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0-11-25张瑞
张 瑞
ZHANG Rui
(驻马店教育学院 计算机系,驻马店 463000)
0 引言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建设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它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它是学校根据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专业有了特色就有优势,有了优势就有实力,有了实力就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资源合理配置、国际合作交流、产学研结合等主要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地区的学校,应该基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确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努力将共性很强的专业建设工作建出个性,建出特色,本文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专业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学校和学生面临难于做出准确选择的局面,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的原理、设计、维护技术、熟练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便于严密的组织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培养教学计划顾此失彼,很难突出专业特色
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自身发展,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每个学科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要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意味着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这样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充分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整体上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课程选择在自成体系、突出学科特点等方面考虑不全面。由于课程管理集中,教学计划寻求稳定,使所开设课程与当前主流技术发生脱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缺乏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能力的手段。在培养模式上也存在问题,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应用的需要。
将术后成模动物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20、10 mg/kg),每组20只,另取20只动物仅开胸不结扎冠脉作为假手术组。各组均于术前7 d开始ip给药,每天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p等量生理盐水。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2.1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制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统筹培养过程,妥善处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定位设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并按照“局部优化服从整体优化”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选修课程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符合我系实际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必须贯彻“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基础厚,方向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指导思想。可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等各类别课程制定适当的学分比例。
2.2 加强能力培养,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支撑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增强竞争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对此,我们创建了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各类技能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
1)课程实验:同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注重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将课程实验分为三类:验证性实验、实践性实验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多开实践性实验,少开验证性实验,适当开设探索性实验。实验成绩的给出由原来只看实验报告转到更注重实验过程的实现。
2)课程设计:也叫大作业,一般安排一至二周的时间,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改变过去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才给学生下发课题,教师在期初应把课题题目下发给学生,在第三周前应确定好。主要是让学生有目的、重点的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对课程的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及文献检索的能力。
3)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时18周左右,在这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重点突出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在研课题,教师切实作好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在学院内由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项目,也可以直接到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是否有特色。如果没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并不断追求创新的特色教师队伍,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就必须加强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
1)凝聚、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研究团队。遵循“强化特色,突出优势,整体带动、动态发展”的原则,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成员,形成能够适应和把握现代学术研究方向的协作、创新型学术团队,争创科研高地,确定学科优势,培育和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提高科学研究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水平高、素质好、能力强、结构合理、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优秀学术群体,为特色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选拔、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实施了优秀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科研、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留学深造积极鼓励,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干事创业环境,促使一大批优秀学术人才快速成长起来。另外,每年都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并坚持多年利用寒假、暑假由校院两级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3)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厚待遇,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留住、用好现有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高地。而且,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专业特色不断充实、提高、发展。
2.4 特色文化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动力
1)建设校园文化要体现学校定位。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壮大,最重要的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而建设校园文化必须以学校的定位为指导思想。以农业院校为例,有的学校将自身明确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就要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均应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其内涵。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要以学校的目标定位和长远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思想。
对于相同类型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传统和条件,发挥优势,形成特点,如有的学校有体育传统,有的学校又以文艺见长,有的学校时事学习蔚然成风,也有的学校讲演活动颇受欢迎。一所学校有几个甚至只有一个有专长的领导、教师或学生,就可以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如书法、美术、棋牌、文学创作、音乐赏析、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等等,要调动这些人员的积极性,在建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多作贡献。
2)弘扬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又化建设的核心闪容。一所高校的校园精神,是该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存在形式之一,这种校园精神在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也同样地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某些学校的建筑物和校园规划,就其风格而言正是该校校园精神的体现;而一些规章制度甚至一些政治体制和制度也是以某种校园精神为精神支柱的。因此,校园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激励、塑造、导线等重要的意义。以中北大学为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依托“太行精神”,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使之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自觉自愿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 结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和应用各种有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探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两种品格,其一是工具品格,其二是文化品格。工具品格对应于应用,而文化品格对应于学科。计算机应用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的演绎过程,而计算机科学是从应用到理论的归纳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而且应用型人才数量巨大、涉及范围广,规格分类培养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而重大。在课程设置研究中,必须贯彻按知识点教学,并逐步走向按能力培养的道路。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蒋宗礼.研究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引导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3):4-6.
[3]何炎祥.IT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2):9-14.
[4]马殿富.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15-20.
[5]孙林.务实创新.开创课程改革新局面[J].中国当代教育思想,2006.
[6]李莉莉,石忠.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电脑,200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