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视角下的第二语言听力教学
2010-12-08丁冉
丁 冉
信息处理视角下的第二语言听力教学
丁 冉
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简单接收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接收、加工以及产出的主动、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言语辨听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出影响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模型以及基于此模型的听力教学策略,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目的。
听力理解; 信息处理模型; 认知;教学策略
“听”是人们口头交际的基本形式和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交际专家Hunt认为,人在非睡眠状态下有半数时间用于听。语言学家Rivers从语言学角度更加精确地指出,在人类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听占交际四大基本技能总时间的45%。[1]因此,听力历来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听力测试在是各类英语考试中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2006年实行普遍性改革,听力部分的分值从原来的占总分值的20%增加到35%。2009年四六级考试实行有机考试点,在这种基于现代化技术的考试模式中,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70%,尤其 “听作文”模式的推行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听力的重要性。然而,听力理解往往是学生感到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听力部分的表现和其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因此 ,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帮助学生有效地增强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已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第二语言的听力理解过程并不仅仅是对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的听辨和理解,而且是涉及到听者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等各方面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一信息处理过程受到各种音素的制约。[1]文章尝试探讨这些制约因素,并就相关的改进策略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效率和听力课的教学效果。
一 言语辨听
1. 肌动模型。
言语听辨(Speech Perception)研究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肌动模型理论( 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由Liberman等人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言语的产生是言语听辨的参照物。也是说听话者在听辨过程中使用自身内在隐含的发音知识来实现语言的辨识。尽管声学结构和言语听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发音与感知之间的联系却较为简单,即声音学特征不同但发音方式相同的因素,可以被听话者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感知。以两个简单的发音gu和gi为例,听话者可以参照二者发音时产生的不同的肌肉活动来辨知二者在发音方面的差异:gu为双唇收圆,bi为双唇扁平。同时,gu和gi的第一个因素的声学提示虽然不同,但是开始发这两个音时舌头肌肉的活动方式是相似的,听话者听到的都是一个[d]。近一步的实验研究证明,辨音的第一步是通过 (视觉)观察发音的口腔变化(尤其是嘴唇的变化),然后再用耳朵(听觉)来识别发音的方式,(肌动)即听话者在听话时利用视觉和听觉两个模式中关于单个音素是如何发出的信息。Liberman &Mattingly又提出了肌动模型的新假设:当人们准备发某个音素时,大脑首先通过某种运行机制向口腔肌肉发出发音指令,这些指令被称为“目标语音动作”。口腔在完成这一系列,诸如,收圆双唇等目标语音动作后再发出声音。[2]
2. 轨迹模型 。
言语听辨的轨迹模型(the trace model of speech perception)认为言语听辨的过程同时受到语音特征、音素以及词汇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中每一个语音特征、每一个音素和每一个词汇都有一个相应的认知单元(cognitive unit)。三个层次的单元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言语刺激会不同程度地激活各个层次的相关认知单元,当某个单元被激活而且达到一定阈限(thresh hold)时,该单元就抑制和它相对立的单元,激活和它一致的单元。例如,若 “鼻音”这个语音特征单元被激活并达到了一定的阈限后,该单元则会抑制所有和“鼻音”相冲突的单元特征,如“流音”、相冲突的音素[l]、相冲突的词如light;同时,该单元也会激活与“鼻音”特征相一致的单元如“浊音”、一至的音素如[n]、一致的词如night。这一过程之后被激活的单元是否能够达到阈限还需要近一步的语言输入刺激。语音特征、音素和词汇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激活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的神经网络系统,这种活动状态会随着言语的输入而不断改变。由于这种活动状态是三个处理层次对言语输入进行分析后留下的一种轨迹,因此被称为“轨迹模型”。[2]
二 信息理解和信息记忆
影响第二听力理解效果的因素并不单单存在于音素以及听力词汇的辨听方面,而是涉及到认知系统的各方面,尤其是信息理解系统和信息记忆系统对听力效果的影响最大。
1.信息理解。
认知语言学听力的理解过程与大脑中现存的认知图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过程是言语接收者利用大脑中预存的各种知识图示积极地获取信息、构建意义,预测、推理、监控以及证实听力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听者已有知识结构、经历的情景等与新输入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图式集合了关于某话题具体构成的知识,其能为人们理解语言材料提供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使人们对即将要听到的内容产生一种预期。[3]听者大脑中的预存的认知图式与听力内容关系越紧密,其对理解听力内容速度就越快,对听力结果的预测和理解的准确度也就越高。同时,认知图式还具有一种功能,即有些补偿交际过程中不言而喻的信息以及言语接收者漏听的部分信息。[4]
2.信息记忆过程。
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涉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听力信息的记忆。人类的工作记忆主要具有加工信息和储存信息两个功能。其中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自动过程速度快,毫不费力;控制过程则加入认知策略各方面的控制,速度较慢。言语理解过程中的困难或失误就是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动过程造成的。
从信息储存角度而言,根据信息在大脑中存储时间的长短,人类的工作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可以进行大概为20秒至1分钟的存储、分析和理解。长时记忆在容量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当需要时人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需要的信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密切相关的。短时记忆的效果依赖于长时记忆中已知信息的关联度,这种联系越紧密,短时记忆的效果越好。
三 基于信息处理过程的听力策略
根据上述讨论,文章给出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模型,如下图所示。据此,文章进一步提出基于该信息处理模型的听力策略,并且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其了解并利用这些策略来解决语言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信息加工的自动化过程,以达到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和能力。
1. 加强学生语音发音的练习。
肌动模型揭示了音素识别在语音听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音素的正确识别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正确的发音肌动习惯。正确标准的语音发音是影响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有效获得的真实信息的一个关键因素。[5]因此,在训练学生听力的过程中要加强其语音发音的训练。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发音器官和口腔位置在发音中的作用,并且理解发音的要素和特点以及每个音素发音时肌肉活动的特点这些常规的训练方法外,尤其要注意纠正方言对英语发音带来的不良影响。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学生经常不能正确地区分鼻音[n]和流音[l],不能区分nine和line。因此,需要指导他们掌握这两个音发音时口腔与鼻腔的变化,并仔细体验这些微妙的肌动过程所造成的不同听觉上的效果。肌动模型理论指出,视觉和听觉在言语感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模仿以英语为母语播音员的发音口型以及相关的肌动和方式是提高英语听力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英美国家的原声影视以及电视新闻节目都可以为语音听辨的训练提供优良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多收看此类节目,并加以不断地观察、体会与模仿,使得自己感知标准语音的敏感度得以增强。[4]
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信息处理模型
2. 重视对学生听觉词汇的训练。
根据言语辨识的轨迹模型,语音特征、音素和词汇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机网络,因此,三个层面上的训练对于学习者的言语听辨能力都应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要重视词汇方面的训练。因为一方面词汇听辨的能力对语音特征和音素的识别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是词汇而不是语音特征或是因素构成交际过程中有意义的单位,词汇听辨是实际听说过程中最基础的一个过程,词汇听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吕长弘在对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选择词汇因素作为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学生为69. 6%,在给出的14个影响听力因素中排序第一位。事实上并不是学生“不认识”这些词汇,而是“听不懂”这些词汇,这就是视觉词汇和听觉词汇的差异。而这正是由我国多年以来重视觉词汇教学手段造成的。桂诗春曾对学习者内部的词汇系统即心理词汇作过实验研究,他认为词汇意义和词汇形式分别储存于语音档、句法档、语义档、缀词档等不同的档里,如果一个词在语音档里是空白的,在听力理解时则无法被激活。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两种方法,使每一个新词在记忆中除了其视觉形象外还有其相应的听觉形象。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听到一个词、短语时依靠记忆迅速激活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该词的全部信息,加快听力理解的速度。[5]
3.帮助学生建立以整体为中心的听力习惯。
外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困难是:虽然其能够识别言语片断中的几乎所有词项,却难以顺利完成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吕长弘的统计数据,选择记忆为影响听力理解因素的学生占到60. 8%,居14个影响听力理解因素的第二位。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就是这些学习者在以逐词的方法而不是整体的方法来理解听力信息,而这正反映了母语习得者与二语学习者在语言信息处理方式上的不同[6]。研究显示,句法在第二语言听力理解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悉句法规则而试图听懂外语材料无异于试图回忆那些随机安排的外语单词。[4]同时,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信息处里过程告诉我们,比较繁重的或者超出言语接收者知识范围的语言信息会增加言语接收者短时记忆的负荷,导致其大脑工作记忆运作的减速,最终造成加工出来的信息部分被遗忘。Garman认为,基于词汇的听力理解策略必将加重短时记忆的负荷,使得一些单词还未被组词成句和加工释义便告消失。[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克服以词汇为基础的听力理解方法,而代之以整体为基础尤其是以句法结构为单位的听力理解方法,从而有效地减少短时听力负荷,延长听力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以便大脑对其进行整合加工,成为可理解性输入。
4.丰富并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认知图示理论的内容,使其了解图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其运用到实际的听力理解过程中去,逐步养成应用已知图式预期和生成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对大脑中已存的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加工,培养其对听力内容的分析、预测、推理及判断能力。为实现这一点,学生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建立丰富合理的背景知识图示。听力理解中的背景,教师则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相关的认知活动,如丰富材料涉及的主题范围,选择一些有关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社会、历史等各方面主题的材料,以激活并扩充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尽量扩充大脑记忆库的图式数目。同时,根据不同的听力任务,注意使用一定策略启动和激活学生储存于记忆库中的图式,使其和听力材料中的信息建立相关联系,以达到最佳听力训练效果。
四 结语
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简单接收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言语辨听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和意义重构过程相结合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听力策略的提出和实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听力理解的自动化过程,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率,达到最佳的听力训练效果。对该理论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并把相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第二语言听力教学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贾明舫.非语言性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及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S1):34-36.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4-27.
[3]党争胜.认知心理视角下的听力教学策略[J].外语学刊,2009,(5):179-182.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08.
[5]陈露,韦汉.从肌动模型理论看英语发音与听力的关系[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9-171.
[6]Anderson, A. & Lynch, T. .Listening[M]. Oxford: OUP,1998:207.
[7]Garman, M..Psycho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38.
AStudyonSecondLanguageListeningComprehensionfromthePerspectiveofInformationProcessing
Ding Ran
Th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s an active productive process instead of a passive receptive one. This process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speech perception , generalization, prediction, comprehension ,memory and so on .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o help the students make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cogni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张庆祥 郑英玲)
丁冉,硕士,讲师,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邮政编码:221000
1672-6758(2010)05-0076-3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