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吃”字系列的古今词义演变

2010-12-08

关键词:古代汉语用例本义

吕 鹤

汉语“吃”字系列的古今词义演变

吕 鹤

吃东西人人都会,“吃”的规矩却不一定人人明白;“吃”字人人会写,“吃”字的由来却不一定人人知道。其根源和规矩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吃”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只是一种生存行为,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

“吃”字;古今词义;演变

一 古代汉语中表示“吃”的字

1.“吃”字溯源。

现代汉语里的“吃”字的含义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吃东西”的字却往往不写作“吃”。先来看看与吃字有关的字:“即”、“既”、“卿”、“乡”。这几个字与现代汉字的字形和词义差别较大,但事实上,这几个字的字源,确是来之于“食”。

“即”的本义是“就食”。在甲骨文中,左旁的形象即“豆”,是古时候的盛食器皿,近似今天的高脚碗,有的有盖子,有的则无。“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演变成用来盛肉酱,盛肉羹。在上古时代,食器上面的尖顶形,就是堆得高高满满的可食的东西。而右旁的则是一个跪坐在“豆”旁的人行将就食的形象,要就食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便又有“走近”、“靠近”的意思,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后来又借用为副词,产生出“马上”、“立刻”等意思来,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称“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既”字左边为一食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所以它的本义为“完”、“尽”、“结束”等,如《书褒城驿壁》称“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既”又引申为时间副词,表示“已经”的意思,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称“三军既成陈,使士视死如归”。

“卿”的古义是“二人对食为卿”,这两个人旧说是一君一臣,一尊一卑,一长一幼,后来便借作官衔,二人对食的本义便渐渐淡化而被“饗”代替。“乡”(繁体作鄉)是由“卿”讹化过来的,根据“偏旁替代”和“局部删除”的原则,把繁体的“卿”简化为“乡”。这四个字虽然在古代都是讲吃的,但是现在跟吃的关系却已经很模糊了。

2.古代汉语中的“吃”字系列。

表示吃的义项的字,主要有:食、啖(啗、噉)、茹、餐、尝、嘬、噬等。

(1)食。

古代汉语中表示“吃”的字,最常用的就要数“食”了。

虽然上面说的四个字在今天已经与“吃”没有明显的关系了,但它们的本字“食”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甲骨文的“食”字由两个部分组成,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个倒过来的“口”,下面是个装食物的器皿的形象。“口”下面的点是人垂涎的样子。整个字形就是口对着装食物的器皿,这个器皿是古人盛黍、稷、稻、梁等主食的。可见“食”作为名词时专指主食,后来才泛指一切食物。

“食”字在殷墟卜辞里是记录吃饭的,有的地方也用来记录时间。到小篆时,“食”就变成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的食物了。“食”在古代汉语中又具有“吃”的意思,关于进食的概念,先秦时期多用“食”来表示。如《诗经》里的名篇《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战国策·楚策》里的《庄辛说楚襄王》称:“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论语·卫灵公篇》载:“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孟子·梁惠王上》亦称:“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古代,食字的含义一直较为稳定。如唐代韩愈《祭鳄鱼文》:“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 “食”的这个意思出现在成语里面的有很多,如:“废寝忘食”、“食古不化”、“食不二味”、“食不甘味”等等。

(2)啖(啗、噉)。

先秦时期多用“食”表示吃。它是古代吃东西的基本用词。而也有用“啖(亦作啗、噉)”来表示吃的。《广雅·释诂》中解释道:“啖,食也”。不过,这个啖也不是一般的吃,而是带着饥饿或贪欲的大口大口地吃,狼吞虎咽地吃。《墨子·节葬下》:“楚之南有啖人国。”《吕氏春秋·当务》:“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上为先秦用例。《论衡·论死》:“败乱之时,人相啖食。”《史记·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啗之。”《汉书·霍光传》:“与从官饮啗。”《汉乐府·孤儿行》:“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啗我者多。”上为汉代用例。《颜氏家训·风操》:“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噉炙。”《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噉甘蔗,先食尾。”《北史·贺若弼传》:“汝每昌言此二人唯堪噉饭耳”。上为中古用例。《封神演义》第3回:“只不忍你一班奸贼,蛊惑圣聪,陷害万民,将成汤基业被你等断送了。但恨不能生啖你等之肉耳!”上为清代小说用例。

(3)茹。

《方言·七》:“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今俗呼能粗食者为茹。”“茹”多指吃菜。如《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又《礼记·礼运》:“饮其血,茹其毛。”现代成语“茹毛饮血”即由此而来。又如成语“含辛茹苦”,茹字的含义也是吃字引申出来的。

(4)餐。

《说文解字》:“餐,吞也。”《广雅》:“餐,食也。”餐下面的“食”表明它的本义和食物有关,上面的部分表明它的读音。《说文解字》里的解释说明“餐”的本义就是“吃”,是个动词。如《儒林外史》的第1回中写到:“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现在我们为了庆祝节日,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我们叫做“聚餐”或“会餐”。更有情趣一点的,带着吃的东西到野外去,叫做 “野餐”。所以说,“餐”也有“吃”的意思。

(5)尝。

《说文解字》:“尝,口味也。”把食物放在嘴里辨别滋味叫做尝。正因为“尝”是为辨味,所以总是少量地吃,慢慢地品。《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6)嘬、噬。

这两个字也有吃的意思。前者是“吞食”的意思,如《礼记·曲礼上》云“毋嘬之”,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云“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后者是吃、咬的意思,如《周易·噬磕》云“噬干胏”,柳宗元《三戒·黔之驴》云“以为且噬己之”。

二 “吃”字的古今意义

最初,“吃”和“食”完全是没有关系的两个字。“吃”都有哪些意思呢?“吃”是形声字,小篆从口,气声。隶书、楷书“气”写作“乞”,从口表示口的动作。气本身是云气的气,气的形状曲折不规则,气声含有不直的意思。

1.古义。

(1)说话不通畅。

《说文解字》中,对“吃”的解释是:吃,言蹇难也。也就是结巴、口吃的意思。如《史记·韩非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又如《唐史拾遗》:“焦遂口吃,对客不出一言,醉後辄酬答如注射。”《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口吃”。

(2)被、让、由于。

《金瓶梅》中称“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才得到这里。”又如“吃我一拳”、“吃了板子”。

(3)遭受、忍受。

如《水浒传》第1回:“太尉说道:“我是朝廷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

(4)叠词,表示笑的样子。

《集韵》:吃吃,笑貌。“吃”字在形容笑声的“吃吃”一词中,一般要念成“qī”。“吃吃的笑”是古今小说家常用的词语。

(5)饮、喝。

如《水浒传》第21回:“只因宋江千不合,万不合,带这张三来他家里吃酒,以此看上了他。”从语言史的情况来看,“吃”字表示现代汉语的吃饭的含义,出现的很是比较晚的,它由口语变成书面语,与话本和明清白话小说的发展不无关系。

2.今义。

除了以上提到的那些以及进食的意思以外,现今“吃”字还有很多意思。

(1)吸,吸收。如:这种纸不吃墨。

(2)指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如“吃食堂”。

(3)歼灭或摧毁一大部分。如“又吃掉敌军一个师”。

(4)欺压。比喻旧社会剥削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穷人。如“人吃人”。

(5)指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如“吃荤饭”,靠包揽词讼和敲诈勒索为生。“吃生意饭”,指靠经商为生。“吃自在饭”,指吃现成饭。

(6)用,费。如“吃力”。

(7)浸入水中。如“吃载”(船只的载重量。吃,吃水,船身如水的深度),“吃水十二尺深的船”。

三 从“喫”到“吃”

1.“喫”的出现。

最初的时候,“吃”和“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字。“吃”根本没有进食的义项。而先秦时期表示进食的字眼常用的是“食”、“啖”等等,要解释“吃”和进食义项的联系,还需要提到另外一个字——“喫”。

“喫”字最初可能出现在方言里面,表示吃东西、进食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喫,食也。”在唐宋之后“喫”字才广泛通行。如杜甫的《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但使残年饱喫饭,只顾无事长相见。”《五代史·安叔千传》:“吾当与汝一喫饭处。”《世说新语·任诞》:“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 《醒世因缘》:“止这几年里,吃是俺的米,穿是俺的棉花。” 《老残游记》:“宫保说:‘不中吃,请铁老爷格外包涵些。’”《警世通言》:“他喫溜了口,没处来方。”可见在古代,用“喫”和“吃”的情况是都有的。只是在明清以前偶尔借“吃”当“喫”,明清后则广泛代替“喫”了。

所以说,“吃”表示进食,吃东西的意思,是借作“喫”之后才有的。

2.由“喫”到“吃”。

我们现在用字典或词典查“吃”字的时候会看见这样的情况,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167页:“吃(喫)”。“喫”是“吃”的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用法等全同而写法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汉字的各种字体除了小篆基本上异体字较少外,其他字体都较多地存在着异体字,这就给人们的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很大的不便。为学习和使用的方便,国务院及国务院语言文字管理部门颁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一些与规定的正体字写法不同的字进行了整理,并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12月22日联合发布,1956年2月1日在全国实施。就这样,把“喫”与“吃”统一规定写成了“吃”。

由此可见,“吃”字的产生大致是这样的:在先秦时期广泛运用的是“食”等字样;元代时期,在一些方言里出现了“喫”字;唐宋以后,这个“喫”字得到了认可而被应用,但是由于笔画繁多,又与“吃”字同音,就偶尔被“吃”代替;明清后用“吃”的情况渐渐增多;到了文字改革时期,最终确定表示“吃东西”的字为“吃”。

[1]陈政.字源谈趣[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2]袁因.辩字琐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宇明.汉字规范[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杜占明.中国古训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5]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OnEvolutionofMeaningsofChinesewordChi

Lv H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word chi ( eating in English ) . The paper thinks eating has turned into a culture instead of the need to live for people . It thinks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s of eating has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

eating ; meaning of words ; evolution

ClassNo.:H139DocumentMark:A

宋瑞斌)

吕鹤,助教,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基础部,辽宁·沈阳。邮政编码:110180

1672-6758(2010)05-0127-2

H139

A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用例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