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真情写哲思——读刘克邦《清晨的感动》
2010-11-25伍益中
■ 伍益中
真正的散文应该是作家真诚地、坦率地、平等地与内心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宇宙对话的文字——而刘克邦的散文就是这样的:质朴单纯,真切自然,意境造意,似不经意而为之,又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自由灵动,率直而含蓄,并且充满了人生哲思。在散文集《清晨的感动》里,刘克邦始终把目光放在身边的生活中,凭着艺术感觉和虔诚精神,淋漓尽致地抒写着对真的渴望,对善的憧憬,对美的追求,用心灵来表现自己的真切情感,表达了一种惬意的人生感悟。使人能够读出一份坦诚的情怀,感悟一段真的人生,领略到一片美的风景,从而得到性情的陶冶和趣味的提升。
一、情真:刘克邦散文的美学内涵
季羡林说:“散文应体现一种深度追求,以对社会人生的宇宙万物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表露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刘克邦的散文做到了这一点,虽然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坎坷与挫折,遭受了常人未曾遭遇过的劫难与不公,但他没有妥协,没有退让,没有怨恨,没有沉默,而是怀着对梦想的追求,怀着对命运的感恩,怀着对事业的虔诚,坚韧地生活着,工作着,写作着,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
写人叙事的散文里,刘克邦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朋友的热爱,对家人的热爱。生活是个万花筒,其间充满了真情;《清晨的感动》中为了使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早餐,我立马吃完让出座位,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心”,这样生活才会美好,社会才会和谐。亲情是真切的,是凝重的,也是理性的;《我的生活不能没有她》中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的生活成了味美的鱼汤;《妻子是棵常青藤》中妻子为支持我的工作,为我日夜操心,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刘克邦怀念友人的篇章情真意切,令人产生一种震撼与共鸣;《少时同学廖传丰》中忆起曾救过自己生命的儿时伙伴廖传丰,还有我们之间至纯至真的情谊,真实地展示了对友人的怀念,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叙写中蕴含着对廖传丰浓烈的无尽的情思,读来亲切慰贴;《一段友情的波折》中那个久远的时代朋友借了我120元钱,因没还而产生了误会,多年后重逢,作者在对往昔岁月的真诚关注中,表达了一段珍藏自己心中多年的感情,并且在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求与完善中,完成了这段感情的传递。情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真。还是庄子说得好:“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不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此外,刘克邦带有议论色彩的和言论性质的散文也充满了人间真情。《大灾有大爱》中作者组织为汶川大地震赈灾募捐130多万元,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啊。作者还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抨击,《一次维权行动》讲述了自己没有订制的话费被无端扣用,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门诊遭遇记》揭示了医院医生不良的服务态度以及那种看病“走后门”的现象,自己折腾了一天半都看不成病。任何时代,任何情形下,真情都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童庆炳说过:“我始终坚信作家、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是艺术魅力的追求者,他们有着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他们所要求的不是单一维度的满足,是多种维度的同时追求。”因此,刘克邦表达的挚爱与真情在一种非刻意追求的状态下得以实现,回归到了一种古典意义上的美感。
二、质朴:刘克邦散文的写作风格
凭着对生活深深的理解和感悟,刘克邦用朴素的语言,用平实的叙述在散文中构造一种质朴的风格,像巴金一样“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讲自己心里的话”。
没有宏词大调,没有煽情夸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真切。《老处长》一文语言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婉曲的取譬设喻,而是平实道来,先是对老处长——林宝谦的敬慕和崇拜,再与他亲切的交往和接触;用看似散淡的笔墨写出了对老处长的敬爱、感激之情,凸现出他高尚的品格情操。《门诊遭遇记》更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作为一个普通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在医院排队、挂号,等护士一系列过程中,体验了病人看病的艰辛,并希望上层能改善医疗卫生事业,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快乐的怀化之行》的笔调也十分的平实,作者就像在和读者闲聊自己与业余文学爱好者的亲密交往,言语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有简略的平凡的细节,但是一群执著的和富有爱心的文学爱好者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我们从平淡的故事里能了解到文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旅美日记》是作者一组游踪日记体式的散文,用朴素的语言述说着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着游时怀想与感叹,作家的思想穿越时空的隧道,并运用国际视野,在未来与现实之间徜徉,寻找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原点。在《遭受冤屈的故事》、《放飞希望》、《天堂地狱一指间》等篇什中,作家质朴的语言风格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散文里,没有任何的故作姿态和矫饰,只有“清水出芙蓉”般的素雅和纯净和“清泉”般的透明、简洁与亮丽。正如德莱塞说的:“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因而,刘克邦的散文质朴中现深情,平常中现奇崛,给人以朴素的魅力,给人一种“无技巧”的感觉,一种无与伦比的境界,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①。
艺术家罗丹说:“所谓的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刘克邦就是这样努力地用真善美的心灵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朴素的文字传达着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三、哲思:刘克邦散文的艺术升华
谢冕说过:“好的散文必然融进了作家独有的人生感悟与思索,它抒一己的欢愉和悲哀并非有意地而是自然而然地感动他人。”刘克邦用严肃的态度去关注生活,贴近时代,记录了时代在他心灵上的投影,在平常的人和事中融入了自己对现实生活一系列的理性思考,作品中所折射的理性光华里包含着朴实而又深邃的哲思。
刘克邦始终采取与读者平等的姿态,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的某个现象说起,议论与叙述描写相结合,让要讲的道理有所依托,毫无说教的痕迹,但那简单而深刻、平易而微妙的力量令我们默契神会。《平江行》通过与老红军的诉说,告诉了今天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倍加珍惜;《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从自己身边的工作谈起,告诫我们在事业上要更上一层楼;《由“踮起脚尖”所想到的…》更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并结合了自身的实践,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踮起脚尖来,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刘克邦还以强烈的责任心,深切的关注周遭的世界,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讲述了侨居在夏威夷的人都不忘怀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更要报效国家,学习他国长处,为我所用,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火树银花当自醒》通过在拉斯维加斯的见闻,得出了“历史的重任落到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惟见碧海天际悠》写在圣地亚哥港的参观,作者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感国家要强大,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并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世界人民长安久福”。其实,这样的哲语在刘克邦文集中随处可见,诚如王国维所言:“彼但摹写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
“情动而气形,理发而文见”②,刘克邦的散文做到了事、情、理三者浑然一体,在质朴中升华出思想的张力,在激情中蕴藏着理性的光芒,织就思与美的华章,呈现出崇高、开放的哲思美。
刘克邦独特的淳厚和质朴的语言和富于智性的目光把人性的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力量与软弱、善良与邪恶展示给我们,既有对人性美的热情率真的礼赞(如《老处长》),也有对人性丑的深沉义愤的鞭挞(如《门诊遭遇记》),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人性图画,使真善美和假恶丑都界限分明的裸于眼底。像刘再复所说的“他们的特点是把社会人生的矛盾内容带入诗章,把美丑、善恶、真伪的对抗以及对这种对抗的颤栗展示出来”。
《清晨的感动》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意的哲思散文集,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主要审美情趣的今天,刘克邦以自己真诚的文字,真情的笔墨,理性的思想来唤醒一代人的责任意识和对生活、对现实的热切关注,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具有较高人文价值尺度的精神食粮。
注 释
①巴金:《探索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第127页。
②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