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

2010-12-08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郝庆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优化

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郝庆威,刘 建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

马艳红1,2,李杰凯2,郭亦农2,郝庆威2,刘 建2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从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课程体系要求的角度,分析各体育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指出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学科化、课程设置专门化、课程结构失衡、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的策略:从复杂范式视野优化课程体系;关注社会发展,同人才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课程体系的构建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保障;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增强学生就业实力。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单元,高校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高等教育中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必须与高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必须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而在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未能及时进行调整,存在着不够理性、自身定位不准、课程体系无特色等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现象的出现。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 2006年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五成用人单位认为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划分过细、内容陈旧并过于求同、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当等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差等缺陷,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能力差,难以顺利就业的局面。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体育院校属于地方性体育院校,或属地方与中央共建院校,为切合社会的发展及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体育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仅仅依靠各专业内部几门课程简单地拼凑和相加,必须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扬长避短,关注学生就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能力培养,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院校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期望对体育院校改善现有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竞争力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课程

“课程”的涵义及功能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一词最初在我国唐宋年间出现,含有学习的范围、程度、时限、进程的意思。在西方,斯宾塞第一个提出“课程”(curriculum)这一术语。curriculum源出拉丁语 curcuma,意思是“跑马道”,引申为“学习者学习的路线”,而斯宾塞把它限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的总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活动的总和,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个定义代表国内对课程的最常识化的界定。但从课程的内涵处于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述定义把课程内容和课程过程割裂开来,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基础而片面强调课程内容,忽视了课程的过程与生成性;把课程作为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东西,对学生经验重视不够。

1.2 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3]。高校课程体系,是指一个学科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系列整体。一般说来,对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有三种理解:一是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是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专业内部的课程结构问题,即研究专业层面的课程体系状况,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以及评价等;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即专业内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4]。本文中研究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是指体育院校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并实施的课程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动态系统,也就是体育院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并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系统,是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组成部分。

1.3 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从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设计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趋势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课程结构比例与课程内容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与课程间的比例达到最优化组合与动态平衡[5]。课程体系优化的总体标志是以低投入获得课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即既定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其主要特点是:课程系统内各种课程类型的划分与各科目设置合理,能满足课程总体目标的多方面要求,具备形成多样的序变可能和灵活的序变机制的基础;其次是课程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实现了最充分的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能最大限度实现功能的藕合;再次是课程形式优化与结构优化相互协调[6]。

2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现状

各体育院校均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并纷纷采取有效举措。北京体育大学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奖励学分等构成的课程体系;成都体育学院遵循“减少课时总量、突出专业主干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课”的原则,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模块平台,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择性 (限制性选修、任意性选修)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三者之间学时数比例为 3:4:3;对相关和相近必修课程进行整合,减少总课时量,并完善了相应的学位管理要求和办法;广州体育学院遵循立足广东的办学定位,继承和发扬岭南体育文化,育南国体育人才,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相结合。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是“三类课程”、“四个模块”和“七个平台”,课程设置实行“平台 +模块”的结构,合理调整课程总量,加大重组整合的力度,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课堂学时,增加实践内容,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哈尔滨体育学院在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三段式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体育类专业的课程进一步优化组合,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模块,实现跨专业互选。加大选修课的比重,选修课由原来教学计划中的 642学时(占 23.66%),增加到现行的 1044学时(占 39.5%),开设了百余门选修课,包括人文、教育、技能等类课程;首都体育学院重视基础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增设并打通了专业选修课;沈阳体育学院对各体育专业传统专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造,改变以奥运项目为专项的传统做法,创建了休闲娱乐指导类、冰雪运动类、器械健身类等新的专修课程体系,丰富了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学科化

现今以专业教育为特点的体育院校课程体系,是以相应的学科逻辑、结构为基础而形成的。按照“学科中心论”分科设置,以专业框架构建课程,基本上以学习本专业课程为主,导致专业学科窄化,使学生难以建构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每一门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都强调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内容“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造成课程内容重复现象的屡次出现,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课程资源。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要求各高校设置“顶点课程”,即综合课程,大部分体育院校囿于资源而无法开设,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也很难达到课程要求。这种割裂式的课程体系阻碍了学生广博知识结构的形成,学生无法了解到各门学科之间知识的天然联系,难以有效地进行学习迁移。同时势必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也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体育创新人才了。

本节对提出的方案进行仿真.仿真中,假设所有信道都是瑞利衰落信道,且只考虑小尺度衰落,即大尺度衰落矩阵D1、D2、DSE、DDE均为单位阵,DRE=1,各信道增益均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复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所有节点的信道噪声功率均为σ2=0.01W.

3.2 课程设置专门化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知识分割过细,忽视通识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实施教学,即开设的课程都与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有关。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越来越多,课程的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各专业之间即使是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也较大,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其余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这种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专业面过窄,要实现专业间的流动难度也极大。

3.3 课程结构失衡

在课程结构上,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学生掌握了宽且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为将来就业时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更能适应科技发展对个人知识更新和深化的需要。因而要求基础课程宽厚坚实。

体育院校普遍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的建设。必修课程一般是满足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需要,使大学生达到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程是为适应每个大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爱好,使其个性化发展。目前,普遍存在必修课程比例过大,而选修课程比例较小的现状,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应该统一于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之中。

3.4 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对课程理论系统研究较少,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一直受学科课程理论及办学条件的影响,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情感培养与社会需求以及课程与培养目标的联系、课程与课程间的联系,加之由于师资和专业背景的原因,体育院校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忽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考虑更多的是哪些教师能上什么课或哪些教师想上什么课,而不是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因人设课也是造成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原因之一,制约了体育院校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5 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失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体育院校业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体现。如广州体育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所需的一些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发展。实践教学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课内与课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都体育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都包括了与理论教学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四大部分组成;山东体育学院围绕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对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见习、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军训等实践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沈阳体育学院在 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类专业的实习时间达 16周。但实现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设计的包括四年培养周期所需要进行的必修和选修的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学生科技活动等内容、实施序次和项目模块的组合与管理的构架,以及相关实践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效果评价,即实践教学体系尚未真正构建起来,亟需进行科学的设计。

4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的策略

4.1 从复杂范式视野优化课程体系

复杂范式超越于简单思维,是在 20世纪 80年代西方兴起的复杂科学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论或思维范式,是指人们根据复杂系统的性质、特点、规律去认识和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一种支配人们思考与行动的思维规范、风格和格式[7]。复杂范式主张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把事物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关注事物的复杂性。体育院校须坚持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有机整合科学类和人文类、学科类和术科类等各类课程;注重课程体系的关系性,处理好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关系,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保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加强与外界交流,及时增设体育市场营销类等相关课程。

4.2 关注社会发展,同人才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

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基本框架是由培养目标,也即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结构决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体育院校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应注意符合时代精神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与需求,从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使课程目标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以及区域适应性的需求;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发展导致的价值观基本取向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有选择性地设置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多样性与选择性,在继承与改造、创新中推进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4.3 课程体系的构建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体育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除包括课程专家、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外,还要吸收学生、家长,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人员。参与构建的成员越广泛,民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不同阶层人员对课程体系构建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整合,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4 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保障

课程体系优化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作为支撑,没有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学科水平,没有必备的教学设施,就没有优化的、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要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体育院校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学历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科结构,积极开展优质学科与课程资源建设,在调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比例的基础上,发展交叉学科与重点学科,建立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使课程体系优化落到实处。

4.5 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增强学生就业实力

体育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和学生社团活动等,给予学生更多与人合作和研究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暑假打工活动等,并将学生实践转换为学分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体育院校也应系统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关系,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分别制定各类实践项目的质量标准与效果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实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5.

[2]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叶素梅.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网[EB/OL].西南大学,2008:3-4.

[5]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肖 芬.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8-9.

[7]秦书生.复杂性技术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6.

Curriculum System Opt im ization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 iversities under the Idea of Application Personnel Tra in ing

MA Yanhong1,2,L I Jiekai2,GUO Yinong2,HAO Q ingw ei2,L IU Jian2
(1.L iaoning N orm al U niversity,D alian116029,L iaoning,China;
2.Shenyang Sport U 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ppli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quest i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rriculum system.It points out the curriculum disciplinization,the curriculum specialization,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unbalanced,the phenom enon of setting up class follow som eone,the absen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so 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It also proposes the opt im izational strategy:Optim 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complex m odel field of vision; A ttention to social developm ent,m aintaining high degree of conform ity w it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The m ain body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y head for“m ultiplication”from“simplification”;Improvingt school condition,providing ensurence for curriculum system opt im ization;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and enhancing the students’strength in obtaining employm ent.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optim ization

G807.01

A

1004-0560(2010)01-0004-04

2009-12-02;

2010-01-06

马艳红(197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课程理论。

责任编辑:刘红霞

◂冰雪运动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