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稀缺之园?
2010-11-17李月红
■李月红
幼儿园,稀缺之园?
■李月红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上幼儿园难,成了这个夏天的热门话题,不仅家长备感焦虑和苦恼,也引起了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幼儿园成了稀缺资源?
家住杭州市拱墅区的肖女士,有两套住房,为了给女儿入托,同时在两套房周边的5家幼儿园报名,经过6个月的全家总动员,才拿到一家乙级幼儿园的入园通知书。
肖女士的困境有调查数据可以印证。截至2010年7月初,杭州市拱墅区需要就读幼儿园小班的孩子有4281人,计划招生数3576人,缺口705人;有读托班需求的是3592人,计划招生数1844人,缺口1748人。
同样的,杭城其他城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入园“拥堵”状况。2010年以来,入园难已经成为家长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现象。
“今年,杭州‘入园难’压力的确空前。”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蒋锋坦承。
入园难,究竟难在哪?
“在9月份开学前,所有读小班的学生入园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蒋锋一见到记者,首先希望能够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家长。
“今年入园的难度大于往年,金猪宝宝入园高峰使得学前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凸显出来了。”蒋锋直言不讳。
据了解,因为学前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一直以来,杭城学前教育的发展格局都是以“公办为示范,民办为主体”,而公办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为电力、交通等行业、部门自办,优先保证本系统、本部门职工的孩子入学。因此,想入杭城的公办幼儿园,尤其是优质的公办幼儿园,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而2010年,问题加剧了。据统计,杭州市2007—2008年间诞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多达10万人。今年仅城区户籍入园人数,就比往年多出2000多人。此外,随着来杭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其子女的入园需求也在增加,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比例已接近40%。
目前,杭州市共有972所幼儿园,在园人数为24.8万人。但从幼儿园分布来看,老城区的幼教资源不如新城区充沛。加之老城区土地稀缺,民办幼儿园数量也较少。也就说,尽管老城区优质幼教资源相对丰富,但老城区的孩子入园难度更大。
7月26日,记者走访松木场一带发现,周边的幼儿园有六七家,多为甲级幼儿园,但是,这些甲级幼儿园多为行业、部门开办,并不是完全就近入学。按照杭州现行的小区配套幼儿园按每百户9.3名幼儿的建设标准,缺口仍较为突出。
相比之下,新城滨江区的幼教资源则相对充足。根据滨江区教育局提供给记者的数据,2010年该区入小班人数为2500人左右,目前有35所幼儿园,其中3所幼儿园正加紧建设中,9月前可投入使用,能保证所有儿童的学前3年教育。
据介绍,新城区资源相对充足得益于2005年杭州居住小区需配套幼托的规定。相比较而言,城区的老小区建幼儿园难度更大,“像松木场一带,我们也多次请区教育局划出一块学前教育用地,但确实比较难找。”蒋锋表示。
入园难何时可缓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解决今年“入园难”,最及时有效的一个办法是压缩托班,扩容小班。
从杭州市教育局的数据来看,今年主城区58个小班扩班,人数从每班25人增加至30人左右。扩容潜力更大的一块在托班,6个区共压缩了97个托班。比如东新实验幼托园,已经连续2年停招托班。“如有宝宝到目前为止仍未报上名,将由各区教育局进行统筹安排,确保9月份开学前都能进幼儿园。”蒋锋说。
小班多了,托班少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托班招生门槛越抬越高。据了解,有的幼儿园托班招生年龄已从原来的满30个月提高到满33个月。记者从城东一家幼儿园了解到,对今年入托的孩子有能力要求,比如能从1数到20,会自己动手吃饭,会自己上厕所……换句话说,“入园难”更难在上托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以及杭州市的情况,目前我们着重做好学前3年教育,也就是从小班开始的教育。”蒋锋表示,未来杭州市学前3年教育发展格局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但“先满足小班入学”。
针对“入托难”,不少幼儿园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难有改观。城北一家幼儿园负责人明确表示,上小班的孩子太多,目前暂无重开托班的计划,“至少等到全区上小班的需求得到彻底满足,并在幼儿园有富余场地的情况下,才会重开托班”。
据杭州市教育局有关人士透露,城区幼儿园的布局问题,将在今年年底前由各区教育局拿出具体的布点规划,置换腾空的中小学校舍将优先用于开办幼儿园,且鼓励空置厂房楼宇改造成幼儿园用地。同时,2011年底前,杭州市每个乡镇也将陆续开出一所中心幼儿园。
新建幼儿园增多了,“入园难”还会存在吗?
这样的疑问,并不一定就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基础设施上去了,教师却留不住,这是目前杭城幼儿园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杭城公办幼儿园教师身份多重。据了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城幼儿园新进教师中就少有事业编制。滨江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幼教人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办幼儿园有教师40多人,仅五六人属事业编制,有无编制的年收入差距将近一半,“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好几个老师走掉”。
“一边是幼儿园的班级容量不断超员,但另一边却很难招到好老师。”一位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这种现状不但使在编老师的工作量不断加大,也导致原有的非在编老师流动性大增,“有编制和没有编制的老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别比较大,这也造成了部分老师责任感的缺失”。
而在民办幼儿园,这一境况更为窘困。据了解,杭城多数民办幼儿园实行低收费运作,这带来的后续问题十分突出。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孩子每月收取100至200元不等的保育费,全班30名学生,配有“一教一保”,每月总进账6000元,刨去日常开支,这样的待遇想要留住好教师几无可能。
在2010年3月5日召开的杭州市学前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杭州师范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该校幼教专业从2002年至今毕业了200多名学生,已经有17.2%的换了岗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福利待遇偏低。
调查显示,在这些毕业生中,拥有事业编制的教师比例仅占15.2%,其他均为非在编教师,20%以上的教师月收入仅在 1000-1500元,40%的教师月收入为1500-2000元。
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将是下一步杭州发展学前教育的重点之一。根据规划,杭州将用5年时间,确保公办幼儿园核编配置到位。这5年里,还将加大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扶持力度,争取2011年底前,民办幼师的收入达到公办教师的60%,并逐步提高。
需反思的学前教育
孩子入园难、入好园更难,此类问题不仅成为年轻父母们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政府层面的高度关注。据了解,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3月、5月先后两次就有关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专家指出,“入园难、入园贵”是诸多矛盾长时间累积后的集中总爆发。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刘焱认为,探究幼儿园“怪相”,除了生育高峰、城市化带来的非户籍人口递增等客观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政府职能缺位,造成当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极度缺乏。
刘焱提出,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准公共产品,能够享受、接受学前教育,是现代社会学前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由于对学前教育定性不明确,造成政府职能弱化,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过于强调它的非义务性质。”
刘焱认为,国家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就应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前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不能将学前教育完全推向市场,应将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在2010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会上,他还向大会提交了将学前1年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为什么提1年而不是3年?考虑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学前1年纳入义务教育已不是问题。从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各国首先也是解决学前1年的义务教育”。
从更为现实的层面来看,解决孩子无园可上现状,应该加大幼教经费投入。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3%以上,法国和丹麦则分别达到11.1%和10.6%。专家认为,治理“入园难”,关键要从教育投入着手,可以采取国家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充分予以补充的方式,大力建设公立幼儿园,充分保证教育公平。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学前教育专题调研后提出,杭州要率先打造15年一贯制一条龙优质教育体系,并建议:每年提取土地出让金的0.5%,用于学前教育;再加上其他渠道筹集到的资金,争取每年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达到10亿元。
或许,杭城下一轮的金猪宝宝将不会遭遇入园难、入托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