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

2010-08-26杨小明陆小聪陆湘群宗志伟

体育科研 2010年2期
关键词:城乡上海农村

杨小明,陆小聪,陆湘群,宗志伟,陈 琳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

杨小明1,陆小聪1,陆湘群2,宗志伟1,陈 琳1

针对上海城市和农村体育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对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会议的具体内容和发展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现时期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要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基本的战略部署,就是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带头作用,当前已经基本具备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基础。

2 0 0 8年的上海两会,“城乡均衡”成为一个新的焦点。按常住人口来计算,上海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但是,上海农业委员会表示,上海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平衡,农村在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和人均消费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区。对此,上海适应新形势,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逐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前在户籍、税收、社保、就业和公务员录用等领域,已经推出了积极的改革举措,从中积累了很多成熟的做法,其经验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同样,在城乡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贯彻实施这一战略思想,使上海率先成为全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样板和典范。作为上海市的农村和边缘地区,其群众体育建设一直是上海体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上海体育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如今,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0 000元,市民进入一个对体育需求更加广泛与深入的阶段,这无疑对上海群众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并且,群众体育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组成部分,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快速发展也将给世博会增添新的亮点,为上海争创亚洲一流体育名城奠定基础。

本课题针对上海城市和农村体育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对市、区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及下属农村的村民进行了访谈咨询和问卷调查。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本研究的意义:既是解决现时期上海市农村群众体育相对滞后问题,提高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同时可以进一步缩小上海市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推动上海体育事业均衡化发展;此外,可以对全国其他省市城乡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1 概念界定及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1 上海“城乡”范畴界定

清楚界定和把握“城乡”含义是研究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前提,针对上海这一地区的特殊性,根据本研究的立场、背景和实际需要,明确指出城乡所辖区域,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含义及其他领域中的城乡划分。城乡划分标准所涉及的部门和专业较多,国家统计局1999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9个部门43张表中含有城乡划分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年鉴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方式不同,划分标准不统一,让人们觉得其用法混乱、含义不清晰。因此,关于城乡的界定,应视不同情况,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必要的筛选和甄别。

上海市辖17个行政区和1个行政县(崇明县),按照最新的城郊划分标准,以外环为界(上海人传统的中心城区是以内环为界),中心城区有 600 km2, 郊区则有6 0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黄埔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和杨浦区,是上海的老城区和非常成熟的建成区,虽然有些区下辖也有个别镇和村,但数量相对较少,共有20个村民委员会,地域相对不大,处于被城市包围的区域,或属于城乡过渡地区,本课题将其都归属于城市的范畴。闵行、宝山、嘉定、松江、青浦、金山、奉贤、浦东及崇明9个区县,其中所辖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城市编制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编制数量相当,或者是村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共有1842个村民委员会,属于上海从事农业活动和农村建制的主要区域,本课题将其归属于农村的范畴。

1.2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内涵

城乡统筹就是城乡协调、兼顾、整合。协调,就是协调城乡关系;兼顾,就是兼顾工农利益;整合,就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是将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规划,建立一种城乡协调互助的体育政策机制,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等方式,统筹解决城市与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城乡群众体育之间开展要素的双向互动和优化配置,以逐步缩小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使城乡群众体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不是单一发展,也不是按照一个模式同样发展,更不是按照一个速度同步发展,而实际上是消除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不平等,缩小差距,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在逐步缩小城乡群众体育差距的基础上来实现。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在当前国内学术界的讨论中,众多学者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给予了广泛关注,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多维视角阐发这一问题。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新思路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化,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研究。文献检索表明,近几年来,体育学术界对于城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及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问题,开始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检索相关论文1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小康社会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田雨普,2005年)、《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秦椿林,2004年)等。可见,以上文章及时地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城乡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这一突出问题,揭示了当前城乡群众体育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呼吁探索多种方式和途径以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通过进一步文献检索得知,目前针对“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如《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田雨普、杨小明,2008年)、《改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张建明,2008年)、《福建省城乡体育的统筹发展》(林朝晖,2007年)。可见,城乡群众体育统筹问题开始引起了体育术界的注意,但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学界对于城乡统筹的研究相比,不仅关注程度不足,而且认识程度、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滞后。

上述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概括出相关研究现状特点为:(1)多数群众体育研究成果或是针对城市,或是针对农村,都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对城乡群众体育进行统筹发展的研究,还十分鲜见。(2)此研究刚刚起步,对于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内涵、现状、环境及战略等都缺乏深入和系统研究;(3)从上海等典型地区的实际调研出发,对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多见。

2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现状考察

从本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上海城市和农村体育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对市体育局领导和宝山区、松江区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及相关专家等24位人士进行了访谈调查,并走访了闸北区的彭浦新村,宝山区祁连新村、罗南新村等村的80位村民,对他们有关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

2.1 不同对象对上海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认知调查

通过与各级体育部门的20位群众体育管理人员交流,他们大部分均了解当前国家关于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政策,知晓体育文件、会议中也提及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但是,这还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任务、目标、内容和措施还没有明确规定和具体实施。他们都一致认为,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可以帮扶农村体育加快发展,可以实现城乡群众体育的融通和互补。80%的管理者认为,实施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最先应该统筹的3个方面是:政策体制、经费投入和场地资源。

调查显示,100%的村民都明确表示,城乡群众体育的差异太大,言谈之中都流露出对城市体育的向往。其中,82%村民感受到体育设施太少,不够用,仅有的几处体育设施损坏严重,无人管理和修缮,一些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他们难以开展日常体育活动。问卷调查显示,农民羡慕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的3个主要方面依次是:场地设施、健身氛围和组织管理。

2.2 上海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差距对比

2.2.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目前,上海市总人口1 880万,郊区总人口930万,中心城区占地 600 km2,而郊区则占地6 0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1%。2008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的面积增加到1.75 m2,但上海郊区的多数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全市平均数以下,见表1所知。

表1 上海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情况(单位:m2)Tab le Ⅰ Per Capita A rea of the Spor ts Facilities in Shanghai Rural A reas ( m2)

2.2.2体育场地

目前,上海已有各类体育场馆14 425个,社区公共健身场地4 700多个,其中大部分场地在城区,农村体育场地还十分缺乏,主要集中在乡镇或中心村,一些村落至今还没有,基层居民从事体育锻炼还不够便利。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健身苑201个,基本覆盖街道、乡镇;建成健身点4 586个,覆盖100%的居委会和80%的村,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一些村落至今还没有健身苑点。并且,2004至2007年,农村平均体育健身设施面积从2.66万m2下降到1.56万m2。

2.2.3体育设施经费投入

从表2可以看出,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农民健身工程上的投入相对健身苑点和社会区公共运动场较少,然而,农村和市区的地域面积之比为10:1,农村人口也占了上海总人口的49.5%,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表2 上海市社区体育设施情况统计表(截至2 0 0 8年底)Tab le Ⅱ Statistics o f the Shanghai Comm unity Sports Facilities (by the End of 2008 )

2.2.4体育组织

截止到2008年,上海社区健身俱乐部已有80个,2010年达到100个;社区健身团队已有9 397支,2010年达到10 000支。但据调查,以上80%的社区健身俱乐部和社区健身团队都在市区,农村健身组织还非常缺乏。

2.2.5社会体育指导员

上海在全国最早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至2007年底,上海市登记注册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5 462人,全市近万支健身团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基本达到1﹕1。2007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数达到4 275人,各区县体质检测站共有97名监测人员参加培训。可见,郊区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数比例过小,加上农村存在住所分散、作息时间不统一,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2.2.6体育活动

2008年,上海市集中组织了200多项全市性活动,吸引了150余万人次参与,如东方明珠市民元旦登高、新春健身大拜年、第三届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迎奥运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展示大赛,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市开展的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多数是针对公司职员、企业白领、少数运动员和市民的,真正面向基层的活动相对较少。

3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环境的系统分析

上海群众体育的发展始终打上社会历史的烙印,不可避免地深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和制定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战略时,有必要了解和认真分析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相关的自然、政策、社会、经济等环境,这是我们研究战略目标、提出发展对策的基础。

3.1 自然环境

上海郊区地处上海大都市周围和改革开放的前沿,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广阔腹地和空间。郊区有着适合健身和运动的天然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好、健身空间大、噪声污染小等方面。郊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分,常年适宜于户外体育运动。郊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郊区城镇化建设,各区政府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设计,大力推进村庄集中布局,农民由分散居住走向集中。集中居住的方式有利于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化配置、集中管理,提高其利用率,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形成锻炼形式的规模化,营造良好的群众体育锻炼氛围。本市不断加大乡村公路的建设力度,至2004年,郊区公路长度已超过6 000 km,其中高速公路460 km,市郊交通体系已经开始与市区全面对接,并且,郊区全面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2005年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村村通公交的目标,这缩短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行程时间,便利的交通使得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郊区水资源丰富,河湖众多,在浦东、崇明、金山等地形成了一批江、河、湖、海、山地等资源紧密结合的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休闲、文化相结合的体育基地及特色赛事。如佘山生态体育旅游基地、奉贤海滨水上运动中心等。另外,郊区范围广阔,其拥有的山坡、树林、河湖、田地,以及自家庭院等都是可利用的丰富健身资源。以上都形成了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其中蕴涵着特有的体育资源,如提供自然运动空间、新异休闲环境和传统健身方式等,都为市民从事郊外运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和满足了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

3.2 政策环境

上海注重将全民健身纳入法制管理轨道。2000年,市人大制定颁布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是一部在全国率先制定的全民健身地方性法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保障了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作为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来落实抓好,还包括先后颁布的《上海市社区体育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室外公共场所体育健身活动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体育局关于加强社区建设设施管理的意见》、《上海市公共体育场所开放规定》、《上海市体育先进街道的标准和评比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市民体育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专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以上各项体育法规制度也为上海郊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除此之外,针对上海郊区农村体育相对滞后的状况,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上海市郊区体育工作规定(暂行)》。2 0 0 6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的精神,进一步实施《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促进本市郊区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本市郊区行政村组织开展“上海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当年涉及到9个区县的47个乡镇,建设体育场地95片,总面积为52 830 m2,2007年,继续覆盖了41个乡镇,新增运动场地101片,总面积69 257 m2。在以上法律制度的保障下,上海郊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日益增多,在体育场地建设、居民体育意识等方面也获得了一定进展,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为实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提供了积极条件。

3.3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几年,上海加大了城乡体制改革步伐,在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上海率先在全国取消农业税,成立全国首家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农村居民收入逐渐上升。从上海市“三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获悉,上海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取得好收成,2008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 385元,比上年增长11.4%,基本实现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6 675元,比上年增长12.9%。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从1990年的4.7%提高到9.7%。2006年,上海市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7.8%,正逐年下降,标志着上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从小康型步入了富裕型。综观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无不将资金视为制约农民体育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温饱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萌生体育健身的意识和动力。可见,上海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4 社会环境

早在1987年,嘉定区就进行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近几年来,上海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推进城市相关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的转移和辐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政策。上海把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上海市建立了农村居民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由市、区县、乡镇三级财政负担低保救助资金,2006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2 560元;健全覆盖全郊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75元政府托底养老补贴制度;建立了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全市已有58.7万农民进入镇保,可按月领取养老金375元。2008年1月1日,上海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这标志着本市已经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基本制度构成的,能基本覆盖所有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可见,农村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形成,稳定和改善了居民对未来的预期,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及看病难的问题。当前,上海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6%,农村赋闲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以上制度将有助于增加老年人锻炼的比例,使其转变为当然的锻炼人口。这将对郊区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5 人文环境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营造宽容和谐的人文环境,让人们的魅力个性充分展示,让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逐渐成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上海未来城市文化的描绘是: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竞相绽放。这种海纳百川、宽容和谐的人文环境也有助于城乡体育文化的互补与交融。近年来,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1.4%,比1990年提高4.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3.9%,提高2.8%;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8.2%,提高4%;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了11.1%。全市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1.1%下降为5.4%。上海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普及化,每1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万多人,比1990年提高了6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3%,也就是每100个18到22岁青年中有43人接受了高等教育。除了全日制大学外,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电大等多种高等教育形式,让利用业余时间“充电”的市民有了更多选择,现在,上海每年有200万人次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高层次学历教育提升了文化素养,也增加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上海市加大对郊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重点向海岛和远郊区县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可知,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使得他们的体育观念与意识日益增强,这为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约,上海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较大差距,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城乡群众体育的发展。在此,结合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4个制约因素。

4.1 经济水平上的差距

当前,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农村经济薄弱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较低,这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 565元上升到2008年的11 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4 138元上升到2008年的9 11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11 718元上升到2008年的26 675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8 868元上升到2008年的19 398元。可见,虽然近几年上海农村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农村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导致了农民对体育健身的热情不高,与城市的体育健身热潮不相对称。

4.2 文化观念上的差距

随着上海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城市居民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价值,体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然而,一些地区农民的体育文化观念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社会人文环境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对区域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尽管当前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从趋势上处于上升的态势,但是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比例和程度比城市低得多,这种不高的文化水平将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认知、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致使一些农民对体育的目的、作用认识不清,缺乏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这给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带来了观念上的障碍。

4.3 组织管理上的差距

城镇体育管理机构相对比较健全,组织体系比较完善,运用法律及其相关规章制度整合、控制体育活动的能力比较强。尽管农民体育的管理机构较多,但能真正组织和指导农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机构不多,责任没有落到实处,形成了“一家办多家看”的局面,而且对农民体育锻炼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严重不足,从而形成了农民体育健身的组织、领导和实施的“真空”。并且,农村在机构改革中,体育与其他机构并组,体育管理人员不足,兼管体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4 资源环境上的差距

目前,上海全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中心城区已处于基础性建设与功能性开发并举,以功能性开发为主的阶段,而郊区则处于基础性建设发展阶段。因此城乡差别还表现在郊区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中心城镇区是相对现代化的城市,郊区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城市群众体育设施由市政府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区、乡镇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于是,导致了农村体育事业经费和公共体育设施经费不足,群众性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学校体育设施利利用率较低、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等等,这给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 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对策

5.1 政府是推动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主体

从当前全国改革的实践来看,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政府是行为主体,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目前,上海农村体育消费较低,农村体育产业市场还不健全,投资农村体育的回报率低,如果仅仅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体育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会自动流向农村地区。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实质是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调节城乡体育分配格局,调整城乡体育利益关系,这都需要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目前,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办法措施,但是在加强城乡群众体育互动协调发展上还显得不足。因此,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政府在新时期促进体育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各级政府必须消除惯有的行政管理方式与思维方式,政府不仅仅是城市的政府,部门也不仅仅是为城市服务的部门,在考虑城市和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方面,都必须做到城乡统筹,把它们放在同等位置,甚至是农村体育优先的位置。在制定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抓好政策的落实,确保每项政策都能扎扎实实地推进,这也是推进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根本保障。

5.2 制定规划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

规划是行动的向导,是政府调控城乡群众体育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它对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群众体育统筹规划工作,必须根据市政府、市体育局的总体部署,要从更高、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乡体育组织架构、体育资源的分配等系列问题,要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除了具有通盘的规划外,上海各区县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和群众体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不同区域群众体育统筹发展规划。规划要体现出“城乡反哺农村”的指导思想,特别要求农村把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政府对体育的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同时,要保证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分配的倾斜力度,保证农村基础体育设施的逐步建设和不断完善;另外,还要提高公共服务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使优秀体育人才资源更多地流向农村,等等。

5.3 制度创新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

城乡群众体育差距过大的主要制度性根源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必须从制度上变革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育体制和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在于: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过制度创新变革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群众体育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制度创新,其原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着眼于解决制约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彻底变革传统经济社会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体育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育体制和机制。根据上海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城乡关系变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当前,上海统筹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一是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和现代文明,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农民能享有城市的体育公共设施、享受到市民所享受到的基本体育服务,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群众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农民的体育权利保障制度,

5.4 资源整合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

过去,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约下,上海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城乡之间存在着体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资源稀缺和资源分散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前,在城乡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时,首先,我们必须对城乡体育资源种类、形态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上海群众体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实现群众体育本体资源与可利用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协同,即充分开发利用本体资源中的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中的替代性资源,是解决上海群众体育资源总量欠丰富,难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必经之路。其次,要利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天然联系,促进城乡体育发展要素间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城乡体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如上海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应该合理规划、精心布局,充分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一部分场馆可以建设在城乡结合部,以惠及农民。同时,城市可以分阶段帮助农村援建一些体育场地设施,援助一些体育器材及体育文化资料等。另外,城市体育文化应该引领和辐射农村,把城市时尚的健身项目引入农村,也把农村传统的体育项目带到城市, 实现城乡群众体育的融通与互补。

5.5 乡镇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关键区域

乡镇介于城乡之间,下连农村,上通城市,是城乡经济的枢纽点,也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具有城市和农村的两重性, 是融合城乡区域的关键区域,人们将其称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特别是处于城乡结合区域的乡镇,与城市距离较近,交通、通讯相对发达,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密切。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城市的基础条件和管理系统,形成了相对较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学习城市、效仿城市方面,反映速度快,失真较少。加上,乡镇都是各级政府的所在地,它管辖着一定数量的村落,对其具有领导协调职能。因此,在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桥头堡”作用,发挥其对农村体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上海乡镇自身有着相对比较健全的体育组织,要强化和延伸其工作职能范围,不仅要抓好乡镇街道的群众体育工作,而且要着眼全乡镇的所有村落,建立健全农民健身组织网络系统。乡镇要注意学习和引进城市群众体育的先进经验,聘请和引进城市体育人才,担当起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教育的责任,要通过建立辅导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村落的体育指导员进行轮流培训和提高。

5.6 循序渐进是城乡群众统筹体育发展遵循的规律

综合分析上海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当前,上海实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搞“大跃进”。从政府宏观调控、制定规划,到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最后达到融通互补、资源共享,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把握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要从当前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的实情出发,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和对增强居民身体素质最有效的事情入手,区域由点到面,活动由少到多,标准由低到高,切忌顺应形势搞突击、一暴十寒。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工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全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分阶段、分步骤,真正做到科学、深入、长期、有序地开展。

[1]张俊才.上海:倾斜郊区布局城乡均衡[J].中国经济周刊,2 0 0 8(5):2 4-2 6

[2]文军,杜玉华.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发展:上海新郊区建设中的结构变迁[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2-24

[3]田雨普,杨小明.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研究[J].体育学刊,2007.15(8):9

[4]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城乡统筹的阶段性与经验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

[5]郑贺.建设小康社会与群众体育关系及发展思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38

[6]周哲玮.奥运与中国[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358-364

[7]田雨普.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4

[9]郭翔宇.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

[10]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2

[11]上海市统计年鉴[M].上海市统计局,2009

[12]姜作培.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和措施[J].党政论坛,2004(3):32-33

(责任编辑:陈建萍)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Sports in Shanghai Urban and Rural Areas

YANG Xiao-ming, LU Xiao-cong, LU Xiang-qun,et al.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comparative analysis, on-the-spot interview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mass sports in Shanghai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 ard.

Shanghai;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ss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ook=32,ebook=1

G80-05

A

1006-1207(2010)02-0032-06

2010-02-12

200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9CTY015);2009年度上海市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TYSKYJ2009017)

杨小明,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上海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

猜你喜欢

城乡上海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上海电力大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