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疑提问的艺术

2010-11-30周颖华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0年20期
关键词:斜线垂线麦粒

周颖华

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永远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要想真正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离不开疑问,离不开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把问题引进来,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设疑在新课导入中的作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课,导入是很关键的。对于新知识,能否在短期内唤起学生的兴趣,这是能否高效的上好这节课的前提。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心理学指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教师以适当的问题引入新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甚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讲数列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有一天国王要奖赏象棋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两颗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四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数的二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并不难办,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当然可以”大部分同学都这样认为。实际上这个数大的惊人,国王根本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教师问:“这个数有多大?如何才能算出这个数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时再适时引入数列,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而且体现了数列的实际应用。

二、设疑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指出,我们教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创造性的思考;我们教学生解决问题,怎样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把知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展现出来。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已知到未知,在其原有知识与所要完成的目标间搭建“支架”,使问题序列形成台阶,以便学生逐级攀升。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抓住关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生力所能及。

例如,我在讲三垂线定理的时候,在引导学生复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判定定里,斜线的概念,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的概念,以及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的作法等知识后,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讨论、探索答案。

问题1、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知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呢?

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具(三角板和竹竿)同桌讨论,暂时得不到明确的答案。

问题2、是否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不和这个平面的斜线垂直?

学生继续演示:有的把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桌面上,另一条直角边也是平面的一条斜线,于是发现平面内存在与平面的斜线垂直的直线。

问题3、在平面上有几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垂直?

学生很快发现,当竹竿与平面内的这条直角边垂直时,竹竿所在直线与斜线垂直(问题2的演示中),于是得出,平面上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

问题4、平面内具备什么条件的直线才能和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

教师提示,调整学具,将三角板的斜边当作平面的斜线,构成垂线、斜线和射影的立体模型,竹竿当作平面的任意一条直线,学生经过操作、观察、讨论,猜想竹竿与斜线的垂直和竹竿与桌面内的某直线垂直间的因果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设疑意识,让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自学行为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主动的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成为习惯,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斜线垂线麦粒
谁偷了麦粒
蚂蚁和麦粒
从麦粒到面包
浅谈三垂线定理及其应用
“斜向”垂线段的最值求解策略
“垂直”重难点解读
细说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
疯狂的游戏
趣味数独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