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10-11-22郑佳

行政与法 2010年4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区域体系

□郑佳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郑佳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正成为一个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就争相把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国家战略。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技资源配置、政府管理模式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全面总结其经验和模式,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区域创新体系;资源配置;管理模式;体系建设;国际比较

区域创新体系(RIS)理论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渐进经济学理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及新产业区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学者Cooke(1992)提出的。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1]我国学者从1996年开始探讨区域创新体系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统一。按照时任科技部政体司司长张景安在2003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研讨会上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某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等所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机制、创新的环境等多个方面。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它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多样性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就争相把建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由于各国在科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教育培训以及参与创新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地在推进创新的方式和发展的重点上形成不同的特色和趋势,进而形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模式。从管理学和系统论出发,对不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可以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资源配置的比较分析

区域创新体系的科技资源配置,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水平及其使用结构等。下面根据2008年公布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2]对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科技投入水平的国际比较

国际上通行使用R&D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投入水平,并且一国R&D投入水平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发达国家R&D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以上, 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6%。[3]从1997—2006年各国R&D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 (见表1),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日本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科技投入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R&D占GDP的比重在较高的基础上出现了进一步快速攀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R&D占GDP的比重正处于由1%上升到2%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数据表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R&D投入的快速增长期,对科技的需求相对较大,R&D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投入水平虽然高于印度,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1:各国R&D投资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的国际比较

日本从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其企业都已成为R&D经费投入的主体。其后,政府投入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企业投入所占比例却不断提高。从2006年发达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入情况来看(见表2),发达国家在R&D人员与经费配置上,企业在两方面均占60-80%,这是比较合理的比例。韩国的企业投入所占比重也由1980年的48.4%上升到1990年的84.1%,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2006年,韩国企业创新资源所占比重为75%,虽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处于领先水平。2006年,中国的企业投入所占比例为69.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R&D人员方面,政府在R&D人员的占有比例很高,今后应将R&D人员比重进一步向企业和教育机构倾斜。

表2:2006年各国R&D资源配置结构的国际比较(%)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创新资源投入总量较少,占GDP比重较低。世界各国R&D投入结构中存在不同的比例关系,其资源配置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其技术创新系统一般是以企业为主体,科技资源配置主要分布在企业;第二类是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直接管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第三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创新资源来源中企业主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总之,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认识到:创新资源投入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任何科研成果都必须在企业最终实现其经济价值,企业技术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实现,因此企业应该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力量。

二、区域创新体系中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日益显示出的巨大作用,使得政府对于社会生活干预的范围越来越广,各国均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但是,各国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⑴美国的“硅谷地区”。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由于市场的主导,各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创新主体角色明确,依据市场导向进行明确分工,在创新链的不同环节进行自主创新;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只是发挥辅助、协调和监管的间接作用。⑵日本的“筑波科学城”。[4]日本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但政府介入的程度比美国大,因此人们把它划为政府直接干预的发展模式。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政策指导和法律、经济的干预,对科技活动主体、民间科研活动以及区域创新活动等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了独特的重视科技政策导向的创新管理模式。[5]⑶韩国的“大德科学城”。韩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国家导向型”的管理模式,政府积极干预科技发展。为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韩国政府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通过政策、法令、经济等手段,把全国科技工作纳入到国家总的战略发展轨道。[6]⑷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印度同样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下的管理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软件业一直保持着惊人的高速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创新体系。2003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公布了新《科学技术政策》,体现了印度政府在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相关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和魄力。[7]

上述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起的示范作用和经济辐射作用,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综合不同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根据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和手段,可以将区域创新体系的管理运行方式归纳为:多元分散型、集中协调型、集权管理型三种模式(见表3)。但是,各国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大都以强化政府对科技的干预为基础,只是不同国家与政府的作用略有不同而已,发达国家政府的间接干预多一些,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直接干预多一些。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管理具有趋同化发展的趋势:⑴不断完善国家决策机制,调整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实行国家宏观控制与微观自主经营相结合。集权管理型国家正下放权力,引进竞争机制,促使科研机构与企业同步转入经济核算和自筹资金的轨道;多元分散型国家则在试图提高政府集中管理的程度,扩大政府干预的范围。⑵硬结构相对稳定,软结构不断调整。经过多次调整,各国区域创新管理的组织结构系统(硬结构)基本稳定。政府一般都把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放在职能结构与政策结构等软件结构的调整上。软结构调整的结果使硬结构趋于柔性化。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和各类实施机构,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的交流合作,从而使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表3:区域创新体系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有赖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各国(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共同环境是市场经济制度都比较完善,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相辅相成。这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

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转取决于相互协调的系统配置。区域创新体系能否成功,不仅需要各创新主体明确定位和高效运转,同时需要各主体间在互动与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协同网络。为此,各国均致力于官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形成灵活有效的创新网络。

第三,合理的自主创新战略是区域创新体系成功的关键所在。美国的创新体系主要是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日本和韩国实施的是“科技追赶”政策,从“引进消化再创新”入手,再进入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可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自主创新战略。

第四,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软环境。各地区在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科技成果流通、专利、版权、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标准化、涉外科技等方面的法律都比较健全,特别是日本筑波,除了制定第一层次的法律外,还特别注重制定园区本身设置和建设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

第五,完备的中介服务系统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硅谷地区、筑波科技园区等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表明,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对政府、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是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第六,培养与引进科技人才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美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培育与管理政策,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应该充分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

第七,培育创新意识和营造创新氛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既要倡导形成一种全民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区域文化;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1]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65-382.

[2]以下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1).

[4]胡德巧.硅谷与筑波之比较[J].经济世界,2000,(10).

[5]Charles Flarson.R&D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 [EB/OL].http://www.aaas.org/spp/rd/xxvi/chap4htm,2002-06-10/2003-04-22.

[6]刘助仁.韩国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举措[J].科学与管理,2002,(06).

[7]姜桂兴.对印度新科技政策的解析[J].中外科技信息,2003,(11).

(责任编辑:徐 虹)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s on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Zheng Ji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decisive factor that obtains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Early in the 1980s,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ok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reign typical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whi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administration styles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lessons of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government management models;construction practic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D630.1

A

1007-8207(2010)04-0019-03

2010-02-10

郑佳 (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区域体系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分割区域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