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亚运“巨涨落”驱动下加速广州体育社团建设
2010-12-14许惠玲谢发权
许惠玲,谢发权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在广州亚运“巨涨落”驱动下加速广州体育社团建设
许惠玲,谢发权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运用耗散结构论的涨落驱动的原理,从体育社团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新中国后两个体育高潮及其扩展作用对体育社团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效应。并通过两项体育协会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广州亚运盛会更加彰显促进体育社团建设发展的优势。最后着力论述了承担“依托”任务是亚运与广州体育协会互动的金色桥梁。
广州亚运;体育社团;巨涨落
1978年起,我国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广州体育社团在体育高潮中得以长足发展。这首先是因为依靠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得益于良好的人文环境。处于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及其后四年是我国第三个体育高潮期。2004年以来广州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大步发展,也是得益于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就是2008年奥运会至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我国第四个体育高潮期。按耗散结构理论在两个体育高潮“巨涨落”的驱动下,广州体育社团呈现了两次飞跃发展。本文就亚运会驱动与激活广州体育社团的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开展论述。
1 体育社团要素与结构在体育高潮中的激活与变革
社会体育组织(社团)要素犹如化学物质的元素那样,是构成其组织最基本的要素。要素论在黄捷荣先生最早于1991年主编的《体育社会学》中有三处对此有过阐述。其二指体育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一主体、二纲领、三章程、四领导系统。这一系统使体育组织可成为领导实体、组织主体和物质主体[1]。20世纪90年代末广东梁俊雄教授等对粤、澳地区体育社团组织要素进行了量化研究[2],该项研究统计了两地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的认同程度及重要性的取向,并通过R型因子分析,从26个基本要素(例如:1.要有吸取体育爱好者的必要数量、2.要有团结体育的支持者、3.要有优惠与会员的管理制度、4.要有合适发展的项目吸引会员、5.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中选取了规划管理、自主经营、开发财源和人力资源、干部配置、稳定经源、竞赛项目等8个综合主因。
21世纪初刘江南博士、教授以学者型的领导身份在广州一次体育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精辟地提出:协会实体化得五个要素:第一要有人、第二要有财、第三要有物、第四要有权(包括体制与章程)、第五要有事(组织活动)[3]。
上述简明而通俗的体育协会的五六个要素,各自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我国第四个体育高潮的“巨涨落”驱动得到激活与升华,现作逐一分析。
第一要素:人及其体育主体意识。人,即社团成员是体育社团结构系统中最重要的主体要素。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的成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前后,总是大大激活人的因素及提高体育积极性,大大增强体育意识幅度。据广州日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查明:38%市民奥运会后投入运动时间和金钱有所增加。广州人的“后奥运时代”正以极大的体育热情,快步跑进亚运时代[4]。目前,据统计全市共有体育社团组织近万个,有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000多名,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指导员数量已超过150名,比2000年增加了12000多名,远远高于“十五”规划提出的“超过3000人”的目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同时根据去年的调查显示,广州市体育人口(每周运动三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比例达到58.82%,比2000年增长了18.82%,社会体育人口比例达到了42.49%,比2000年上升了2.49个百分点[5],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国排名居前。广州民众体育的深厚基础在2010年前将有进一步提升。在亚运会前期的驱动下,广州力争实现一般体育人口比例达到60%的目标[6]。通过2009年7月启动的“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动”等—系列活动,广州市民的体育主体意识将大大增强,体育人口比例肯定有大幅度提高。
这一体育社团的主体要素在体育高潮中被激活与升华后,便转化为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六化”之一的社团成员主体化。
第二要素:有财,即经费。它是体育社团结构系统诸客体要素中的首要要素。这一游离性最大的要素因受社会环境各体制、政策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起伏涨落性最大。体育高潮中的大型赛事和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对这一要素的影响与激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一时期显而易见的是体育产业起步加快体育市场初步形成。广东体育产业在国内素有“三分天下”的美誉。广州市常住人口有700多万,大众体育的普及与消费相当普遍,足见体育产业市场和消费市场前景诱人。以1987年六运会举办地天河体育中心为龙头开创的天河商圈到亚运前其面积比目前递增30%,超过100万m2,其面积、档次将有望晋升为“全国第一”。
举办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这为广州体育产业迎来极好的发展契机。据有关资料显示[7]:广州将投资20亿用于新建比赛场馆和改修旧场馆,围绕亚运村、新闻中心、地铁运输和市政基础的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总之,亚运会带给广州的将是无数的商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这一体育社团的基本要素在第四体育高潮中被激活与升华后,便转化为体育社团实体化“六化”之二的体育社团经费多元化与实体化趋势。
第三要素:有物,即场馆设备。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客体要素中又一重要的基础要素。通常条件下,它会随着时代的推进、国民经济条件的改善而逐步增长。可它在体育高潮的前、中、后期会被大大激活,飞跃式的增长。2004年广州亚运会成功申办后,从广州总体的城市规划、投资、城市建设,到各种体育设施以及体育各种人文环境等方面都为体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也直接地为广州的体育社团创造了地利条件,使广州的社团体育发展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0年亚运会《申办报告》中承诺:交通基础设施与亚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完全符合广州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不会给市民带来额外负担。因此从2006年起,广州体育工作将把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列入政府国民经济的“十一五”发展计划,这使广州社团体育从民间提升到政府的总体规划,从文化娱乐提升到充当政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角,这在全国还是先例之一。这为今后广州的社团体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遇。可以乐观的预计:在2008年广州体育地标18000多个锻炼场所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将有更多的增加。明年3月前“交货”的三大世界级体育场馆有国羽中心总投资1.2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2221 m2;网球中心华南地区最大的占地约12万m2的国家甲级体育建筑;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NBA球馆)是广东首个按NBA国际标准设计建设的篮球馆,这些代表性设施打造了国际高端体育“名片”[8]。亚运前完成新建和维修的70个场馆,赛后为体育社团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这一体育社团要素在体育高潮中被激活与升华,使它转化为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六化”之三的物质设施实力化的趋势。
第四、五要素:有权,即章程与体制作组织保证。2004年申亚成功以来,尤其是在第四个体育高潮的前后,促进和催生了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团体育组织,创建一流的品牌的体育社团组织,成为国家培训、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强市不但体现在争金夺银,还应建立体育特色的城市名片。根据十一五计划,广州将用8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创建全国一流城市,建立国际羽毛球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体制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打造成为有明显地方特色,使其处于全国顶级水平、影响力较大的品牌项目,把广州打造成为全国唯一拥有羽毛球培训中心的城市。按照此发展,广州将成为世界仅有的5个羽毛球国际培训中心之一,也成为我国唯一拥有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的国家中心城市。
进入亚运倒计时的500—400天里,广州拟筹建啦啦队单项运动协会,拟出了该会章程,筹组了协会的筹备班子。广州从化市正考虑利用足球训练基地的有利条件,有意筹建足球协会。亚运会重竞技分赛区的佛山市,利用此机遇和武术的传统优势,正考虑筹组重竞技运动协会。在亚运会召开前夕,广州市44个单项运动协会有不少协会紧靠亚运会的大背景,频频修订章程、调整协会班子,以利加强协会工作。
这一体育社团的第四要素章程与第五要素体制在第四个体育高潮中被激活与升华后,便转化为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六化”之四:章程务实化;之五:体制内部体系化。
第六要素:有事,即组织活动。这是体育社团客体要素中关键性要素,是满足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需求以及竞技体育战略的保障措施,又是体育社团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基本要素在第四体育高潮及其前期更是大大被激活,体育社团的各项活动得到空前的发展。广州体育社团从申亚前(2003年)的近30个至2006年增加到40余个,还有38个行业协会和84个区域体育协会。据2005年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粗略统计,社会和学校开展的群体活动达12000多项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达116.19万次[9]。体育社团不仅在贯彻体育根本任务方面开展大量工作,而且在执行竞技体育战略方面借亚运会东风开辟了新局面。过去一切大赛都是政府管、办包揽,改革开放前15年广州共办10余项国际比赛。而2006年由各单项体育协会(承、协)办国际大赛17项、全国比赛5项;2007年成功举办国际大赛20多次、全国赛8项次;2008年国际大赛为9次,全国赛为13次;2009年计划举办29项国内外大赛。许多协会都参与筹划运作承办过国际大赛,其中以足协尤为突出,一年办七次之多。市体育局主要领导还表示:这还远远不够,主要是这些大赛不够固定,档次还不够高。从奥运年开始到2010年,广州将举办大约45项国际大赛。
因而,这一体育社团的第六基本要素:组织活动,在第四个体育高潮中被激活与升华后,便转化为体育社团实体化的“六化”之六,活动实效化。
2 体育社团功能从平常时期到黄金时期的扩展与深化
体育社团的功能取决体育社团的要素、结构、特征和某种社会及人的需要之间的结合,这三者缺一不可的结合体,尤其是体育高潮的黄金时期将使体育社团的功能出现多元化,并为制定现代社会各地区、各行业的体育社团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平常时期体育社团的功能,一般是凝聚会员的组织功能;实现目标的指向功能;强身健体的健身功能;提高技艺的竞技功能;规范人们行为的教育功能;传递体育知识的文化功能[10]。
当前,广州地区正在为实现把广州建成全国一流、为全世界瞩目的体育城市的目标而努力,为紧锣密鼓地筹备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关键性的黄金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也日益高涨。该时期对广州体育社团来说,具有深远的特殊意义:亚运是体育社团的机遇、亚运是体育社团的挑战、亚运是体育社团的建设、亚运是体育社团的发展。从上述四重特殊意义来说,16届亚运会召开前后,正可谓是广州体育社团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体育社团的功能因而由平常时期一般的六项功能演绎为体育社团的六项结构与功能综合特征:①成员主体化,②章程务实化,③体制内部体系化,④物质实力化,⑤经费多元化与实体化,⑥活动实效化。不仅如此,体育社团在亚运“巨涨落”驱动下加强了其多元化趋势,深化与强化以下四项衍生功能。
其一,深化为体育产业中经济功能
近两年来,广州市坚持“政府资助,部门主办,协会承办,社会参与”的原则,逐年加大协会办赛事的参与程度和市场运作(筹集资金)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广州市体育局承办的赛事共投入财政资金占投入资金总额的34.43%,而市场筹集资金达3929万元,占总额的65.62%,赛后共结余958万元。2005年协会参办的国际大赛如中巴足球赛,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此外,办赛盈利数50万元以上缴国库的新事例、新成果已有三、四例,他们成为国内体育界少有的、有名的纳税大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全国率先为国为团(会)创利,成为国内大都市体育协会改革颇具特色的新亮点[11]。2009年3、5月广州市足协着手拟建广州足球股份制足球俱乐部的方案,其组建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在广药集团继续留驻的基础上,再引进2~3家有较强经济实力、且有宣传推广需要的大型企业(集团)参股俱乐部[12]。
其二,泛化为文化娱乐业中的文化品牌功能
体育的非本质功能:娱乐功能本是由来已久,体育欣赏价值已是人所共知。可这一功能在体育高潮中被大大激活与升华了。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受改革开放的实惠,先富起来的人日益增多,市民的文化教育素质日益提高,文化体育的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除更多的健身体育参与者以强体延年益寿为目的之外,还想观赏国际体育明星的风采,许多市民不惜投入重金买“高价票”,品味高水平竞技。广州体育社团不辱使命,组织了多次国际大赛,让市民能目睹体育明星风采。在2005年广州体育节上,广州市羽毛球协会把世界冠军都诚邀来舞台献艺,。先后还组织著名的足球“中巴之战”、篮球“中美之战”,为中国体育事业初探了新的运营模式,开辟了新天地[13],为创立文化—体育品牌作了初步尝试。几个具有品牌项目的协会在积累经费、获取办赛事经验、扩大对外影响、扩大群众体育基础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他们的品牌项目的数量在增多、品牌本身也在不断成长、品牌效应也逐步发挥出来。
因此,改革办法,创立文化体育品牌的创意由广州市政协提案,市体育局确立工作思路,到列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创建羽毛球、足球两个品牌项目”[14]。
这一泛化的文化品牌功能,该项有特色的创举具有深远意义之处在于,把广东省、广州市丰富的体育资源转化为商品,将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体育文化体育品牌推向市场,争取广州的文化体育生产总量在全国文化市场中具有领先的地位和更大的份额。
其三,拓宽信息社会中体育信息的功能
自从1981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此得益的体育事业信息逐步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交往国家达349个,国际交往次数达4246次,国际交往人次近3万。这些信息化加上我国获冠军总数第一,说明我国运动员在赛前、赛中的技术交流、技艺切磋,信息化程度相当高。还有全部比赛项目的场馆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又是体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标志。
在我国第四体育高潮中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又呈现国际体育大交往的新高峰,54个比赛场馆的国际标准化,以NBA篮球馆为标志的广州亚运会的三大场馆,充分反映了我国体育实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也雄辩地证明在体育高潮中体育信息化得到拓宽和升华。
其四,扩展为当代休闲交际层面中的体育交际(交往)功能
2008年北京奥运,即新中国体育第四高潮的第一峰,留下51枚金牌的璀璨回忆,进入后奥运时代的人们体育观念在延续,扩展到当代休闲交际层面,把体育视为既强身健体又交友休闲的观念,这几年来在广州十分流行。现在在朋友中的时尚语言是“请打球胜过请吃饭”、“请吃饭不如请流汗”。老年人以球会友,中青年人以球联谊,企业间用友谊赛加强联络、协调。当年的“乒乓外交”深远意义渗透到国内的基层社会组织中。乒乓球馆十分火爆、羽毛球馆非常抢手。国球乒乓球、市球羽毛球以及群众喜爱的篮球等体育活动成为现代社会休闲交际层面的交际方式和工具。可以预计,随着亚运倒计时的临近,亚运热潮的升温,被体育高潮激活的体育交际(交往)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和升华。
3 在体育高潮的“巨涨落”下,体育社团的结构与功能巨变的成因分析
新中国前30年形成的第一、二个体育高潮已由我国体育史学界的学者们研究确认 :围绕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为中心的两个高潮[15][16][17][18]。
新中国后30年的第三个体育高潮是1987年及六运会其后四年,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成绩十分显著,许多方面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优水平。1987年后3~4年出现的高水平,包括1990年北京亚运会这一高峰的第三个体育高潮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是因为处于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其成因在于具备了产生有序的组织结构第一、二个基本条件[19]:开放系统的首要条件;系统必须处于非平衡状态[20]。
去年的2008北京奥运到两年后的广州亚运。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大为改观,我国后30年的巨大的成就已为新中国形成的第四个体育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处的非平衡开放系统处在更高的水平上,其成因在于进一步具备了耗散结构论所述的第三、四个条件:系统内要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因素;有涨落也即诱因或契机的存在。
系统科学著名学者普利高津着重指出“涨落导致有序”的精辟论断,为研究和承认事物发展的高潮涨落对现实某种有序结构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因此,用耗散结构论,着重认识体育社团的要素被激活,其“自组织结构”的有序形成;用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的协同学[21]观点分析体育社团数量和规模的时序结构在变化运动。用上所述理论研究和认识体育高潮的历史和现实,合理运用涨落的驱动力,使体育社团系统的原有稳定状态或结构过渡为新的稳定状态或有序结构。这是永葆体育活力的源泉,寻求体育社团发展的长久良方。
2008年~2010年新中国即将到来的第四个体育高潮的第二峰,必将对广州体育社团的发展模式,规模和数量产生深远的影响,构成巨大的效应。对此,广州体育总会上下领导以及绝大多数单项体育协会都有了共识:对广州亚运与体育社团建设的相互关系、互动效应。为对上述共识作出量化研究,2008年广东省体育局立项的软科学研究课题组对广州单项体育协会于2009年5~9月作了专项调查。
从表1的17项(4项达到90%以上;7项70%以上)“改革与策划要点”中居高位的百分比,即可看出他们有了较高的统一认识,细心的策划,计划在亚运会的筹备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促成我国第四个体育高潮有更高的“巨涨落”,以利用这一高潮的“涨落”推动体育社团和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述课题组在收回调查表的33个协会中,以广州市武术协会和广州市举重健美协会所填的调查表(从略)较为精细,表明他们的认识与运作要点有更胜一筹的谋划。
表1 广州市单项体育协会结构与功能在亚运倒计时后的改革变化调查
4 承担“依托”任务是广州单项体育协会与亚运的互动桥梁
在绿色亚运、科技亚运、人文亚运战略的指引下,为谋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把广州亚运办成历届最好最出色的亚运会,2007年4~5月间广州亚组委在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亚运会依托广州单项协会和其它单位办会”的设想。
“依托”: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240页)的注释是“依靠”、“傍看”、“依从”、“相依”之意等,该词义广泛而深刻,值得认真领悟。
依托地方体协办亚运是体育体制上的大胆创新。从小协会办大赛到依托办亚运是体育界继续解放思想的又一崭新的立题。提出和实施这一设想,首先表明:广东、广州体育政府职能部门决心简政放权,乘亚运会的东风,增添和扩大体育社团的功能,使其在迈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进程中承担更大的使命,顺利汇聚大社会,尤其本地区社会中各方面的优势,凝结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投向亚运会,为办好亚运会献策出力。其次,这一体制创新的设想与实施,又是亚运会对广东、广州体协的检验和推动,真正检验其各项协会的力量与水平(包括策划、裁判、场馆以及后勤物质保障等)。总之,依托办亚运,对协会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更强的要求;充分发挥助手和参谋作用,竭尽全力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贡献。在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之前,亚运会项目对口的协会更是首当其冲,考验最多,任务迫在眉睫,尤其是本届亚运新增设的轮滑等四个项目的对口体协任务繁重,如拟订、统一、协调比赛规程、规则;建设高标准的相关场馆;培训熟练本专业英语的高级裁判;及早训练专业运动精英等等。非亚运项目的协会也不能等闲视之,仍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发挥“依托”协助的协同作用大有可为。为发挥协会在亚运会中的重要作用,各项协会都应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全力投入,为实现体育社会化战略作出贡献。
2009年5月成立的广州亚运竞赛团队筹备小组,这一过渡性组织将与亚运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总局各运动管理中心、广州亚运组委各部门进行无缝对接,紧密合作。该筹备小组人员主要来自四方面:广东省、广州市体育局系统、广东地区部分院校及社会团体[22]。据初步的粗略统计,来源于广州各单项协会的体育社团人员占筹备小组125人总数的24%左右。这一人员比例初步表明,广州亚运会与单项协会有了初步的“依托”关系。下一步寄希望于:广州体育协会在广州亚运竞赛整体团队总人数中的比例有大比例或较大比例的上升,以便更好地体现单项协会在亚运会中的承担“依托”关系,进而显示广州亚运“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会特色,反映办会模式的改革特征。
注释:
①协会的结构是泛指协会或社团机构,即组织形式(机构)或组织系统的变动等。
②协会的功能是泛指协会或社团的职责或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等。
③亚运倒计时后的变化包括已施行的和正在筹划(着手)的改革措施等。
[1]黄捷荣,李泽国.体育社会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梁俊雄.粤澳地区体育社团组织要素研究[J].体育科学,1999(1)
[3]刘江南.在广州市单项体育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N].2004.1.7
[4]引自广州日报,2008.10.9:A16
[5]李慧燕,穗宣.8年后花城将成为全国一流体育城[N].南方日报,2006.2.14:B02
[6]引自http://news.QQ.com 2008.12.24
[7]陈逵.亚运会造就巨大商机—广东体育产业寻求突破[N].国际商报,2006.5.15:A08
[8]赖伟行,开萝人.国羽中心明年3月前“交货”[N].广州日报,2009.06.17:A19
[9]陈伟胜.广州体坛“旺”,“五花”缤纷放[N].广州日报,2006.1.30:A11
[10]许仲槐.体育社团实体化初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第1版:34-36
[11][13]许仲槐.广州体育社团实体化之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第1版
[12][14]广州足球吹响股份制改革号角[N].广州:新快报,2009.7,7:A40
[15]张彩珍.当代中国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7
[16]《体育史》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教材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
[17]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5:351,356
[18]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
[19]姜文,汪应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知识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5-7
[20]孙华,李青华.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科学思想[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3):78
[21]许惠玲.试论新中国60年来第四个体育发展高潮及其成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6)
[22]引自广州日报2009、5、8:广州亚运竞赛团队筹备小组成立
The Acceler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zhou Sport Clubs by the Driving of the Theory of Giant Fluctuations of the 16thAsian Games
XU Hui-Ling,XEI Fa- Quan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By using the theory of Giant Fluctuations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from the aspects of key ele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sport clubs,the paper discusses two climaxes of new China and the spread influence on sport clubs.Meanwhi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kinds of sport clubs,it gets the conclusions:Guangzhou Asian Games has the special advantag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association,and finally elaborates that tasks is the golden bridge of Asian Games and Guangzhou sport association.
Guangzhou Asian Games;Sport Clubs;Giant Fluctuations
G811.2
A
1007-323X(2010)05-0041-06
2010-05-17
许惠玲(1960-),女,湖南资兴人,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体育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