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0-12-08刘红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院校人才

李 芳,刘红霞,高 萍

(1.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110102)

全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李 芳1,刘红霞2,高 萍1

(1.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11010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透析全媒体背景下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以此为基础,提出依托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架构符合全媒体融合趋势需求的体育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即“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体育+新闻+英语+人文”的课程体系模式;打造“体育+新闻+学术+技能”的师资团队;加强“体字号+全媒体需求”的教材建设;创新从“实践教学”到“全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实习就业模式。

全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信息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集群迅猛发展。在当今传媒形态更迭,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媒体(omnimedia)时代,适应媒体竞争的人才需求量猛增。自上海体育学院1989年正式成立体育新闻专业,其他如北京、成都、广州、西安、沈阳等体育学院的体育新闻专业也于2000年以后相继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3个院系设置体育新闻专业,在校生总计达3 000人左右。然而,专业体育院校面对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对体育新闻传媒人才定位和应对准备明显不足,人才与市场无法对接。同时,我国多数体育院校的新闻教育仍属初创期,与综合院校的新闻专业相较,无论是在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师资团队打造、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都处于逐步尝试和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上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如何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刷新适应体育媒体人才竞争需求的新闻教育理念,整合并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建构体育院校新闻传媒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增强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体育新闻学界与业界融合共生、协作共赢的当务之急。

1 全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包括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等要素。它所解决的是高校“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1.1 媒介需求多元化颠覆传统的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全媒体时代催生了媒介内容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态势,同时促进了受众需求和媒介产业经营的多元化,也在不断颠覆传统的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一些体育院校培养的体育传媒人才只适于单兵作战,缺乏协作能力,新媒体采写编制的实践操作技能普遍缺失,人文素养厚度、广度和高度欠缺,难以应对全媒体时代对体育传媒人才的实际需求。媒体需求的复合型体育新闻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培养不出来,而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适应当今媒体的需求,因此,适应媒体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2 传媒教育的同质化困局呼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的传媒教育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市场细分理论启发新闻专业办学模式多元化,以避免“同质化”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一些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依托其强势学科而兴办的新闻专业,其毕业生反倒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如一些外语学院利用外语优势资源开设国际新闻专业,经济院校依托财经专业优势开设经济新闻专业等,都是缘于“它们在新闻传播学方面虽然没有多少优势,但它们在某一领域的资源则相当雄厚,而且这类资源又是新闻传播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这类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弥补了传统新闻学科因某些办学资源相对薄弱而出现的空白地带”[1]。可见,传媒教育的同质化困局呼唤新闻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而在体育院校依托体育资源和现有优势学科资源,构建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应对传媒市场竞争的有效策略。

1.3 媒介融合的全球化态势亟需全媒体型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在全球化媒体融合形势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而在今天的媒介融合的全球化态势下,培养新一代的“媒介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了。目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打造的新闻传播人才过剩,而新媒体人才需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新媒体人才急缺的岗位,不仅包括各传统媒体纷纷自建的网站,也包括发展快速的新闻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还包括极具潜力的掌上媒体、金融机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等未来“新新媒体”。这些单位,几乎都是盈利能力强、收入水平高、具备国际化视野、态势良好的优质企业。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指出,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

开放性与兼容性。基于此,为媒体输送体育新闻传媒人才的体育院校,亟需应对媒介融合的全球化态势下媒介环境的发展变迁,构建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填补数字媒体对人才急需的缺口。

2 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透析

2.1 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局限性

体育院校开办新闻学专业,主要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资源优势,培养“懂体育的新闻人和懂新闻的体育人”[2],承担为我国体育新闻事业宣传报道的光荣使命。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9年的全新统计数据,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总计已达878个,分布在全国近400所高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6万人,每年平均毕业4万人,供大于求的格局业已形成。因此如果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泛泛定位为“能够从事新闻、出版与宣传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即面向所有媒体的大新闻传播人才,那我们的定位与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优势如何体现?我们的特色如何彰显?但如果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为培养专业体育记者,便与综合院校新闻专业有所区别,但进一步调研发现,我国目前共有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点约23个,在校生人数约3 000人左右。从上面统计数据看,与综合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相比,似乎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更大,压力更小些,但根据对目前体育媒介市场的调查,在我国只有央视、一些专业体育报需要较多的体育记者,而对于省市或地市级媒体而言,对体育记者的需求是相对较少的。如果将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为体育记者,又过于狭窄,带有局限性[3]。可见,对于体育院校开设新闻专业而言,师资力量及办学经验不足主要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假以时日,应能逐步解决,而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则是一个相对更具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必要的重视和全局意识,则会给这类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必须克服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局限性,才能真正解决培养社会所需的适应媒体就业空间的应用性人才的问题。

2.2 过分强调技能课程导致应用型人才“空心化”

通过调研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设置的课程情况得出,忽视基础课程、通识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课程而使学生“空心化”,使所谓的实用技能无处生根,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长远需求。国内的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往往是紧跟市场,亦步亦趋地跟在用人单位后面无所适从。全媒体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培养目标应包括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二是培养规格应该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三是培养过程中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但目前多数院系体育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设置过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过大,人文社科类通识性课程占比较小,而在传统高校新闻院系的课程体系中,新闻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甚至低于1/3,在英、美等国的一些高校里这一比例则更低[4]。因此,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要想适应媒体需求,不仅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的是正确理念和厚实的素养。

2.3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时代性

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2004级、2005级、2006级共160名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课分别为广播电视媒体(26%)、网络媒体(24%)、平面媒体(20%)、数字影像(19%)和媒介管理(1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影像等专业方向课程的兴趣浓厚,大有超越平面媒体之势,这也正好契合了今天全媒体时代对数字媒体人才需求的实际。新媒体技术的发明及应用为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潜能和最新手段,但同时需要对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力争与高科技发展及传媒的现代化同步。但综观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案,囿于师资等问题的局限,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仍需要增设一些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课程群。如关于网络媒体、尤其是博客、维客、手机等媒体传播技术方面的课程,特别是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以及一些体育重大赛事所需要的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课程普遍欠缺。其次,无论现在和将来的体育记者都将面临一些新课题,诸如运动伤害、赌博、兴奋剂、球员的买卖、转会、退役、奖励等等,体育赞助、体育经纪等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经济知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体育新闻工作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趋势,设置紧跟时代发展的相关课程。

2.4 课程框架结构与教材建设体字号特色不鲜明

体育新闻作为国内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除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于1987年之外,其他院校多于2000年后成立,至今发展还不到10年的时间。体育新闻本姓“体”,但由于课程设置、师资、教材等方面的局限,体育新闻的“体字号”特色不明显,不突出。目前存在“体育新闻=体育+新闻”,体育与新闻内外两层皮的简单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将新闻理论结合体育的例子,甚至有的教学内容与综合院校新闻专业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如果去专业体育媒体,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把握了解不深不透,不熟悉体育比赛的规则,对运动项目及技战术缺乏应有了解,难以胜任体育记者的工作;如果去其他媒体,又难于和综合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相抗衡、相竞争。

2.5 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尚未落到实处

2010年10 月下旬,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全国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专业研讨会,同时在天津体育学院召开了第六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在会议上,来自全国各院校体育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精英交流了关于学生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情况,除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之外,多家院系体育新闻专业都感到尴尬和无能为力,实践教学效果甚微,实习基地建设难以落到实处,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建立,成为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6 师资队伍软肋制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体育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专业背景构成复杂,多数教师缺乏媒体实践与从业经历,教授课程也只能纸上谈兵;教师多是新闻专业、文学专业、艺术专业毕业,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缺乏必要的了解,参与感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将体育与新闻很好地融合,更无法体现出体育新闻专业的“体”字号特色,这是国内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通病。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37%的人认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不是博士学位,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5]。可见,借鉴西方新闻教育的成功模式,打造懂体育、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团队至关重要。

3 全媒体背景下体育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重构

3.1 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

面对现代传媒和体育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所逐渐呈现的多元化态势,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应倡导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作为具有较强优势学科的专业体育院校,创办新闻学专业必须依托学院的优势的学科资源,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的体育新闻人才,瞄准市场培养紧缺的高端体育传播人才,是提高体育新闻人才综合素质,实现媒体社会需求与体育新闻专业建设思路相契合的必要举措。“国际化”是指必须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体育新闻教育。在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以开放的眼光,包容的情怀来办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应将眼光仅仅局限在新闻界,要拓宽视野,将就业空间由媒体延伸到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领域。“复合型”要求打通新闻专业教育、人文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阻隔,将多种知识融为一炉。培养出具备广博的人文自然知识、扎实深厚的新闻专业知识、灵活丰富的实践应用技能和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个性化”即依托体育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及相近学科如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学科优势,培养“体字号”特色的新闻传媒人才。以上对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定位可以看出,体育新闻专业最主要特色就是“体字号”,而具有国际视野、一专多能的体育新闻人才是我们与综合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在“体字号”特色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的范畴与就业空间扩大,不仅是媒体,还包括相关企事业单位,不仅作记者,同时拓展到从事体育媒介经营管理、公关、策划及广告等与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的领域。新闻学科与体育专业相互交叉、融合,丰富新闻学专业的应用外延,服务体育新闻宣传,是体育院校办好新闻专业的一条创新之路。

3.2 课程体系模式创新:体育+新闻+外语+人文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新闻专业都是与英语专业一起,并分别以“体育人文学院”、“新闻与外语系”、“人文科学系等”命名。这些院校的新闻专业除依托体育资源外,得天独厚的外语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专业发展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和可拓空间。因此挖掘外语和人文的潜在资源,构建“体育+新闻+外语+人文”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模式,是在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值得尝试的做法。同时,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极力推新,一些顺应全媒体需求的课程应尽快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体现。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紧跟世界媒介发展前沿,自2006年在国内首开“媒体融合”专业方向,招收国内首批掌上媒体专业方向学生,开创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教学和培训的先河。在手机全面迈入3G时代的今天,掌握手机媒体特性并熟悉其信息发布流程的人才少之又少。掌上媒体专业的开设,为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要知道,新时代的传媒人,就是要掌握传媒业最前沿的发展情况。南京大学这一做法值得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借鉴[6]。

3.3 师资团队打造:体育+新闻+学术+技能

体育院校新闻教育要实施改革并富有成效,观念转型、理念创新是前提,而推进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完成课程体系预设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保障。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媒体整合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界限,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当今媒体实践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从事体育新闻教育的老师也带来了全新挑战。面对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模式势在必行。综观国内外体育新闻教育水平提高的历史,可以发现,随着多媒体技术、博客、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开拓发展,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移。打造“体育+新闻+学术+技能”的新型教师团队,使体育新闻专业教师既懂体育又懂新闻,既博学多才又具有熟练的全媒体新闻实践技能,是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新闻人才的保证。

3.4 课程框架和教材建设:“体字号”+全媒体需求

体育新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写适合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需求的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目前,各大体育院校新闻专业陆续出版具有体育特色的新闻教材,如《体育新闻学》、《体育传播学》、《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新闻报道》、《体育媒体通论》等,多为体育新闻理论方面教材,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新闻专业理论教学需要,但关于体育新闻采、写、编、评等体育新闻实务课程方面的教材还比较缺乏,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新闻的易碎性,使许多现用教材体系陈旧,理念和案例过时,时代感和前瞻性不足。因此,架构全媒体理论与实务方面的课程内容,建设体育特色和全媒体需求的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实践教学体系革新:从简单的“实践教学”到务实的“全能培养”

通过对各大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调研得知,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课堂实践、学生中期考察、毕业实习等层面上,多在理论教学同时加入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没有达到真正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许多学生毕业进入媒体,发现所学很多技能知识用不上,无法与媒体对接。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只有全方位进入“新闻实践活动”,接受与实践需求相适应的全面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就理论而理论、就书本而书本,或在理论之余适当增添实践性教育的课程份额,才可以培养出媒体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国当代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应大胆转变观念,走出简单提倡强化“实践教学”的低层次误区,树立体育新闻本科教育对学生实施“全能培养”的全新理念。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首开“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后,斥资近700万元建设取名“未来”的媒体融合实验室,“这简直就是一个完全企业版的校园媒体集团!”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媒体融合实验室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迈克尔·麦金教授,在了解媒体融合实验室的模块设置后禁不住惊叹。相比传统式教学,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操作平台。学生的身份是记者,教师的角色成了主编或者发稿人。“记者”的作业和“主编”的批改、发布融入了全真环境下的多媒体运营流程。课堂成“媒体”,而实验室成了新课堂,这种站在产业前沿建设的探索性媒体融合实验室,将推动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创新。

3.6 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

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是办好专业的必备条件。但如何将实习基地建设落到实处,解决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构建有别于我国现行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同于西方新闻院校人才培养方法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模式,即“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一体化模式,是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的崭新尝试。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媒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并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培养计划,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直接吸收媒体人事部门的建议,媒体记者和广告公司、体育宣传部门的领导直接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与一些传媒、广告公司等签订横向合作协议,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新闻一线进行人员培训、节目策划,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将学生的实践作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这种模式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一个老问题——教育与媒体实际工作相脱节,同时对拓宽就业渠道,办出独具特色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意义重大。

[1]孙凤毅.新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记者,2010(9):30-31.

[2]于晓光.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46.

[3]李 芳.后奥运时期辽沈报纸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困境与突围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3):24-28.

[4]黄朝钦.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4):125-127.

[5]刘 杨,孟晓辉.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3):953,956.

[6]王 军,范东升.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基于汕头大学新闻传播本科教学的改革[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78-80.

责任编辑:刘红霞

Tra in ingM odel Innovation of Journalis m Major Talents in Sport Colleges Under the Omn imedia Era

L I Fang1,L IU Hongxia2,GAO Ping1
(1.D ept.of Hum anity Science,Shenyang Sport U 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2.Editorial D epar tm ent of Journal,Shenyang Sport U niversity,Shenyang110102,L iaoning,China)

W ith the m 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m odel innovation of journalism m ajors in sport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m nim edia era and the dilemm a for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 odel.Thus it suggests that w e should depend on the advantages of sports college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sportm edia talent training m odel corresponding w ith the requirem ent of om nim edia integration trend.That is: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talent training aim of“internationalization+complexity+individuation”;structuring a course system of“sports+journalism+English+hum anity”;building a teaching team of“sports+journalism+academ ism+technology”;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m aterials construction of“sports characteristics+om n im edia dem and”;innovating an education system from“practical teach”to“com bine exercise incubation”;to create a m odel of practice and employm ent of“governm ent+m edia+enterprice and public institution+school”.

om nim edia era;sport colleges;journalism m ajor;talent training m odel

G80-05

A

1004-0560(2010)06-0033-04

2010-08-10;

2010-11-12

2009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G09DB069;2010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10DA007。

李 芳(1972-),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体育院校人才
人才云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优化路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