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2010-12-18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张少华少将

国防 2010年2期
关键词:后备力量军民国防

■ 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 张少华 少将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作为省军区部队,要切实用胡主席重要指示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创新实践,努力走开符合省情实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着眼世情、国情和军情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把握“富国”与“强军”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的合理摆位。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国家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胡主席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抓住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关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们党治国治军方略的重大创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国防工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要“两头兼顾、相互促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出发,着眼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创新性地提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军民结合”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把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把军民结合的层次由军地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把军民结合的程度由行业领域的“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是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结合,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和创新运用。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大势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经济社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更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防务能力。美国是实施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90%以上的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俄罗斯充分发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到70%以上。英国、法国、以色列等也在积极走军民融合之路,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军地资源双向利用,不仅为国防建设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各国纷纷实行军民一体化建设及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更加证明了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现实需要。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军民结合、寓兵于民”,在国防动员体系构建、民兵预备役整组训练、后勤装备综合保障等诸多方面,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经过军地各级多年努力,我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军队调整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影响制约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步显现,仅靠军队自身力量难以破解;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军地资源,发挥军地双方优势,有效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质量水平,有利于使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着眼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牢牢把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正确方向

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转型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实践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努力使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促进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同步发展与良性互动。

注重统筹兼顾,切实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其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总体来讲,要把安全和发展摆在同等的战略高度,统筹确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规划措施,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按步骤地向前推进。要着眼近年来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积极协调地方加大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投入规模,构建自然增长、合理适度的一体化保障格局,使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度。

积极挖潜借势,努力实现社会资源与国防资源整合共享。从国家资源配置比例状况看,军队和地方各有优势。要立足国防建设领域民用效应最大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国防效应最大化,有效整合军地优势资源,力求做到一种投入产出两种效益、一种资源实现双方共享。目前,就军队来讲,要充分利用好社会的经济、科技、教育、信息、物资等资源,能军地共同开发的不再另起炉灶,能拿来使用的不再舍近求远,能赋予军事功能的不再重复建设,能依托社会保障的不再另铺摊子,真正做到力量统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搞好平战结合,不断加快应急与应战一体化建设步伐。平战结合是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要着眼当前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安全发展面临的现实考验,牢固树立“大安全观”,把战时需要与平时需要统一起来,把部队作战指挥体制与地方应急管理体制衔接起来,把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地方应急专业力量整合起来,捆在一起建、合在一块抓,以应战需求牵引应急建设,以应急建设促进应战准备,努力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效益。

坚持互利共赢,有效促进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高。军民融合式发展只有兼顾双向需求、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融得深入、融得紧密、融得持久。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武装工作的特点规律,吸纳地方科技人才优势资源,对民兵预备役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努力创建编、训、装、管、用一体化模式,加速后备力量战斗力的生成。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优势,成建制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着眼民兵预备役人员亦兵亦民的特点,坚持打赢本领和创业本领一起训,促进后备力量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紧贴省情实际和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需要,切实找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着力点

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军民融合式发展,主要是围绕富国与强军两大基石,统筹规划和建立军民互通共融、整体效能最优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落实到军队,具体到省军区,必须坚持以“武”为本、突出“军”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在那些符合省情实际、具备传统优势、事关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全局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取得成效。

在探索军地联训、提高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上下工夫。在对象层次上,区分指挥机构和力量实体两种类型,采取实案实编的办法,按系统、按任务、按建制把党政军领导机关,以及预备役部队、民兵、公安、武警、消防和地方各类应急专业队伍联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训练。在内容设置上,紧贴担负的应战应急任务,突出以城市防空为重点的联合作战训练、以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为重点的联合处突训练、以遂行抢险救灾为重点的联合救援训练、以组织科技信息支前为重点的联合保障训练。在组织实施上,充分利用战役勘察、战役集训、“八一”军事日、冬季适应性训练等时机,把挂钩联训单位纳入进来,同步组织、同步受训。通过有效的军政军民联合训练,不断提高军地联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在拓展国防教育途径、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上下工夫。把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聚合社会教育力量和资源开展国防教育,最大限度地扩大国防教育的普及面。要强化环境熏陶,在主要交通干线和街道社区设立永久性国防宣传标语,在网络媒体上播出国防建设公益广告,发挥好国防教育中心、辖区红色资源和德育基地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要全面构建国防教育社会化体系,努力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学习,纳入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纳入各类员工培训,纳入现代传媒载体,纳入大项军事活动,纳入经常性文化生活,纳入各类纪念庆典,纳入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生动局面。

在联手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夯实后备力量基础上下工夫。着眼固基强本,坚持重心下移,以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为重点,军地合力打基础、练内功、促落实。紧贴地方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思路、创新模式,使后备力量编组布局与地方人力资源分布相匹配、职能任务与地方重点工作领域相契合。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行业系统和非公有制企业“三大系统”,下大力提高队伍组建质量和规范化程度。按照“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的思路,采取阶段集中、常年常驻、依托组建等不同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强化常备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实施正规训练、理顺进出渠道、落实相关保障,切实将其建成一支随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拳头”力量。

在充分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上下工夫。继续坚持把部队干部培训工作纳入省、市、县三级党校交叉培训计划,多批次、大数量地选送部队干部入校培训,有效提高部队干部本级培训率。积极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协作机制,鼓励部队干部在职参加学历升级教育,聘请地方专家教授到部队举办讲座、授课辅导,围绕部队信息化建设、装备升级改造等课题组织联合攻关,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强化人武学院和各级教导机构、训练基地的承训功能,有针对性地抓好预任军官、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的军事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基地化、规范化水平。

在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军地兼容通用上下工夫。抓住地方推进转型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重大基础工程大干快上的有利时机,主动靠上去做工作,把战备训练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一并规划计划、一并组织实施。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完善人防工程,在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中赋予公路隧道战时指挥隐蔽、服务区兵站保障等军事功能,在地方3G网络增容扩建中推进军队指挥网系建设,实现有限资源的双重利用。

在构建一体化社会化保障体系、提高综合保障效益上下工夫。按照“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的总体要求,统筹资源调配,衔接保障供需,建立形成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的后装保障体系。继续深入推进后勤保障改革,从“自己办社会”向“依托社会搞保障”转变。在饮食保障上,逐步将商业服务社会化向训练场、演练场延伸;在营房保障上,逐步把部队人员建房纳入社会安居工程,把营区水电气暖纳入市政保障,把物业管理承包给地方,进一步收缩保障摊子;在车辆油料保障上,委托地方定点维修保养和油料代储代供;在医疗保障上,远离体系医院的依托地方医院设立军人病房,军人医疗视情纳入地方医疗保障体系;在装备保障上,通用装备依托编兵单位保障,实行人装结合、储供一体。从而,努力使部队社会职能逐步剥离、后装保障更加高效。

四、实施科学有效的组织领导,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探索实践活动扎实健康地向前推进

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层面广、制约因素多,是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很强的事业。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搞好统揽指导、讲求科学方法,努力做到强势推动、大事大抓,真正使这一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得到有效落实。

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形成探索实践的合力。利用党委议军、国动委全会、“八一”军事日等时机,向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宣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变军队“一厢情愿”为军地携手共建。发挥党管武装、双重领导的优势,探索建立党政军一体的融合式发展领导机制,定期互通情况,征询双方需求,共商发展大计。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绩作为第一书记述职和党管武装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双拥模范城区评比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军地双方的积极性,为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践。努力克服保守封闭、等靠依赖、信心不足等思想障碍,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探索实践活动中。要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式、摒弃过时的传统做法,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军民融合式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敢闯敢试的创新锐气,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军地资源配置使用效益的领域都可以触及,只要是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事情都可以探索。各级领导要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带头攻坚破难、探求良策,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不断总结提高,巩固深化探索实践成果。在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理论探索和总结提高,逐步由理论研究转向付诸实践、由涉及一般问题转向难题攻坚引深、由侧重推动工作任务落实转向创新制度机制。对在点上取得的成果,要放到更大范围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予以充实和完善;对个别的、零散的成果,要在系统化、规范化上寻求新的突破;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要认真进行梳理归纳,以制度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以此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探索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后备力量军民国防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美国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容、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