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公开之惑
2010-12-17谷文
谷 文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各大财经网站的头版头条,多是关于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预算公开。
一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打开这些页面,寻找关于预算公开的话题,我们发现,许多话题的更新时间,都停留在了去年。风风火火的来,悄无声息的去。当初被称为财政公开第一步的预算公开,就这样凝固在了时间里。
但当然也有并未放弃的人,比如,马蔡琛。
从大蒜到咖啡
前几个月的文艺界里,周立波和郭德纲的“骂战”可谓白热化。起因简单得出奇,不过是周立波在节目中调侃海派青口为自己喝着苦而他人闻着香的咖啡,而将郭德纲的相声比作自己吃着过瘾,他人闻着臭的大蒜而已。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相对于预算公开或者说财政公开,马蔡琛说,它需要有一个从“大蒜”向“咖啡”渐进的过程。
何况,预算公开这头“大蒜”,财政自己也觉得不是那么好吃。
原因何在?既做过财政人又做过财政研究人的马蔡琛说,无论从局内或是局外人的角度看,它存在的问题,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解决的。
没人吃螃蟹
从局内人的角度来说,不仅是预算公开,马蔡琛半调侃的说,只要涉及到财政公开,想找到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实在太难。而且即使找到了那个人,也会很快被质疑的声音淹没。白庙乡就是一例。当初预算公开,白庙乡首当其冲义不容辞,而结果实在令人扼腕。停止拨款,无人视察,领导自带午饭等等闹剧轮番上演,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白庙乡的声音逐渐沉默了下去。
马蔡琛说,现在的财政人,都有一种力求不出面的心理存在。“就说预算公开,你去问几乎所有的财政部门,全部都举双手赞成,甚至还有著书立传的人存在。但进一步说让他公布自己的预算,现在的现实是,谁都不愿意公开。”他说,显然一方面他们是在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而白庙乡的“恶果”让这些即使有公开想法的人都谨慎了起来。另一方面,财政人在历史上就不是一个常常出现在聚光灯下的群体。“以往都是个人干个人的,忽然间让他们公开预算甚至更多的东西,他们肯定不适应,进而抗拒,进而使整个公开进程受到阻碍,这是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预料到的事实。”
另外,作为一个曾经的财政人,马蔡琛说,财政人不愿意说话的原因也在于其职能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的经济核心,财乱则民心乱,财政人深知这一点,所以即使说话,也大多——甚至绝大多数——报喜不报忧,而一再出现的不良情况财政又不能完全不加以理会,这就出现了没事的时候财政说好话,出事之后财政出面解释,事态平息以后继续说好话的怪圈。马蔡琛认为,无论好话坏话,财政应当多说实话,不仅将自己好的一面给大众看,同时也要让大众知道自己的苦衷和难处,以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和理解。
应该看不懂的报表
对于曾经直到现在也在热炒的“财政预算报表看不懂”现象,马蔡琛为财政罕见的辟了一次谣:看不懂就对了。看懂就不是财政报表了。
他说,不仅仅是预算报表,在财政已经公开或者可能公开的预算和其他领域,我们的媒体对于舆论引导上有其片面性和感性,常以为既然公开,就必须要让人看懂。“其实预算报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如果要看懂,需要许多方面的必要条件。比如财会专业背景,比如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等等,不能一概而论。网上曾经有说要建立统一报表让地方财政做填空题,更是玩笑话。”基于受众的不专业化,马蔡琛说,必须考虑被公开的财政预算以及其他报表是否具有可读性。请专业人士做出预算的“解读版”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至少要有一个人来专门回答民众根据预算报表而产生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财政大多只做到了预算报表的公开,而缺乏后续的,和受众沟通的步骤。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布的地方财政透明度打分,最高也不过十几分,这也在客观上证明了财政在普通人眼中的神秘和不解。作为财政人和财政媒体,在对这种现实汗颜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如何改变。
按需公开的财政
“按需公开”是马蔡琛给地方财政公开困境的一个药方。他说,所谓公开,就必须考虑到公开的方式和方法。方法不当,就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什么?无非是医疗,教育,房地产。与其下大功夫去公开那些毫无意义,受众也看不懂的报表,不如先把这些真正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东西公开,让受众重拾对财政的信心和理解。”中国有句俗话叫好钢用在刀刃上,马蔡琛认为,现在的财政“劲儿没用在点子上”。如果想让受众满意,就必须按规则出牌。
他提出,就像所有市场化体系一样,财政信息也有其自身的市场化供求体系。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才有接下来的合作。否则你谈天南我谈地北,毫不关心受众的心理而只是应景公开,就会出现人们看不懂也不愿意看财政信息的尴尬局面。“至于那些百姓们毫不关心的方面,我认为,公开或者不公开都是两可的问题。”
寻找财政的声音
最后,马蔡琛表示,我们现在的枪口,似乎稍微偏了一些。我们要寻找的,是财政的声音,而不是表象。
“可能有人要问了,教育有教委,医疗有卫生局,房地产有城建部门,和你财政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他说,以往或者说现在的大多媒体对财政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账房先生”的程度,而现实远远不只这些。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枢纽,必然需要考虑到资金的流转,价值和使用方式的合理化,而政府在决策中往往欠缺对财政承受力和可执行性的考量。财政公开,一方面是让以往在幕后的财政真正登上媒体的舞台,另一方面我们寻找的,是在具体社会事件中的财政态度。如果说财政信息公开是财政的“露面”,那么财政在政府决策中的建议和影响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财政“声音”。
他说,所幸现在已经有所改观。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财政媒体,都不约而同的将视线扩展到除了财政之外的地方,即河北省财政厅新闻中心主任李毅所说的“离开财政看财政”。财政从未也不可能单独游离于各部门之外只对资金负责,它既是联系各方的纽带,又是政府社会决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财政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惑,而不该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