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经济形势、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3
2010-11-17马恒运郭学先唐华仓LesOxley
马恒运 郭学先 唐华仓 刘 旗 LesOxley
(1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3.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基督城 8140)
中国的能源经济形势、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3
马恒运1郭学先2唐华仓1刘 旗1LesOxley3
(1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3.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基督城 8140)
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快且增加基数大,以煤炭为主导致运输环境压力较大,石油资源匮乏、需求缺口大和进口依赖度高,使用效率低、消耗强度高、节能潜力大,出口增长拉动国内能源消耗增加。中国能源消费面临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能源体制改革的滞后、高能耗产品出口、能源使用效率低等的主要挑战。同时,中国能源供给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发新能源、改进能源勘探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改革能源管理体制等机遇。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能源消费时间序列预测,能源消费强度指数分析等上。未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要以能源经济的制度创新、能源经济的技术创新、能源经济市场化发展、能源消费行为、能源和非能源要素替代等为重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为主,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能源消费行为。
中国;能源经济;机遇挑战;能源改革
1.5 出口增长加剧国内能源消耗
尽管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但以大量消耗国内能源资源和严重环境污染为代价。L iand Hew itt发现,通过和中国贸易,2004年英国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 11%[1];Shui和 Harriss也发现,1997-2003年通过进口中国能源消耗型产品,美国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 3%-6%,而同期中国由于生产出口美国能源消耗型产品,国内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增加了 7%-14%[2]。
1 中国的能源经济形势
1.1 消费增长快、增加基数大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200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9.7亿 t油当量,占世界总量 10.4%,2008年一次能源消费量 20.0亿 t油当量,占世界总量 17.7%,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份额 8年增加 70%多,年均一次能源消费增加量相当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消费总量还多。
1.2 煤炭为主导、运输环境压力大
中国已探明煤炭储藏量 1145亿 t,占世界总量的13.5%,大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 70%左右;同时,煤炭资源储藏分布不均,造成沉重的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压力。
1.3 石油资源匮乏、需求缺口大、贸易依赖度高
1997年石油储藏量为 23亿 t,2007年下降到 21亿 t,仅占世界储藏量的 1.3%,只有 11年开采量;1997年石油产品贸易依赖度仅为 20.2%,2008年石油产品贸易依赖度上升到 53.0%,10年间贸易依赖度增加 1.5倍多。
1.4 使用效率低、消耗强度高、节能潜力大
面对稀缺的能源资源、增加贸易的依赖度,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迅速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能源强度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倍。2006年中国能源强度 0.91 t标准油,世界平均只有 0.31 t标准油 (图 1)。
2 中国能源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2.1 影响能源消费的基本因素
影响能源消费的基本因素:第一类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变化;第二类是能源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类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实际表现是能源利用效率。第一类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三类因素是可以改进的,是如何降低能源消费的重点研究对象。
图 1 2006年主要国家能源强度比较
2.1.1 持续经济增长
人均收入高,能源需要多,而且能源质量要求高。中国大陆收入较低,2005年人均电力消费只有 1 782kW h,而OECD国家人均电力消费量为 8 365kW h,北美高达11 056 kW h,即使世界平均电力消费量也有 2 587kW h。中国大陆人均电力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2/3。如果电力消费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大陆将有 30%的电力缺口。
2.1.2 城市化水平提高
中国大陆城乡能源消费水平差别很大,2006年城市人均电力消费 370kW h,而同期农村人居电力消费量是有190kW h,农村人均电力需求量只有城市的 50%。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均能源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2.1.3 交通运输业发展
包括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1995-2006年间,中国大陆民用交通动力车辆年均增长率为 12.2%,同期私人交通动力车辆年均增长率高达 18.2%,私人车辆从 1995年的 4.2百万辆,增加到 2006年的 26.2百万辆,短短十年间就增加了 5倍多。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能源需求增加,对石油能源需求更加突出。
2.1.4 能源改革滞后
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有显著影响。Fan等估计结果显示,1993-2005年中国大陆能源需求弹性高达 1.236,即能源价格提高将显著地降低能源需求和消费[3]。
2.1.5 高能耗产品出口
高能源消耗产品出口明显增加国内能源消费需求。2004年以前,中国大陆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 2%以下,2005-2006年上升到 5%-7%。但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能源消耗解释了国内能源消耗总量 15%-22%,2002年以后出口产品的能源强度年均增长 8%[4]。
2.1.6 能源使用效率低
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能源使用效率高,能源需求相对少;反之亦然。目前,中国大陆的能源强度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倍,如果能源强度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2倍,将节省 30%的能源消耗,能源进口和环境问题将容易解决。能源消耗强度体现在实际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如交通堵塞、交通规则、公民节能意识等。
2.2 影响能源供给基本因素
2.2.1 开发新能源
这里的新能源包括化石能源以外的所有能源,主要是再生能源,如水电、核能、生物质能源等。中国大陆再生能源发展比较缓慢的,如 2005年核电只占总发电量 2.1%,同年世界平均为 15.2%,最低也在 40%以上 (如瑞士和保加利亚),有些国家高达 80%(如法国)。生物质能源,特别是农作物秸秆,在农村能源需求占很大比重,2006年全国平均水平为 74.2%,但大部分以直接燃烧形式满足农村生活能源需求。中国大陆作物秸秆的利用结构是:直接燃烧 37%、作饲料 23%、遗弃 20.5%、丢失 15%、工业原料4%和用作沼气 0.5%。作物秸秆利用效果和方式较差,再生能源潜力较大。
2.2.2 能源勘探技术改进
随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石油勘探技术得到很大改进,相继几个大油田发现,但可能还有更多的石油储藏。Dorian and Clark根据中国大陆和美国地质结构相似性,估价中国大陆初级能源价值分布潜力,他们的研究结果和目前中国大陆各省市石油开发生产的分布状况有较大差异,如青海、安徽、四川和重庆可能富有较大石油储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河北、江西和广东等可能有较大天然气储藏,新疆、内蒙和陕西有较大煤炭储藏[5]。
2.2.3 增加能源行业投资
增加投资是加大能源开发的物质基础,包括国内投资和吸引外资。1995年中国大陆能源产业投资约为 5 210亿元 (2006年价),2006年为 17 513亿元,年均增长11.6%,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当。然而,能源行业投资份额迅速下降,从 1995年的 21.4%下降到 2006年的14.7%,年均降低一个百分点。从能源行业率先发展角度看,中国大陆不论在投资总额和比例上,都应当加强能源行业的投资力度。
2.2.4 改革能源价格体制
能源价格改革有双重作用。既可以刺激能源消费行为,又可以抑制能源需求,可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增加能源经济的市场调节力度,是未来能源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大陆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
3 中国的能源经济研究现状
中国的能源经济研究集中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预测、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改革和市场化、能源消费行为和要素替代。前三个问题研究较多,后两个问题研究较少。
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王海鹏等用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双向因果关系[6]。Yuan等发现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不具长期协整性[7]。王少平和杨继生考察主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与增长间长期均衡及其短期动态调整,发现存在长期均衡,且有显著短期调整效应 。
3.2 能源消费预测
有学者用向量误差校正模型预测 1994-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9]。Sinton怀疑中国官方能源消费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0],因此,Cromp tion和 W u也认为中国能源消费预测差异较大,于是用 BVAR模型预测 2004-2010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消费量[11]。比较这些预测结果发现它们差异仍然很大。
3.3 能源消费强度
为什么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下降?普遍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主要因素、技术进步是第二个因素、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统计准确性是第三个因素。Fisher-Vanden等认为能源价格提高、研究发展经费支出、所有制改革、结构变化是一系列下降因素[12],然而,Zha等发现部门内部技术进步是下降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提高能源消耗强度[13]。
3.4 能源改革和市场化
中国能源管理体制是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直接原因,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回顾和定性评价中国能源体制改革[14-15],没有定量研究管理体制对能源消费行为和能源强度影响。Young认为中国渐进性经济体制改革策略导致国内市场碎化[16],然而 Fan和W ei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否定了这一结论[17]。只有Ma等考察中国逐步能源体制改革特点,实际检验中国能源经济市场一体化进程[18],但目前尚无中国能源管理体制对能源消费行为和能源使用效率影响的研究文献。
3.5 消费行为和要素替代
中国能源消费行为和能源替代研究文献很少,且有些模型定义和估计结果存在很大问题。钱永坤和王艳丽估计能源和劳动力替代弹性在 0.1以下[19],郑照宁和刘德顺估计能源和劳动力替代弹性为 0.5、能源和资本替代弹性高达 2.5[20]。Fan等估计能源和劳动力替代弹性高达1.13。这些弹性估计结果极为罕见[21]。Ma等建立了中国能源需求成本函数,估计了能源消费和替代弹性,估计结果比较理性,而且发现劳动力和能源呈显著替代关系[22],这一新的发现对劳动力极其丰富的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义。
为了更清楚地反应中国能源经济研究现状,我们把综述的 175篇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文献分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需求预测、能源市场一体化、能源消费行为和能源替代以及其它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文献集中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39%)、能源强度统计指数分解 (30%)和其它能源经济问题(20%)上,能源经济市场化和消费行为研究非常薄弱,两个内容研究文献只占 5%(见图 2)。
图 2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文献分布 (%)
4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目前中国能源经济现状,中国大陆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应当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加强国民经济各行业技术改造,压缩高能耗产业发展;以开发新能源为辅,加大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努力解决制约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因素,注重新能源投资技术经济效果;强化法制、转变观念、确保能源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推进能源经济体制改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能源消费行为;充分利用能源和劳动力替代关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用劳动力替代能源资源投入。
针对以上发展战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保持和增加能源行业投资;加强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革新;协调能源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加快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利用京都协议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改进、加强交通管制,减少交通堵塞;调整能耗型产品生产和出口结构;用人力资本代替能源资源投入。
[1]L i Y,CN Hew itt.The effect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UK on NationalAnd GlobalCarbon D ioxide Em issions[J].Energy Policy,2008,(36):1907-1914.
[2]Shui B,R C Harriss.The Role of CO2Embodiment in US2China Trade[J].Energy Po licy,2006,(34):4063-4068.
[3]Fan Y,H L iao,YW ei.Can MarketO riented Econom ic Reform s Contribute to Energy Efficiency Imp rovement?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2007,(35):2287-2295.
[4]Kahrl F,D Roland2Holst.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J].China Econom ic Review,2008,(19):649-658
[5]Dorian J P,A L C lark.China’s Energy Resources2Potential Supp ly,Problem s,and Imp lications[J].Energy Po licy,1987,(15):73-90.
[6]王海鹏,田澎,靳萍.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间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 [J].生产力研究,2005,(3):159-177.
[7]Yuan J,JKang,C Zhao,ZHu.Energy Consump tion and Econom ic Grow th:Evidence From China atBoth Aggregated and D isaggregated Levels[J].Energy Econom ics,2008,(30):3077–30941
[8]王少平,杨继生.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 -基于 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4):88-96.
[9]W eber C L,G P Peters,D Guan,K Hubacek.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Exports to C limate Change[J]. Energy Policy,2008,(36):3 572-3 577.
[10]Sinton Jonathan E.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China’s Energy Sta2 tistics[J].China Econom ic Review,2001(12):373-383.
[11]Cromp ton P,YW u.Energy Consump tion in China:Past TrendsAnd Future D irections[J].Energy Econom ics,2005,(27):195–208.
[12]Fisher2Vanden K,G H Jefferson,H L iu,Q Tao.W hat isD riving China’s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2 conom ics,2004,(26):77-97.
[13]Zha D,D Zhou,N D ing.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Sub-Sectors to Structure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son Industry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03[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s,2009,(13):895–902.
[14]W angB.An Im balanced Developm entofCoaland Electricity Indus2 trie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7,(35):4959-4968.
[15]Ma C,L He.From StateMonopoly to Renewab le Portfolio:Restruc2 turing China’s Electric U tility[J].Energy Po licy,2008,(36):1697-1711.
[16]YoungA.The Razor’s Edge:D istortionsand IncrementalReform in the Peop le’s Repub 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2 ics,2000,(115):1091-1135.
[17]Fan,C.S,X.W ei.The Law of One Price:Evi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al Econom y of China[J].The Review of Econom ics and Statistics,2006,(88):682-697.
[18]Ma H,L Oxley,JGibson.GradualReform s and the Emergence of Energy Market in China:Evidence From Tests For Convergence O f Energy Prices[J].Energy Policy,2009,(37):4834-4850.
[19]钱永坤,王艳丽.20世纪 90年代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5):553-557.
[20]郑照宁,刘德顺.考虑资本 -能源 -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51-54.
[21]Fan Ying,Hua L iao,Yim ingW ei.CanmarketO riented Econom ic Reform sContribute To Energy Efficiency Imp rove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2007,(35):2287-22951
[22]Ma H,L Oxley,J Gibson,B Kim.China’s Energy Econom y:TechnicalChange,FactorDemand and Interfactor/Interfuel Substitu2 tion[J].Energy Econom ics,2008,(30):2167-2183.
Presen t Situa tion,O ppor tun itiesand Cha llenges,and Po licy Im p lica tion s for Ch ina’s Energy Econom y
MA Heng2yun1GUO Xue2xian2TANG Hua2cang1L IU Q i1LesOxley3
(11Henan Agricu 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2,China;21Jinan Voc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icalCo llege,Jinan Shandong 250200,China;31University of Canterbury,Christchurch 8140,New Zealand)
The featuresof China’s energy econom y are:rising energy consump tion ata large base;coal used as stap le p rim ary ener2 gy;im balanced coal distribution p roducing p ressure on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 ent;scarcity of petroleum reservesw ith large short2 age of dem and and high trade dependence;low energy efficiency,high energy intensity and potentialenergy saving;rising exports in2 creasing dom estic energy consump tion.The factors affecting energy dem andm ainly include stable econom ic grow th,expanding urbani2 zation,transportation developm ent,stagnantenergy reform s;energy2using p roductexportsand low energy efficiency.The factorsaffect2 ing energy supp lymain ly inc lude exp loring new energies,energy technique innovation,increasing energy sector investment,and refor2 m ing energy p ricing and regulation system s.A review show s that the studiesof China’senergy econom y arem ain ly focused on the co2 integration between energy consump tion and econom ic grow th,energy consump tion p red ictions,and statistical index analysisof energy intensity.Future studiesof China’senergy econom y shou 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form sand innovationsof energym anagem entand techno logy,energym arket developm en t,energy consump tion behavio rs,and energy facto r substitu tion.Energy po licy should be cen2 tered on increasing energy efficiency,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s,and ad justing energy consump tion be2 havio rs usingm arket signals.
China;energy econom 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energy refo rm s
F206
A
1002-2104(2010)03专 -0257-04
2010201213
马恒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农业经济。
3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No.2009-GH-045)。
(编辑:温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