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之言该如何听
2010-12-13陈思进
陈思进
自今年6月中国暗示将松动人民币汇率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仅为0.4%,这大大低于华盛顿的期待,因此,中美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起来。随着失业率的膨胀,以及选举年即将到来,美国国会再一次将人民币汇率摆上了议事日程;9月6日,华盛顿两位高官为缓和中美关系前往北京,就人民币及其他重要问题进行高峰会晤,以期达成共识。
其实人民币与外汇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结售外汇制度。从那时起国家规定:“企业出口换回的美元必须上缴给国家,政府则支付给企业等价的人民币”。为了鼓励出口,政府对部分行业进行了补贴,以利于出口成品的价格优势。这一政策使中国的外汇储备猛增,仅仅用了 15 年时间,中国就变成了美元贮备的头号大国。
可是“针无两头利”,也正是这个规定,埋下了国内通货膨胀的祸根。同样是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 24.1% 的历史高位。由于那些支付给企业结汇的人民币都必须通过印发新钞来实现,而在中国与西方的双边贸易中,中国无法从美国和西方买入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和资源,于是,中国便出现了长期的进出口贸易顺差。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外汇储备猛增的同时,央行向中国市场投放了等值的人民币,而这部分新发行的人民币所对应的商品,却都出口留在了国外。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存折上的人民币被出口换汇不断地稀释。换言之,就在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的同时,其购买力却在不断地贬值。
然而,西方的经济学家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却是不绝于耳。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家莫里奇(Peter Morici)说:“人民币没有实质性升值,北京的话是虚伪和自私的。”当然,莫里奇并不是发表此类言论的第一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宣称,人民币币值至少被低估了 25%到 40%,他更强硬地表示“不对中国拿出强硬的威胁措施,美国不会取得任何进展”。
正所谓“立场决定观点,屁股决定大脑”,卖花的说花香,卖瓜的说瓜甜,理发师总是要你理发,房产经纪永远劝你买卖房子。因此当大家在看财经新闻时,特别是带有预测性的信息,要特别留意那些大师和专家都来自何方。
通常来说,投行准备做多时,由于他们要进场了,往往会唱衰大市;反之亦然。所以听他们说话就像贝利的“乌鸦嘴”,通常要反过来听。比如前两年,高盛已经做空油价,就在油价超过每桶 120美金,接近130美金时,忽悠别人赶快进场,赶在油价涨到 200美金、甚至 400 美金一桶之前!结果,等大家都进场之后,油价一路下滑至 30 美金一桶,高盛赚得盆满钵满。
再比如,放话的专家,即便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只要是政府的雇员或顾问,那绝对会站在政府的立场替政府说话。克鲁格曼宣称人民币币值至少低估了25%~40%,对于他的话,我们该怎么听呢?
近几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从5年前的1比 8.3,升到了 2009 年底的1 比 6.8,升值超过了18%。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没有减少呢,没有!中国的外汇储备有没有减少呢?没有。可见人民币贬值解决不了美国专家们所提出的那些问题。而对于中国来说,显然人民币升值是弊大于利的。
这些年来出口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由于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出口美国的商品就只能用美元结算,再加上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手中,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就是财富的流失。比如一双健身鞋,在 5 年前1美元兑换 8元人民币时,美国以10美金购买下来,人民币价值 80元;如果人民币再升25%,1美元就只能兑换5元人民币,美国还是以 10美金买下来(因为定价权在 Wal-Mart 等美国的大零售商手中),人民币就变成了50 元—美国就是这样以汇率为武器,将中国的财富“移山大法”般挪到了美国。
真正合理的解决方式应该是:在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格局下,中国出售大量的商品和廉价劳务给美国,得到美国印制的美元,而中国也可以在美国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以完成真正的经济交易,享受国际自由贸易往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