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舞台中央的言与行
2010-12-17谷文
谷文
李毅说,见证一个地方财政从幕后走到台前,其实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李毅是河北省财政厅新闻中心主任,这是中国省级财政首个专职新闻的机构,而他,是中国惟一省级专职财政新闻官。
这因此并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一篇对单人的专访。因为像李毅一样的财政人,各省都有,各市都有,各县乃至乡镇都有。他们于沉默中安静而娴熟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站在其他部门的后方。而现在他们逐渐意识到,如果要作为一个优秀的政府部门存在,需要,也必要站在阳光下被世人所知。
这些人已经行动了起来,这些人希望现在还不晚。
被动的不叫宣传
虽然记者是突击采访,但长期从事财政宣传工作的李毅说起这一年来做的这些事丝毫不用考虑。京津冀经济圈,财税体制改革⋯⋯记者问及和以往宣传的重点有何不同,李毅想了几秒:“专题吧。对于例行性宣传来说,专题式采访会占据更大的比例。”但他也承认,就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也显然比其他同级部门要低出很多。
那么,为什么。
“什么叫宣传?宣是宣示,传是传播,这两个词没有一个是被动的东西。”李毅毫不避讳的说,财政人,至少是以前的财政人,往往并不了解宣传的核心概念。财政的被动宣传已经成为一个媒体人心照不宣的模式,财政对宣传的不重视,从多数财政部门均为办公室人员兼任新闻宣传人员就能看出。但李毅说,新闻宣传本身,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财政要让自己在媒体上的形象更为准确,就必须采用更为主动的宣传模式。
离开财政看财政
如果单纯说财政,几乎所有人想到的,就是它的最基本职能——分钱。但财政科研所刘尚希所长表示,如果说分钱,就现在来说,甚至都概括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乡镇财政所的职能,何谈财政局,财政厅。大众想不到财政究竟在干什么,究其根本,还是财政人的“出镜率”太低。而再次深究的结果,是财政人本身的“职务限制”思想。
“如果单纯说财政的工作,不简单,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在媒体上谈谈自己的工作。”李毅说,一个财政人最突出的特性是低调,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因为这些工作往往“都没什么可说的”。不过是预算,审计,调拨等等。作为整个地区所有政府部门的经济中心,具体执行所有项目的都是其他部门,不仅看起来和财政毫无关系,财政人自己也常常说“我们只是把钱打到账户上而已”。一句话,把所有荣耀都放在了别人身上。而殊不知,在这些轻描淡写的话背后,是财政人绞尽脑汁的把这笔资金凑齐的无数个日夜。
重庆公租房项目铺天盖地的宣传中,重庆财政一位拒不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我们表达了他们的无奈。都看到这些房子盖起来了,谁知道这些钱哪里来的?你们不知道。这些钱怎么保值?你们不知道。这些房子的租金怎么使用怎么维护?你们还是不知道。“从职能分配来说,财政看似是不应该站出来说话,作为财政人,我们也深刻地知道,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真金白银的流向,我们应当谨慎。但我们想说的是,如果离开财政看财政,它是一切项目良好健康运行的前提。”电话里的人沉默了一会,“如果有人能理解我们在幕后的工作,我们将非常感谢。”
从自身来说,不爱说;从周围环境来说,不好说;从职能来说,不能说。多方面的压力,让镜头前的财政人沉默了。
但李毅说,这些,不会太久。无论从内因或者外因来说,财政人都在慢慢地,但却是不可抵挡地走向舞台的中央。
逐渐成为焦点的财政
对于以往财政并未过多的出现在媒体上的事实,李毅说,固然有财政人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外界的不关注。我们的媒体往往就事论事,比如医疗改革,比如教育投入,我们很少去看一看这些表象背后的财政做了哪些工作。
但这种情况在几年前就有所改观。李毅说,自金融危机的概念提出之后,财政在媒体中的比重就越来越大。近几年的工资问题,楼市泡沫,以致预算公开,这些真切的涉及到老百姓自身利益的问题让读者对于财政的声音的需求越加急迫。当受众对于财政的体会从一个单纯的政府账房先生转移到政府运行稳定的中心纽带地位时,财政不可能还站在其他部门的背后一言不发。“与其被动的等人们逼你说话,还不如你主动的告诉人们,我们在做什么。”
全区域财政下的宣传
对于财政无法拒绝走到前台,李毅说,有它历史性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来自于财政管理区域或者说职责范围的扩大。“过去我们是小财政,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是二元经济,二元财政。财政只管城市,不管农村,从经济体制上来说,当时的财政是国有制财政,不是全民财政。”他说,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支出主要用于国有经济领域,财政的决策和一举一动基本上不出国有经济领域。“经济学上叫自家选择,因为当时的环境决定了财政的透明度和宣传力度和现在相差很多。”他说,现在财政的管理区域已经由过去的城市延伸到农村乡镇,资金的来源也从单一的国有经济体扩大为包含国有经济,私营经济甚至每一个纳税人的“全区域财政”。而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在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而这种转型必然带来制度上的安排,就是你的财政必须公开透明。
另一方面,不仅仅是财政收支方面的扩大,这种公共财政或者说全区域财政下的财政本身也必然随之变化。“你说现在很热的预算公开,预算改革,往前几年的财政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等,它并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称一个地区财政为公共财政,这些东西不做到位,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甚至不合格的公共财政。”他说,谁先做谁后做这个并不构成任何让人光荣的因素,因为所有人都已经走在了公共财政的后面。
最后一点,他说,豆腐块文章不是谁都喜欢的。“如果单纯从宣传的角度说,这些文章有必要,但我们现在缺乏的,是由这些浅显的表象深入下去的报道。”他笑道,财政文章少有人喜欢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缺少“新闻背后的新闻”和多角度的思考。“没有任何一个好的点子是关起门来自己想出来的,集思广益,让所有人去对财政的行为和问题发表看法,我们的财政才有可能健康发展。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也需要有不同的甚至是反面的声音。”他说,所谓财政的声音,应该并不仅仅是财政自说自话,而是通过各界调和检验后的,准确而响亮的声音。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听到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