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的心理障碍及其调控策略

2010-12-08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

体育科研 2010年2期
关键词:评价者心理障碍调控

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

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的心理障碍及其调控策略

尹志华1,邓三英2,汪晓赞1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论的视角研究了目前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角色心理障碍、晕轮心理障碍、首因心理障碍、从众心理障碍、成见心理障碍以及类群心理障碍6种,并提出了对评价者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调控策略,主要包括软性调控和硬性调控策略。

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心理障碍;调控策略

1 研究背景

中小学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学评价。20世纪初,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价的发展,并促使人们开始了对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到了20世纪中期,教育评价的运用几乎涉及整个教育领域,其相关的研究已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并列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1]。然而在我国,由于教育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有关其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则更少。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完成的体育教学过程,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体育学习目标、学生体育学习的行为、体育学习的结果、体育学习的过程等都起着整体的价值评估作用。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观念的改变,传统体育学习评价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并暴露出许多不足。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旧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和框架已逐渐被打破,新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正逐步形成[2]。部分学者如潘家礼[3]、汪晓赞[4-10]、胡金平[11]、高胜光[12]、张京平[13]、刘志红[14]等对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这些学者关于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探讨以及在中小学的实践研究、或者是在中小学实施新型评价方法后的效果调查等等,而有关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评价者和被评者)在体育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心理状况及其调控策略,则很少有相关的研究。

我们知道,在体育学习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程序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评价者和被评者的心理状态。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育评价过程就是评价者与被评者的心理交融过程。在这里,既有评价者与被评者的互动过程,又有评价者或被评者自身内部的活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诸心理因素的和谐运动,是保证教育评价可靠、准确并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15]。因此,为了提高体育学习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在评价组织工作中,除了做好评价程序中各阶段的常规工作外,还必须做好体育学习的评价者和被评者在评价程序各阶段中的心理调控。本文主要是基于上述原因,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在理论上对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2 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者的范围界定

在传统学习评价中,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被教师控制的客体,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处于对立的“仇敌”状态,学生总是存在着一种“被评”的恐惧心理[16]。这一状况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也同样存在着,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唯一评价者,这项工作是体育教师“天经地义”的“专利”。很显然,这种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促进。而体育新课程则提出要实现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其中就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目前,我们将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甚至社区居民也纳入了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范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体育教师仍然起着最大的作用,他不仅要组织其他主体进行评价,还要对整体的评价状况进行监控、调适与反馈等等。因此,在所有的评价主体中,由于体育教师的责任最为重大,所以他们也最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本文所言的评价主体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但仍然兼顾其他主体。

3 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在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者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在失控的状态下,就有可能演变为心理障碍。而体育学习评价主体一旦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偏差,就会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3.1 角色心理障碍

所谓角色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担负着一定的角色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17]。在体育学习评价中,这种角色心理往往使评价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专门知识技能,自己的品质、爱好和特长去要求被评者。如果评价者的要求与评价指标相一致,就能对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评价者超过了评价指标的要求,那就必然影响到评价的客观性,而这种超过评价指标的要求就是评价者产生的一种角色心理障碍。比如,评价者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很容易从各自的职业、兴趣、特长出发,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最明显的就是体育教师倾向于将运动技能指标的重要性扩大,而班主任在参与评价方案设计时则希望评价指标的设定有利于文化成绩好的学生,以尽量弥补他们在体育学习方面的不足。如果其它评价主体也一并参与评价方案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各方面的一些价值取向的冲突。

3.2 晕轮心理障碍

所谓晕轮心理,是指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心理又称之为光环效应或者社会刻板印象,它是评价者受先入为主印象的影响,干扰对被评价者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评价指标的客观把握[18]。当晕轮心理反应在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者就有可能出现两种心理障碍:一是由于学生的整体外部印象,干扰了评价者对其进行深一步的了解。比如,某个学生平时体育学习特别认真或者特别差,而且这一印象也在评价主体心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那么,这种整体印象就极有可能会影响评价主体对于结果的决定。二是学生某方面的特征被迁移到了其他方面,影响对这些要素的深入理解。比如学生平时的穿着、仪表、普通话等很有可能会影响评价主体对其体育学习的评价。

3.3 首因心理障碍

首因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最先获得的印象,影响人们对同一人或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有“先入为主”的强烈印象,故也称第一印象效应[17]。在体育学习评价中,首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正确评价。比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进行总体评价的时候,两个学生的总体学习态度相差无几,但因为其中的一个学生从学期开始就学习态度较好,给了体育教师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即使后来整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没有进步,但他也很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评分。而另外一个学生刚开始学习态度较差,给教师的第一印象较差,但随着体育学习的不断进行,其学习态度越来越好,体育教师由于“首因心理障碍”而没有注意到这个学生的进步,则此学生仍然很有可能获得较低的评分。

3.4 从众心理障碍

从众心理是指评价者受评价主体中多数人的意见的压力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现象,分析其心理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或缺乏自信,对多数人无条件信任与依赖,从而处处遵从集体的意见;或在评价集体中的相对低位较低,发表意见则尽量向众人靠拢,不愿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或喜欢参照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的态度,作出彼此接近或相同的评价;或出于对群体内部融洽关系的考虑,表现出一定的从众行为。他们都是在集体意见和舆论的压力下,自愿或不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观点[19]。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在某些时候也会存在从众心理障碍,比如某个学生除了体育学习不错之外,其他方面表现都很差,而体育教师很有可能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而对该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给予低分。当然,据我们调查所知,目前从众心理主要集中在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体育教师存在一种天然的惧怕心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根据班上其他同学的意见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或者是学生之间先商量好,然后所有人给予体育教师相同的评价结果。很显然,这种从众对于某些同学而言是被迫的,但他们处于无奈的境地而只能服从大众。

成见心理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既有的某种看法或态度影响到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17]。在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的成见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牵制评价主体的注意和认知,使其在固有的看法的制约下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符合自己固有看法的,认定为真。不符合自己看法的,则抱着怀疑的态度。二是在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时,从成见出发,解释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作出价值判断,对与自己成见相悖的一概加以排斥。不论是对被评价者的好感成见,还是对被评价者的恶感成见,都是主观主义的评价态度,都不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性。目前,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成见主要体现在文化课教师身上,当他们作为评价主体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对于平时文化课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由于成见心理障碍而给予这部分学生体育学习较差的评价。

3.5 成见心理障碍

3.6 类群心理障碍

类群心理是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由于同类型、同专业、同地区等群属关系而影响评价客观性的一种心理现象。类群心理障碍通常是在评价主体性格、才能等相同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所以有时候又称之为亲疏误差[20]。比如,目前在很多学校都由体育教师当班主任,而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时,属于本班学生的范畴时候,体育教师可能会产生一种相容心理,这时的评价可能会稍微宽松一些,而分数也可能会偏高;而当学生不是该体育教师班上的学生时,体育教师的相容性可能就会较差,而其评价标准很有可能就会比较严格。总的来说,亲疏误差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或相背而无意识或无意识产生的心理偏差。如果评价者的这种心理障碍较为严重时,就很有可能使评价结果失控,而造成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活动走样,评价结论出现严重变质。目前,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上述六种心理现象而产生的心理偏差或者心理障碍最为常见。当然,并不是说只存在着这六种类型,只是因为这几种经常出现。另外,并不是所有评价主体就一定会出现这些心理障碍,上述现象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大部分是基于理论探索的视角。

4 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者心理障碍的调控策略

由上述所知,在体育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极有可能会产生以上的一些心理障碍。为了防止这种心理障碍对学生体育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体育学习,我们有必要探讨调控评价者心理障碍的策略。总的来说,调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软性调控和影响调控。

4.1 软性调控

所谓软性调控,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造就高素质的评价主体,加强评价主体的评价技能培训,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措施,从而实现对评价者心理调控的方法。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评价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通过学习让评价主体真正认识到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真正作用,而不只是为了完成评价这个任务。所以,所有的评价环节一定要公正公平,而不能带有私心和个人感情。或者即使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心理影响,也要尽最大努力将这种影响的负面反应减到最小;二是对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技能、方法的培训。这主要包括体育学习评价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标准、评价程序、评价的组织方法、有关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其使用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评价结果解释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对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方法(即元评价)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的人员一定要专业,不能随便找几个所谓的专家就对评价主体进行培训。三是要对评价主体进行严格的考核。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体育教师之外。包括学生、班主任、家长以及社区人员都已经进入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之列。但是,我们在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评价主体本身的素质,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校外社区人员等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评价主体进行比较严格的考核,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品德高尚、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不谋私利、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希望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软性调控,提高评价主体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够将可能产生的心理现象进行控制,并严格控制以免使这些心理现象转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

4.2 硬性调控

硬性调控是指采取必要的纪律、制度约束和采取必要的惩罚手段,从而实现对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心理行为偏差与障碍的调控。一般而言,对评价主体进行硬性调控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制定统一的操作方法。比如制定共同的记录格式、共同的记录方法等,以避免由于心理压力、外部干扰、自然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偏差和不公平。在制定统一操作方法的时候,管理者原则上应该将所有的评价主体都召集在一起,共同商量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尤其是随着体育新课程提倡的评价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真正体现学生体育学习的特色与特点,不能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就是一个评价标准,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区分性。所以集合所有评价主体的观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是要加强对体育学习评价主体的管理与监督,使他们按照既定的程序实施评价。为了实施好管理和监督,学校管理者就有必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加强监督环节,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改正,以克服评价者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的负面影响。

三是做好对评价主体的再评价。对评价主体的再评价主要体现了体育教师和学生身上。通过对体育教师的再评价,可以及时发现体育教师因为评价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并调整他们的评价行为,以免出现的偏差越走越远。对于体育教师评价的准确性,也可以与其工作量挂钩,对于某些极不负责任的体育教师,要适当的扣除其工作量,对其产生一定的警告作用。而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评或自评结果,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及时的再评价,也可以与其最终的体育成绩挂钩。对于评价特别认真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反之则要给予减分,以示警告作用。

四是做好对评价主体的心理辅导。在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平时工作懒散,经常产生一些心理偏差而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顺利开展,我们可以尝试对这部分体育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矫正其长久积累而成的评价观念。总的来说,对体育学习评价主体心理的硬性调控是一种外部手段。

目前,教师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部分体育教师也未能幸免。在体育新课程积极推进的现实背景下,要积极发挥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正向作用,就必要保证评价工作公正的进行。因此,从理论上对体育学习评价主体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的调控策略,对于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估理论与技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2]汪晓赞 季浏编著.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潘家礼.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7):89-93.

[4]汪晓赞 张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可操作性学习评价的设计[J].体育教学,2008(07):59-61.

[5]汪晓赞 季浏. 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4):4-7.

[6]汪晓赞 季浏 张军.中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的元评价实验[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85-89.

[7]汪晓赞 季浏 秦海权.多元体育学习评价对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12):52-58.

[8]汪晓赞 季浏 宋志浩.中小学体育学习自制评价标准的探索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6):81-83.

[9]汪晓赞 季浏 金燕. 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1):102-105.

[10]汪晓赞 季浏 张军.中小学体育学习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01):28-30.

[11]胡金平等.初中《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55.

[12]高胜光.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单元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08):20-21.

[13]张京平,陆基斯,王红兵,等.“发展性评价”在评定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 0 4(0 9): 1241-1243.

[14]刘志红.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可操作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田永梅,顾昭明.教育评价和归因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与指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3):34-35.

[16]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彭蚺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侯春在.晕轮效应:教师评价行为中的态度误区[J].教育科学, 2001,17(4):24-26.

[19]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75-76.

[20]刘海生.教师评价学生的几种心理障碍与调控析[J].教书育人,2003,(17):39-40.

(责任编辑:陈建萍)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Evaluators and the Ways of Regulation in PE Learning Evaluation Process in M 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YIN Zhi-hua, DENG San-ying, WANG Xiao-z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China)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logic analysis and induction and from the angle of theor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ssibl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the evaluators in the PE learning evaluation proces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clude role barrier, halo barrier, first result barrier, herd barrier, prejudice barrier and taxa barrier. The article suggests the regulation means for the possibl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the evaluators. The w ays of regulation include soft regulation and hard regulatio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PE; learning evaluation; psychological barrier; regulation means

book=5,ebook=55

G807.01

A

1006-1207(2010)02-0095-04

2010-02-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ELA060226)

尹志华,男,土家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教学与评价.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湖南怀化学院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猜你喜欢

评价者心理障碍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如何调控困意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我与教师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