是中环上班一族经常光顾的地方。街上有一家门面不大但天天爆满的饭店——银杏馆(GingkoHouse),名字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卖的却是法国菜。饭店两层,共有40多个座位,窄窄的店面、窄窄的楼梯,挤在一起的小桌,老旧的歌声,幽暗的灯光和烛光,甚有情调。
最特别的是,饭店的服务员皆为60岁以上的华发长者,衣着得体、态度和善。除了主厨及传菜员,银杏馆共有20名长者员工,超过员工总数的90%,岁数加起来已逾千岁,有“千岁餐厅”之称。目前,银杏馆是香港唯一一家以“为长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宗旨的企业,取名银杏馆也是因为银杏一词含有长寿之意。
银杏馆于2006年9月创办,开业仅一年便在158家参赛公司脱颖而出,荣获2007年汇丰银行“营商新动力”奖励计划的最高奖——钻石奖,此后又获香港“良心品牌”大奖等诸多奖项。与此同时,饭店本身也获得长足发展,2008年在香港佐敦开出第二家分店,第三家分店也即将开出。
营商创福利
银杏馆的投资人是香港乐天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乐天集团的创办人黎明辉等人均为资深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界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缤纷的梦想。也许就是这些梦想,令他们不满足于社会工作,终于在1998年毅然辞去社工的职务而去开创自己的生意,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是想做到“营商创福利”。
他们希望创办一所能灵活变通,充满朝气活力,富有创意且具盈利能力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当时香港社会还没有“社会企业”这个概念,但现在看来,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企业的精神。
乐天集团主席黎明辉先生称,公司的名称已凸显了商业味道,与众不同的是它的社会使命。乐天集团成立以来,先后创办了4所私营安老院及4所复康中心,专注为长者及复康人士提供全面的服务,全部以商业运作模式来经营,完全没有政府资助,自负盈亏创造收入及利润,整体经济效益异常理想。
2000年,乐天集团运用所得收益,创办了一个慈善事业——“乐天关怀行动”,致力为不幸或贫困人士提供辅助及服务,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弱势社群。银杏馆的前身,就是一间附设于“乐天关怀行动”温情轩小区中心的凉茶铺,创办目的是为长者提供就业机会,但经营了一年多便停办了,原因就是经济效益不好,又得不到政府的资助。总结经验之后,黎明辉等决定集中资源进军餐饮业,直接造福长者,于是在中环搞起银杏馆来。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65岁以上人口达80万人,当中只有5%,即4万人就业。目前劳动市场开放给长者的职位并不多,主要从事“厌恶性”行业,如看更或清洁工作之类。预计到2033年,每3.7名港人就有一人年过65岁,到时长者缺乏就业机会的情况就更加严重。
事实上,今时今日,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改善,不少长者即使过了退休年龄仍是身壮力健,精力充沛,绝对有应付工作的能力。他们即使没有经济压力,亦可以通过工作多一份精神寄托,促进身心健康。无奈目前能为长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实在太少。更不幸的是,在当前金钱挂帅、汰弱留强制度下的香港社会,长者往往被视为是社会负担。为了讲求效率,雇主们大多不愿意雇用长者,即使经验丰富,仍然有工作能力的长者亦要被迫退休。政府政策中亦未有为长者提供就业辅导或再培训等服务。
在此背景下,刻意为长者提供就业机会的银杏馆之创立及成长,增添了特殊的意义及启示。
鱼与熊掌兼得
银杏馆的成功,在于一开始便把它作为一门生意来看待。创办者拿出真金白银,冒着风险来创办这间餐馆,投资额约为180万港元。由于以前从未做过餐饮生意,所以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来创办事业。为了要为长者就业杀出一条生路,创办人清楚衡量过失败的代价与成功的社会效益。失败风险当然存在,但成功的机会也不能抹杀。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银杏馆开业不足一年便做到收支平衡,兼顾创造利润和长者就业的双重目标基本达成。
“长者侍应”并非噱头 虽然银杏馆的所有服务员皆为长者,但餐馆并不以此为招徕。他们深信,顾客来光顾不是因为银杏馆只聘用60岁以上的长者——顾客未必知道这一安排,而只会是因为食物质量高、服务好才来帮衬。
事实上,银杏馆的西餐水准确是一流,比起大酒店及高级餐厅的菜色毫不逊色,价钱则便宜得多。所以开业以来门庭如市,平日午餐及晚餐,如无订座,便有向隅之虞。银杏馆开宗明义是以“五星级美食、五星级服务”为宗旨,力求做到一丝不苟,为顾客提供意想不到的优质服务,做到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银杏馆深明餐饮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即必须要搞好餐饮质量。所以,即使成立的社会使命在于提供长者就业,但在最关键的岗位上,并不坚持以长者为主力。银杏馆的主厨、二厨等都是年轻小伙子。主厨Rico曾在五星级酒店及高级意法餐厅任职大厨,具有丰富的高级西式餐饮经验,更有心不断钻研食材的配搭,风格创新,又擅于结合传统及新派厨艺思维,突破口味的层次,使银杏馆慢慢地建立起一种独特的风味。既获顾客好评,亦获多种传媒广为推介。
长者员工肯虚心学习、守时、对工作投入、态度认真而严谨、处处尽显细心及用心,令不少顾客对银杏馆留下“亲切而温馨”的评语。
银杏馆开业初期的宣传方式并不特殊,例如街头派传单、寄发单张予社会服务机构、邀请饮食杂志采访等。而好的服务质素会有广泛口碑。如今银杏馆最佳的宣传推广策略就是依靠口碑。
成本较高同样有竞争力无可否认,银杏馆坚持为长者创造就业机会,整体运作成本不可避免地会比其他餐馆更高。最主要的额外开支在于员工培训。银杏馆聘用的长者服务员,绝大部分以前从未涉足这个行业,需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入手,但这正是银杏馆的社会使命,所以成本稍高也是值得的。
此外,银杏馆虽然设有工作表现评核制度,鼓励员工表现出色不断进步,但由于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信念,即使员工表现稍有失准亦不会严苛责备,更绝不会有“随时解雇”的做法。相反,由于要照顾长者员工的全面需要,还从母公司借调社会工作者,为有需要的员工进行辅导,包括员工的工作协调、面对健康的焦虑、人际沟通、生活安排及与家人相处等问题。
同时,所有长者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5小时,这样不至于令他们过分操劳,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工余时间。凡此种种,虽令成本有所提高,但亦无碍发挥竞争力。
一般企业对于雇用长者都有很多疑惑和保留(如长者手脚慢、记忆力较差、有固有想法难改变等),但事实上,长者也有他们的优点,例如长者员工肯虚心学习、守时、对工作投入、态度认真而严谨、处处尽显细心及用心,令不少顾客对银杏馆留下“亲切而温馨”的评语。
当前,银杏馆长者员工的平均工资为每小时25~50港元,具体根据员工的经验而定,这个水准要高于市场工资水平。
“福利企业”不是“社会企业”
银杏馆并非慈善事业,而是一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它有鲜明的社会使命,但同时是一门生意。生意做得不好,社会使命也得落空。它是否应该叫作“社会企业”,这也有些争议,因为创办者不希望它被人看做是政府所鼓吹及资助的社会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靠政府资助来维持,经费用完,要不就是结业,要不就是申请另一个资助计划,在社会上已开始产生负面效应。因此,不少行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只是“福利企业”,而非“社会企业”。
事实上,银杏馆创办人深信,生意必须做得好,营商有道,才能实现社会使命。银杏馆创造的收入及利润扣除成本后,全部用于服务长者。从这个角度来看,银杏馆是一家社会企业,只是太多政府支持的所谓社会企业经营效益不佳,有点像变相的福利事业,令社会人士感到混淆。
值得一提的是,在银杏馆的整个创业过程中,并未申请或获得政府的任何资助,亦不靠什么“政策倾斜”的优惠,完全是在高度竞争环境下,靠自身的实力做到持续经营。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目前支持社会企业的方式往往会顾虑是否对中小企业构成竞争,因为政府用了纳税人的钱去资助这些企业,好像对其他中小企业构成了不公平竞争。但像银杏馆这样有鲜明公益使命的企业,绝对不用为这个问题而操心。它本身就是一个中小企业,既有商业竞争能力又同时有公益使命,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的社会企业。
创业精神不可或缺
银杏馆的创办人对于长者就业的热忱,加上创意和干劲,再加上集团其他业务创造的利润,让银杏馆可以在毫无外界资助的情况下创办起来。这就是创业精神的威力。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就像没有灵魂。大部分政府资助的社会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原因也在于缺乏“灵魂”。
虽然银杏馆已取得初步成绩,但仍要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进,精益求精。现在银杏馆由一位资深餐饮从业员担任馆监,处于稳步前进中。创办人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银杏馆的基础上,建立下一问甚至更多的餐馆。黎明辉认为,人才最重要,没有好的人才,什么工作也不能开展。另外一个重要考虑是租金。银杏馆开业两年后,所处地段的租金已节节上升,终有一天大部分收益将为租金所蚕食。如何面对租金不断上升的压力,对于银杏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创业难、守业更难、不断创业更难”,创业者与创业家的区别就在这里。银杏馆今后的挑战是如何不断扩大规模。因为,相对于香港80万名65岁以上的长者来说,银杏馆一家分店提供的二三十个职位实在是杯水车薪。
黎明辉相信,银杏馆已成功地证明,在商业模式运作同时实现社会使命并非不可能。集团会珍惜及运用这个经验,不断探索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但亦希望社会人士与及有志于公益创业的朋友,可以借鉴银杏馆的经验,在不同的行业上开拓公益创业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