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统”整体观刍议
2010-12-08宋旭
宋旭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体育系统”整体观刍议
宋旭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体育系统”是由许多总体目标一致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系统,体育的全面发展靠的是所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但“体育系统”概念在使用中存在其母系统与子系统间逻辑关系的混乱,不能准确反映其内涵,应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体育系统”,建立新形势下完整的体育系统整体观。
体育系统;整体观;中国
随着“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方兴未艾的“大体育”理念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体育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业已成为新世纪我们亟待建立和完善体育系统整体观的原动力。然而,从文献及相关的文本中发现:“体育系统”一词完全被作为“体育局系统”的代名词,在行文时存在逻辑关系上的混乱,不能全面反映其内涵,以至于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完整的概念建立,对正确理解和建立体育大系统的整体观及科学决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时代赋予体育系统全面内涵,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系统”的内涵
1.1 系统概念及属性
系统论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要素,并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基本特征。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在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研究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达到对整体的理解。
1.2 “体育系统”的元素构成
体育是指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体育的分类中随着人们对体育价值认识的提升而不断使体育的内涵产生新的变化。按照系统结构分析,体育系统由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3个子系统构成。卢元镇[1]从目的和对象视角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部分,子系统的构成得到了细化;体育是整体概念,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体育的各级系统又有着各不相同的子系统构成。卢元镇[2]按参加体育的群体和活动区域范围,将我国的群众体育又划分为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等等。“对体育概念分类,可以采取很多标准”[3],无论运用何种标准来划分,这些子系统的要素组成必定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共同构成上位系统的全部内涵,具有重要的多元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特征。同时,各系统也并非是一些子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统一性,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充分协调和连接共同影响上位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
体育系统是由许多总体目标一致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体育的全面发展靠的是所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子系统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子系统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发挥直接影响到体育大系统。正确理解 “体育系统”的概念,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体育系统”的本质特征、目的任务乃至基本途径和方法手段,从而科学地指导体育实践。
2 “体育系统”的整体观缺失与歧义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体育界开始研究和使用系统论,80年代中期应用系统论思想研究体育的各种问题,到了90年代“体育系统”的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体育系统”的概念在学术论文中运用也越来越多,但出现了许多使用和理解上的歧义。
2.1 子系统从母系统中分离,母系统与子系统内在联系割裂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育系统的重要分支,理所当然的隶属于体育系统,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子系统。但行文中较多表述成以下关系:“‘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联合培养体育人才的一种形式”[4]。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大系统概念并列使用,造成了把学校体育子系统作为无本质(体育属性)关系从体育系统分支出去,造成了学校体育子系统与体育系统成为一对并列关系,剥离了系统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研究成果中有很多类似的表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优势互补效应只有在学校内才能体现,…… 而体育系统内的教练员资源向教育系统内的转移完全能够实现”[5]。诸如此类表述均割裂了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内在联系。
系统整体中的部分不能脱离系统整体,一旦脱离系统整体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部分了。实施“体教结合”的意义在于促使竞技体育系统中的要素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是学校体育系统增加发展竞技体育要素,并非是两个并列系统间融合问题,更不是“从过去由体育系统独家包办的单一发展格局,逐步向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其他体育社会团体等多家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转变”[6]的混乱关系。这种表述严重扰乱体育系统完整概念的形成和“体教结合”精神的正确领会,无疑使“承担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不明”[7],责任不清,以至于二者并没有像当初规划的那样齐心协力共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事。
2.2 子系统代替母系统,子系统间互相排斥
体育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在使用时经常把竞技体育这一子系统的部分工作表述为体育系统,造成了子系统代替母系统,母系统与子系统间的关系混乱。如:“仅在体育系统内部挖潜难度很大,只有协调好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2008年的任务,才能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8];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要“处理好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的关系,不断拓宽体育发展的途径,改变竞技体育人才只靠体育系统独家培养的状况”[9];从“体育系统一家办向体制外多家系统共同办的方向转变”[10]等等。文中所要表达的是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来培养体育人才之意,但从“非体育系统”词义上看,此种表述已把学校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系统排斥于体育系统之外,成为了内外系统的“合作伙伴关系”。歪曲了三者之间的真实联系,导致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偏差:作者把“我国体育系统的工作人员中25 077名教育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是我国体育系统首次全面、系统的调查”[11];研究结果是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中有“裁判员20 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 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 850人”[12];我国体育系统篮球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动态的研究中“以2000至2007年我国体育系统篮球一、二、三线运动员、教练员数量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13],等等。虽然这些数据只是来源于各项目训练管理中心的竞技体育系统之内,学校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系统的体育人才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系统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一旦改变或中断,系统整体就会丧失原来的性质和功能”[14]。整体观的缺失,造成了文中研究的对象与“体育系统”词义不符,得到的结论远不能全面反映我国体育人才的整体情况,造成了以偏概全,致使学术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因而是不能作为制定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
3 “体育系统”的整体观与思想转变
“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3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育的整体”[15]。“从现代体育的发展史来看,体育(主要指竞技体育)是从社会走进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16]。可见,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及竞技体育本身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不能完全分开,是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普及与提高”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这是他们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漠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作法,或者片面强调后者、忽视前者也是错误的、有害的。在体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各个子系统承担不同的发展任务,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应是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才能保证体育的整体发展,否则子系统的薄弱将影响整体的效果。
“体育强国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17],“实现建设全面发展的体育强国的新目标,要求我们在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科学的发展,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人才、体育科学以及体育产业等等”[18]。体育强国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系统整体观的强大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要把整个体育事业当作一个大系统来抓,其中每个部分又是他的一个个子系统,所以系统科学对体育事业是一个很要紧的事,有了系统思想就有了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就有了战略思想,也就有了宏观把握的能力”[19]。把握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最主要的发展环节,就能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做到整体协调、稳定有序和最优化,就能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我们用历史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体育的过去和当今内涵,发现中国体育正进行着“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转变,“体育强国”建设已经作为一种战略目标的特定符号成为我们时代的旗帜,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趋势。树立起科学的体育系统整体观和体育大系统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卢元镇. 21世纪对体育社会科学的挑战与期望[J].体育科研,1997,18(4):1-11.
[2] 卢元镇. 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0,20(3):1-6.
[3] 杨文轩,陈琦. 体育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
[4] 刘青,郑宇,何芝,等. 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社会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44(3):3-9.
[5] 贺新奇. 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1):15-17.
[6] 朱桂林,董众鸣,杨浩.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体博弈格局及若干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17-23.
[7] 宋旭. 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桎梏与实践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84-88.
[8] 尤春光,李秀霞. 我国“举国体制”基本理论之探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31-35.
[9] 孔庆鹏. 大力推进和谐体育建设——中国体育后奥运发展问题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7(2):3-5.
[10] 王雷.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76.
[11] 陈进,赵全. 全国体育系统教育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1):116-121.
[12] 王进,郭中恺,张博,等. 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58-560.
[13] 刘雄军,熊茂湘. 我国体育系统篮球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动态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9,30(3):74-78.[14] 毛建儒. 论系统整体观[J]. 系统辩证学学报,1997,5(4):13-16.
[15] 周传志,卢元镇. 论体育发展的内涵[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1-4.
[16] 熊斗寅. “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2):10.
[17] 周爱光.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 体育学刊,2009,16(11):1-4.
[18] 田麦久. 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 体育文化导刊,2009(8):1-13.
[19] 伍绍祖. 系统科学与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
Discussion about “sports system” from an overall perspective
SONG X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Sports system” covers comprehensive sports attributes such as competition and leisure, being a system consisting of many general objective congruent yet mutually interacting and constraining elements. W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pends on i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subsystems. However, when it is used, the concept of “sports system” is confused in terms of the logical relation between its parent system and subsystems, unable to accurately reflect its connotations. “Sports system” should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accurately used, and a complet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sports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sport system;overall perspective;China
G80-05
A
1006-7116(2010)10-0011-03
2010-03-06
宋旭(1968-),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史、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