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以中国林科院博士生培养为例
2010-11-26王兰珍杨洪国邢美军
王兰珍 杨洪国 邢美军
(1.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但是,随着全球性创新和创业浪潮的掀起,科技、经济、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提出以实现林业的现代化作为林业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依靠现代化装备林业,最终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需求[1]。在推进林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关键。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高级人才支持;能否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科研能力;能否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源动力[2]。因此,林科博士生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林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林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林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是集基础、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多学科的社会公益类林业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国家林业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重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和软科学研究任务,重点解决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发挥着骨干作用。2002年10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国际竹藤网络中心联合组建研究生院,现有林学、林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推广和风景园林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林业工程、林学和生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林科研究生教育体系。
随着博士生规模的快速发展,博士生培养质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林科院博士生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了中国林科院在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以期为我国林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现代林业创新才人的培养和林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为了了解中国林科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对中国林科院近3年来2006、2007、2008级博士生培养的现状通过问卷的形式,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进行了调查,回收博士生的有效调查问卷109份。现对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一)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
1.对“目前的实验条件能否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的选择,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满足的占18.5%;基本满足的占 69.1%;不能满足、差距不大的占9.2%;不能满足、差距很大的占3.0%。可见,中国林科院目前的实验条件能满足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研究的需要。
2.对“本单位学术氛围的状况”的选择,被调查者认为是浓厚的占34.6%;一般的占50.0%;很淡的占15.4%。可见,65.4%的研究生认为中国林科院目前的学术氛围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对“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哪些方面还需加强”的选择,有62.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林科院在人才培养上还需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国际视野难以创新,需要着力改进;48.1%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
4.对“您认为以下哪些方面最能体现博士生的质量(请选择3项)”的选择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等3个方面最能体现博士生培养的质量。
图1 最能体现博士生质量的要素
5.对“您认为对影响博士生质量最重要的3项”的选择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被调查者认为学术氛围、导师指导、研究训练等3项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为重要。
图2 影响博士生质量的因素
6.对“在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选最重要的3项)”的选择结果如图3所示。可见,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在科研能力、相关学科知识水平、组织与协调能力3方面得到了提高。
图3 研究生学期间最大的收获
7.对“哪些选项对提高博士质量有重要意义(选最重要3项)”的选择结果如图4所示。可见,被调查者认为课题的质量、学术交流、专业的影响力3方面对提高博士生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图4 提高博士质量的因素
(二)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情况
1.对“您的导师在以下哪个方面不能满足您的要求”的选择,被调查者选择实践能力的占9.9%;科研能力的占11.1%;工作责任心的占6.2%;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占11.1%;专业理论水平的占9.9%;研究经费不足的仅占1.2%;不熟悉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占22.8%;对外交流不够的占35.2%。可见,多数研究生认为对外学术交流不够和不熟悉研究生教育理论是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研经费和实验条件能满足博士研究生科研的需要。
2.对“完成学位论文的最困难之处在于哪些方面”的选择,有43.8%的博士研究生选择的是难以创新;41.4%的选择是相关知识不够;认为时间不足的仅占13%;选择其他的占5.6%。可见,博士研究生认为在其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难以创新和欠缺相关专业知识。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博士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多方面的原因相关,但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之一。
3.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情况统计见表1。从其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面,91%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是由导师指定或与导师协商确定的,除了9%的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来自自选课题以外,几乎所有的博士研究生所选课题均属于导师的课题研究内容;在关于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中所发挥的作用方面,87.4%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高达53.1%的研究生认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但仍有12.6%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的指导作用一般,甚至很少,表明有些导师的指导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或敬业程度不足;在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方面,90.1%的研究生都是在3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完成学位论文的指导团队一半以上是导师组,1/4仅有主导师。
表1 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调查 %
(三)博士研究生参与科研及学术活动现状的分析
1.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的相关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从其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攻读学位期间有39.5%的研究生有较多机会参加与外界的学术交流,而有46.3%的研究生很少参加学术交流,这反映出多数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不足;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方面,有64.2%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国外学术会议,有19.1%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国内学术会议。博士生参与学术活动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活动不足是影响其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为,研究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扩大知识面、拓展研究思路,而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与人团结合作的能力。所以,学术交流不仅是学术创新的条件和动力,还是提升集团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55%的博士生没有大量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即1/2的博士生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提高研究能力的机会。
表2 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情况调查 %
2.对“认为提高学术水平的主要途径”的选择,有15.4%的研究生选择大量阅读资料;23.5%的研究生选择参加科研项目;高达68.5%的研究生选择阅读资料和参加科研活动;仅有6.8%的研究生选择导师传授指导。因此可见,阅读资料和参加科研活动相结合是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对“参加学术会议或交流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的选择中,选择作用非常显著的研究生占53.7%;选择作用较大的占31.5%;选择没有多大作用的仅占3.1%;选择不知道的占9.9%。可见,有85.2%的研究生认为参与学术会议和交流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研究生有参加学术会议和多与外界交流的意愿。
4.对“您认为在目前的培养方式中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环节的结合程度”的选择,选择完全分离的研究生占32.1%;选择基本互动的占61.1%;选择互动的仅占6.8%。可见,1/2以上的研究生认为该培养单位的培养方式中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环节是基本互动的。
5.对“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中心)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的选择,11.1%的研究生选择非常显著;35.2%的选择作用较大;11.1%的选择没有多大作用;42.6%的选择不清楚。可见,几乎有1/2的研究生对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中心)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认识不清。事实上,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基地(中心)会有力地提升学术氛围,有利于培养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参与对外交流、专业学术会议的机会偏少
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85.2%的研究生认为参与学术会议和交流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攻读学位期间只有39.5%的研究生有较多的机会参加与外界的学术交流,而46.3%的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有64.2%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国外学术会议,有19.1%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国内学术会议。可见,绝大部分博士研究生认识到与外界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数量和层次对他们专业知识的深化、知识面的扩展、创新思维的培养、捕捉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等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有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意愿,但中国林科院在搭建研究生各类学术交流的平台方面不足,不能满足大多数研究生的需要,这正是在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导师责任不到位
在导师对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指导方面,35.2%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对外交流不够;22.8%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导师不熟悉研究生教育理论,从而不能满足指导学位论文的要求。有48.1%的博士研究生认为科研课题中的国际视野不够,难以创新,需要着力改进;50.6%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在攻读学位期间没有机会大量参与科研项目,这与导师自身不注重对外交流,不鼓励博士研究生多参与科研项目有很大的关系。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学术情操无时无刻不对博士研究生产生重要影响。导师自身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不足,国际视野不强,不熟悉研究生教育理论规律,很难指导博士生创新、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学术氛围有待加强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50%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培养单位的学术氛围一般,仅有34.5%的博士研究生认为本单位的学术氛围浓厚。
三、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交流
新的观点、新的创意经常来源于学术交流中思想火花的碰撞。一个培养单位所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的数量和层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培养单位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频度和层次,对他们专业知识的深化、知识面的扩展、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均有很大程度的影响[6],同时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他们相互学习、宣传自己、提高影响力的大好机会。根据学术交流活动专业性的强弱、层次的高低和对研究生的培养作用,学术交流分为一般学术交流和专业学术交流。一般学术交流如培养单位内部或外部学术单位组织的科技年会、科技报告会、课题研讨会、科研成果发布及产品展示等;专业学术交流如各专业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相关单位之间的项目合作、出国考察等,专业学术交流研讨的内容一般反映了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是研究生跟踪学术前沿、把握研究方向、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7]。
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举办学术论坛,让研究生在同一个培养单位的不同领域之间、同一领域的不同培养单位之间开展多渠道的沟通和交流,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教育部下发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意见》明确指出,要设立以博士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为主的博士生学术论坛,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同时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达到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3]。“十五”期间,中国林科院共获得纵向国家科研计划项目890项,获准合同经费近5亿元,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多学科的社会公益类林业科研机构,有能力和实力举办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必将推动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成果的取得。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学术情操无时无刻不对博士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博士生教育生态系统中,导师是绝对的主导因素。如何遴选能胜任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中就变得十分重要。首先,从国际博士生培养工作的实践来看,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导师指导博士生完成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博士生教育的共识,因此在博士生导师遴选中应加强对关键条件——课题与科研经费的审核力度[2];其次,建立对导师指导工作的持续教育平台,比如建立新导师的上岗培训和老导师的定期培训制度,根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指导工作的内容、程序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培训,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不仅可以促使研究生导师交流培养学生的经验,提高学术道德规范意识,而且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政策、过程环节的要求及研究生培养规律;第三,建立导师动态考核和退出机制,提高导师的责任性,全方位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的导师任职机制[4]。
(三)营造环境,加强学术氛围,激发博士研究生内在的创新潜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激发博士研究生内在的创新潜力,需要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所有的人都感到挖掘自己的内在创新潜力是能够做到的事情,感到我们能够比我们心目中的自己做得更好。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很弱的,许多新思想的诞生、重大贡献的产生都需要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才能完成。所以,造就人才,最重要的是为受教育者营造一种氛围,使受教育者进入到这种氛围后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发展[5]。中国林科院要着力建设与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以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环境,提升整体的学术道德水准,鼓励学术创新,才能带动科研的快速发展,才能在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1]周新年.加强高等林业教育 推进林业现代化[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1):10-14.
[2]张淑林,裴旭.陈伟.营造创新学术生态环境 构筑博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13-16.
[3]李玉美.学术论坛—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J].中国研究生,2009(3):4-6.
[4]梁栋.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探析[J].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4):37-40.
[5]蔡跃明.新形势下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8.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赵文平.优化培养资源配置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45-48.
[8]冯敏,方耀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观探索[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8(1):1-4.
[9]吴志伦,方祯云,郑小林.我国工学研究生培养现状问卷调查分析[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8(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