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0-11-27张奕晖
张奕晖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酒店管理系,广西桂林 541006)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引起国家高层的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供需矛盾突出外,还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屡屡碰壁,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岗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岗位空缺并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成为突出问题。这说明,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旅游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
旅游产业是众多行业的集合体,具有综合性、服务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简单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是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的集合。通过对旅游业特点及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旅游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
专业知识: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构成。同时,这三类知识分别又可以区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专业知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分量和比重不断提高。
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外显行为方式,由基本服务技能和管理基本技能构成。在旅游企业中,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都需要从基层服务岗位做起。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诸如酒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等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作为旅游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应该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基本素养。因此,管理员工(控制、分析、主持、协调、提高、推荐、组织、开发)、帮助员工 (协助、阐明、倾听、诊断、疏导、鼓励、示范、整理)、教育员工 (传授、训练、解释、评估、建议、澄清、交流、指导)和进行旅游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基本技能,也必须作为他们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必须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内在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在掌握相应的职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转化(系统化、个性化、概括化)才能形成,但又不能把它等同于职业知识或者职业技能。根据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所要完成的主要职业活动,可以把他们的职业能力分解为旅游服务能力和旅游企业管理能力两个部分。
社会能力:是个体有效且恰当应对各类社会情境,并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能力是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社会能力,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用武之地,才能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发展。
二、旅游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行业需求脱节
制定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计划是旅游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证。然而,目前在旅游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对相应的职业群岗位所需的人才规格及能力要求缺乏充分的调研,无法根据人才规格及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模块、确定具体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能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
其次,行业人士没有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往往仅由学校教师制定。实际上,为保证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旅游院校应成立主要由行业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师、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后实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适应学生升学、就业、创业的需要,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增强发展后劲结合起来,使毕业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承、理论水平的提高,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重理论不重实际。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纯理论教学和依附理论设计实践教学的模式,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部分旅游院校存在着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际动手训练及和外界、行业了解、沟通的机会。
(三)缺乏有效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各旅游院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服务,但大部分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宣讲上,功能单一,缺乏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同时,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部分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者应有的水平。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和就业时无法正确认识职业和评价自己,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
三、旅游院校学生旅游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
转变高校培养人才的观念。学校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制定上要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为目标。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人才需求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培养体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广泛联系,掌握行业发展和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同时,通过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及优质的培训服务,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协调发展机制。
(二)调整课程设置,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目前,很多旅游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我们应当改进传统的课程设置,打破从学科体系出发的课程设置模式,以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调查、人才规格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应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环节有机结合,合理穿插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既掌握旅游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迁移,达到上岗不需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三)优化师资队伍,培养高技能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由于旅游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同时旅游高等教育没有形成一套自身完整的体系,因而师资队伍发展方向过于单一。教师要胜任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着知识上和能力结构上的缺陷,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与旅游发展的严重脱节。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例如制定相关政策,对岗前培训、教科研究、课程进修、学历提升、职称评审等进行规定,以完善的制度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当助教和开始上课起就意识到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帮助教师提高职称,从而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强的教学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到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应用技术研究或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资格或等级证的考核,并在实践中应用且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精湛技能的旅游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就不但能够及时地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旅游行业信息,还能改善当前教师能力结构,有利于跟踪现代技术、掌握旅游行业信息和密切产学合作。
(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是增强旅游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纯理论教学和依附理论设计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一致,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体系,纳入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针对旅游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撑,摆脱对理论课程的依附。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向到综合的教学规律,构建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符合循序渐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合理穿插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之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五)推行“双证书”制度,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作用
“双证书”是应用性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实现从学历证书制度转向学历证书和旅游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保证。旅游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课程设置应与职业标准相融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激励学生在校学习多种职业技能,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目前,旅游院校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信息,缺乏对学生的职业开发、就业咨询和指导的服务。要结合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新形势,把就业指导范围从毕业生扩展到大一、大二学生,以提高学生对旅游职业发展认识。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力争提升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修养,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避免盲目就业。同时,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与分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 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 [J].中国青年研究,2005,(3):15-20.
[3] 黄建辉.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成功率 [J].职业教育研究,2005,(3):50-51.
[4] 肖光华.从就业视角看大学教育价值[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