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果品和蔬菜的食疗
2010-12-04方德国
方德国
(安徽省黄山茶业学校,安徽24503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饮食,通过饮食,获得能量及各种营养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实践证明,饮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极大,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增强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因食物的种类繁多,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药用功效及食疗方法。笔者主要以果蔬为例,介绍食疗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食物与医学的关系以及常见果蔬的食疗作用。
1 食疗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 食疗的概念
食疗就是以食物来防病、治病以致起到保健作用。我国古代医家在此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预防、治疗和补养3个方面,并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等环节,运用食物疗法达到防疾治病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很多谚语都与食疗有关,如对于萝卜和生姜,人们常说“十月萝卜小人参”、“萝卜上了街,药铺换招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晨饮三片姜,赛过人参汤”等等,在安徽徽州地区还有上床萝卜下床姜之说。对于许多果品而言,有关食疗的说法也很多,如“天天吃苹果,医生远离我”,“一日三个枣,一辈子不显老”等等。根据有关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听从一山翁介绍服食板栗能治疗腰脚疾病之后,不仅治好了腰脚疾病,还留下“老来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的美妙诗篇。
从文学角度看,自古就把杏林比喻医家,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德高医家。这也说明杏果实自古就被医家看重。被称为无癌之国的斐济,周年就是以杏果实(杏果干)为食。由此可见,医食有缘,食疗早就存在。
1.2 食疗的理论基础
医学理论,特别是我国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机体只有保持一种相对(寒与热、或阴与阳、或酸与碱等)的平衡状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机体就会产生疾病。所以,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无非就是寒与热、或阴与阳、或酸与碱等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产生的结果。
食疗就是通过药物调治、饮食调节来改变人体阴阳等偏盛或偏衰的状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就寒与热而言,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各种食物均可用寒性或热性加以区分,中医将其分为性温、性平和性寒等3类。如果品中的榧子、山楂、樱桃、杨梅、龙眼、荔枝、大枣、葡萄、乌梅、木瓜、橄榄、李子、桃子、石榴和金橘等属于性温类;枇杷、苹果、青梅、橘子和桑葚等属于性平类;梨子、白果、香蕉、柑子、柚子、柿子和核桃等属于性寒类。其他食物也同样具有寒热之分,而这些特性与其各自所含的营养成分有关。也就是说,食物的营养成分决定了食疗过程中的各种“药物”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合理食用各种食物,不仅可以使人体得到必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还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各种疾病。
2 食物与医学的关系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的总结。《黄帝内经》里就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明我国古人就已经有了食物(包括果蔬)在保健预防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祖国医学里一向就有药食同源(或称医食同源)的说法。许多果品和蔬菜既是食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又是药物,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可谓亦药亦食。
有关食物与医学的关系,除了《黄帝内经》特别关注之外,其他的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记载。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对食物治疗疾病极为重视,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曾引用他的话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扁鹊治病首先以食疗为主,倘不见效,第二步始以药物治之。
综上所述,食物与医学的关系概括起来也就是药食同源(或称医食同源)。
3 常见果品的食疗作用与药用价值
古人云:遍尝百果能成仙,虽含有浪漫色彩,不可轻信,但人们合理饮食,正确食用各种果品和蔬菜,确实能促进身体健康。以下介绍几种常见果品的食疗作用。
(1)山楂:降血脂、降血压和防止动脉硬化。
(2)枸杞和桂圆肉:防治肝脏损伤。
(3)红枣:补血、补脾和胃,解药毒等。
(4)核桃仁: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等。
(5)白果:治疗肺结核。
(6)芒果:止晕车船等。
(7)柿子:治疗地方甲状腺肿。
(8)柑橘:治疗缺钙症。
(9)葡萄、香蕉、杏子和樱桃等:治疗缺铁症。
总之,许多果品不仅是可口滋补的中药,而且是美味食品,还可对其进行生产加工,制作出精美的点心、菜肴和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