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式之研究
2010-11-24吕墨竹
吕墨竹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辽宁 沈阳 110102)
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式之研究
吕墨竹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辽宁 沈阳 11010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的本质——技击性为切入点,对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式进行重新建构。研究结果认为,应把武术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来满足武术发展和武术教学需要;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式的重建由三个技术应用层次组成: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层面;攻防搏击层面;套路演练层面。
学校武术 课程结构 模式
1 前言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武术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自身的进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武术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如何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学校武术课程模式是学校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共邀集全国各地的百余位武术专家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且有的学校开展的很好,但总的来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还是不够普及和深入。“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已经不是个案现象。究其因是学校武术基本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模式需要创新和改革。湖北大学体育学院蔡仲林教授提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这是我们面对学校武术,面对武术课程改革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武术本质、中西方技击术的差异和武术技击性在学校武术中的显现进行剖析,提出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块的重新建立,以期促进学校武术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武术本质及中西方技击术的异同
中西方技击术都具有技击性这一共同特点,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影响,中国的武术技击演变成以套路为主要形式的中华武术,而西方技击术则继续发展成为以力量为主的格斗术,如拳击、击剑等武技项目,所以两者的技击特点又表现出了差异性。
2.1 中国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
技击性是武术技术的核心,技术方法有其独特性。中国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创造了我们自己的格斗技术。发展至今,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最本质特点就是技击性。武术中的各种招式、功法等无不体现出攻防技击特点。这种“技击”是一开始就具有的“天性”,因为在人类开始之初,需要与自然、与猛兽进行抗争,这种生杀搏斗演变成了一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最终融合自然的技术,技击性的积累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技击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武术表现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技击的本质属性一直没有改变。
2.2 中西方技击术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技击术最初的功用就是两两相搏,都表现出技击性。但其表现形式不同,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突出以功法为基础,以套路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推崇自然和谐,崇尚武德,体现人伦思想,集搏斗、表演、修养、娱乐、养生于一体。在技术表现方面体现出技艺的多元化,哲学思想、传统文化、地域民族特色、美学等相结合并引入到技击的技术体系中,也就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武术流派、武术套路和不同的攻防技艺,所以中国武术又具有整体性特点。西方技击是在奥林匹克精神占主流的社会背景下,高度紧张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需要竞争的社会环境,其技击术也表现为高度重视对抗,崇尚力量和健美,具有明显的外扬性,这与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保持一致的。
2.3 武术技击性在学校武术中的缺位
武术之所以能千古流芳,万世流传,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熏陶培育中,它最显现的特有的攻防技击性,是吸引国人乃至吸引世人的核心技术内涵。可是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它的这一技术优势得不到显现和发挥,这与学生的期望值背道而驰,出现了“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正常”现象。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多数同学对武术的直接兴趣是技击,对套路评价是花拳绣腿,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现在的武术课主要以传授武术套路为主,忽视了攻防技术的传授。学校武术只注重套路教学,而忽视了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徐伟军教授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称的武术,实质上是肢解中国传统武术,将其中某些内容再经过改造,从而形成的一个体育竞技项目。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武术项目是畸形的,它既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又在推广普及中困难重重。这是目前困扰中国武学界的一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畸形的武术的最基本原因是武术技击性的流失和缺位。在当前进行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3 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式的重建
3.1 武术以独立学科形式来满足学校教育需求
武术内容进入学校体育的历史已有90多年的历程。但仅体育教学中的几个课时,是满足不了武术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从上述内容看出,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在学校武术教学中难以呈现和应用。学生仅处于懵懂阶段就已结束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把武术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独立课程形式出现,符合国家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的方法之一。以充足的教学课时来满足武术教学内容,才是真正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
3.2 学校武术课程模式的构成
根据学校武术教学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和对专家访谈,笔者认为学校武术课程模式应由三个技术应用层次所构成。它们分别是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层面;攻防搏击层面;套路演练层面。
图1 学校武术课程结构模块
3.2.1 武术基本功、基本技术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武术课程结构由三个技术应用层次组成。第一个技术应用层面或者说是学武过程,是先由武术基本功开始,通过基本站桩练习,如步型桩、太极桩、升降桩、行桩等体会静力、灵敏、柔韧等练习,练习时间以学生能力和兴趣为导向,教师积极引导修行,达到内修外壮的目的。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等基本动作元素所组成的基本功练习,力求在基本功的教学内容选编上体现武术运动的本质特征且符合学生兴趣需要,使基本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易记。在教学中讲授健身、防身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学生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3.2.2 攻防搏击
在基本功熟练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应上升到更高的练习层次,也就是目前我们学校武术教学体系中缺少的技击性层次,即是笔者在第二个技术应用层面上所谈到的攻防搏击。如果没有攻防技击性的核心技术内涵,就无法去谈武术的上位层次。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提炼典型动作,突出武术攻防的方法。在武术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武术动作进行拆招分解教学,讲解组合动作的攻防含义,加强学生攻防自卫意识。二是要突出两两相搏的对练练习形式,从实战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动作的技击含义,发展学生体用兼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武术攻防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研究合作式的学习精神。这种练习方式,能使学生拉近想象中的武术和真实武术的距离,如果武术的攻防技击功能淡化,必会降低武术的魅力,而武术的许多特性和价值便会无从展现。
3.2.3 套路演练
套路练习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和表现形式。通过武术基本功练习、两两相搏的技击练习,已经使学生了解掌握武术基本内涵和技术价值。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技术动作进行提炼,创编成手、眼、手法、步(械)和谐配合的套路演练形式,使攻防技击性上升到较高的艺术层次,犹如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民族文化精神的视觉盛宴,创造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套路内容。通过深刻的感悟,形成心法,从而达到“养性”的作用,这是武术的最高阶段。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所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说明武术练习、武术教学的三个阶段应分别是“着熟”、“懂劲”、“神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武术动作,才可以在攻防搏击中领悟劲力的变化,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所有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套路形式,以套路演练达到“神明”阶段。
4 结语
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技击性作为中国武术的技术核心和文化基因,在其发展和嬗变过程中,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校武术的教学中更不能淡化甚至抹灭它。学校是一个巨大的传播阵地,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决不能轻视学校武术的战略作用。通过武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播武术文化,同时要发挥武术独有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本研究仅从学校武术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来进行分析,还没有更深入分析深层次原因,以后的研究重点应从实证角度和课程结构模式的技术细节层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1]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2]赵敬华.武术课中增加技击内容的实验[J].滨州师专学报,2001(12):73-75.
[3]姚可军.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的技击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5(7):48-50.
[4]刘劲松.高校武术课的教学训练现状及改革设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99-104.
[5]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4-686.
[6]卢 玉,等. 我国基础教育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经验[J].中国西部科技,2008(8):85-96.
[7]王 岗,邱丕相,朱佳斌.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J].体育学刊,2009(1):1-9.
On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School Wushu Course
Lv Mozhu
(Wushu Department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02)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s interview,logical analysis etc,this study starts from Wushu's essence to re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school Wushu course.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Wushu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ndividual subject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Wushu's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necessity;Structural model's reconstruction of Wushu course is composed of 3 technical levels:Wushu basic exercises,basic techniques;the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s;Wushu fitness training.
school Wushu course structural r_ebo k=21,pagenumbe
G85
A
1004—5643(2010)02—0058—02
吕墨竹(197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