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歌》在太极拳锻炼中的运用
2010-11-17魏坤梁
文/魏坤梁
《打手歌》在太极拳锻炼中的运用
文/魏坤梁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黏随不丢顶。
《打手歌》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之一,流传至清末民初时这首歌中的个别字词可能已经被后人作了推敲修改。着眼于这首歌所要阐明的内容而言,民初时《打手歌》的遣字用词、整体结构应该是比原始的更加严谨、周密、精练和完整了。从近代至今,各种太极拳专著和武术杂志里解释《打手歌》的文章很多,笔者认为《打手歌》所陈述的整个过程虽然在应用时从开始到结束只是一眨眼的时间,但它却是太极拳所有拳式动作从化解敌人之攻击到转而反攻敌人这样一个回合的总的缩影概括,充分反映了太极拳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的特点。有的人认为《打手歌》是专门对推手的描述,其实太极拳几乎每一个拳式都包含着《打手歌》这样一个过程,而拳式中的这一过程也都可以分解为传统四正推手中的某个动作,进而分解为最简单的传统单推手动作。传统平圆单推手是太极拳最简单的推手之一,本文试图以简单的几何图形结合力学,逐个对照传统平圆单推手一个来回中的前段过程加以分析,来作为《打手歌》具体形象化的一个典型例证。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太极拳界很多所谓的传统平圆单推手已经丧失了《打手歌》所陈述的效果,这样的推手与本文所述是不同的。现对照平圆单推手一个来回的化解过程,对《打手歌》分析如下。(以俯视角度观看,图形中的虚线为用作对照参考的不存在部分。)
1.假设甲、乙两人都以右脚在前的前后步形站立,两膝弯曲,身躯中心垂线约在两脚连线的中点。两人均以右手的腕背部与对方的右手腕部相接触,肘部微沉的整条右臂呈现为向右外张开的似半圆的弧形,以相互正向面对。双方这一态势的简化图形如图1,弧线及大圆表示两人右手臂与整个肩背的形态,大圆两侧后方的两个小圆表示两胯。
2.乙开始进攻,用右手掌将甲右手腕部向甲胸腹正中线推按;甲右手小臂被推动,引起右肘部弯屈,但右大臂原来的弧度不变。在乙推按的作用下,甲劲由右脚而起微微含胸收腹。这个过程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这所谓的“巨力”是夸大的修辞,是指用足了全身之力。这一步的简化图形如图2,反映为甲原来大圆的弧线被破坏而出现了折角。
3.乙继续推按进攻,甲右肘部更加弯曲,同时在腰脊作用下继续劲由右前脚而起含胸收腹,以左胯为轴左腿更屈,右腿略伸,务必使乙的推按方向对准自己的胸腹正中线部位。外家拳观点认为让对方的攻击方向正对自己的胸腹犯了搏斗之大忌,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这样的情况却是最容易化险为夷、转守为攻的,因而是最安全的。这个过程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所谓“牵动四两”就是“牵动身躯以四两”,或者说“以四两牵动身躯”,这“四两”就是甲由脚而起由腰脊作用于自己胸腹与左胯的劲力。“四两”与“千斤”是表示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一方很小,另一方很大。这一步的简化图形如图3,反映为甲原来的大圆变成了半月,乙推按的方向对准了半月形的前方中心,甲左胯小圈黑色为身躯的支点轴。
4.乙继续推按进攻,甲右肘更屈,右手似乎已经快接近自己的胸部了。但是只要甲的右肘位于身躯右前侧外方,其右手是不可能贴到胸部的;而乙右手用力,与甲之右手腕部的接触极难改变,如果甲右腕部被推必然以肘为轴向后、右后外方向逆时针转动,因此乙只能将甲的腕部推按至其小臂与大臂贴住而已。然只要甲是放松的,这样的情况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此时甲的身躯是以左胯为支点的,乙的继续推按必然造成甲的身躯以左胯为轴向后、左后方向顺时针偏转,甲的身躯也会同时发生以左胯领先的向左外、左前方向顺时针方向弧线移动;而乙着力在甲右手腕部的推按方向由于甲右手腕的逆时针偏转,也必然会发生逆时针的偏转而朝向甲的右后外侧方。这样,乙右手用力方向之逆时针偏转与甲身躯之顺时针偏转正好成为一个同心圆的内圆周与外圆周并且方向恰好相反,从而造成乙的攻击落了空。这个过程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
这所谓“拨千斤”的“拨”,类似于人猛推虚掩之门板的活动一边,此时门轴发生了转动,使推门者站立失控向前扑倒。其实门的转动和推门者的前冲扑地全是推门者自己用力造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门板并没有对推门者加力。“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过程就类似于这样的情况,乙在被“拨”、被“引进落空”的过程中也是不存在甲对乙的加力,如果甲在这个过程中对乙加了一点力量,乙必然会事先觉察。这就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所说的,如果对方觉察到了,那就是力量大于“四两”,“牵动四两拨千斤”反而难以成功了。由于乙“被拨”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乙“被拨”的方向也决定于乙。乙如果是水平方向推的,“被拨”也必然是水平方向的;乙如果是斜向上推的,“被拨”也必然是斜向上的;乙如果是斜向下推的,“被拨”也必然是斜向下的。这步情况的简化图形如图4、图5和图6,反映为甲大圆先变成略向内凹的半月形,甚至变成向内深凹的弦月形,乙将力量作用于甲内凹的折线上,由于半月形的支点是左后侧小圆,半月形的右侧必定要发生以其左后侧小圆为支点轴向本身的后、左顺时针偏转,半月形的圆周也同时发生向本身的左外、左前方向移动,乙的用力方向就必然向半月形的右侧后外方偏转,结果造成了乙的攻击落空。
5.乙攻击落空的瞬间,胸腹正中线朝向甲身躯的右侧后外方,其右肩部正对甲左肩部的内侧,或者乙近肘的大臂外侧部正对甲近肘的大臂内侧部,而甲的胸腹正中线则正朝向乙的身躯中轴。这种态势下,乙完全处于背势,而甲则完全处于顺势。此瞬间的甲(由于是单手,除不能使用挤外)可以猛然沉坐以、捋、按、采、、肘、靠中的任何一种发劲反击乙,不动步时尤其方便使用捋、采、靠与按。因为乙的用力方向发生偏转与落空,如果改用“靠”横向攻击甲则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即使不需要调整时间乙的站立沉稳也已经被破坏,甲可以借被乙推动的惯性所发生的以左胯为轴的右转身,使乙之靠很容易滑脱而难以成功,且使乙很难顺遂使用力量。而甲右转身时右肩正好靠在乙的右肩外方,或者甲的近肘大臂内侧部正好靠在乙的近肘大臂外侧部,甲处于顺势且劲力沉稳顺遂,从而能够稳坐钓鱼台、守株待兔地使用靠攻击乙获得成功。如果甲使用捋采或按,则更是顺风顺水。当然,甲的反击是根据此瞬间乙的右臂提供的信息作出的反应,或者说是凭借“听劲”不假思索作出的反应。如果乙仍然一味向前冲,其右臂仍向前运动,甲最适宜的反应是捋、采与靠,顺着乙惯性力量的方向再添加上自己的发劲力量;如果乙骤然停止向前冲、匆忙调整运动方向而向后撤退,甲最适宜的反应则是按、,甲劲力的方向与乙移动的方向一致,即使此瞬间乙停止用力也会由于其站立沉稳已经被破坏,使甲攻击时的反作用往往也很小甚至没有。甲的由化转攻必须在乙攻击发生落空这一转瞬即逝的时机进行,这就是“合即出”。
“合即出”中的所谓“即”就是“一瞬间”,所谓“出”就是发劲攻击。而“合即出”中的“合”,其意是指“与出击条件相合”,也就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这些条件全都符合。如果没有“任他巨力来打我”,而乙的攻击呈现为体会不到力量之“虚”的太极拳高手的攻击方式,那么“牵动四两拨千斤”就不可能出现;如果乙骤然改变运动方向也不会出现重心不稳,“引进落空”也就很难发生,甲的“即出”就是自己找挨打。如果“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具备,但还没有出现“引进落空”,那么甲的“即出”就是为时过早,不仅难以成功而且很可能被乙反攻成功;而如果乙仅仅是“落空”却没有被“引进”,乙的背势就不一定形成,甲的反攻也既不便利又难以成功。
《打手歌》之第二句到第五句叙述的是太极拳由化到攻的全过程,直接的条件就是要掌握捋挤按采肘靠的功夫,也就是《打手歌》第一句所说的“捋挤按须认真”。这“捋挤按”就是“捋挤按采肘靠”,是省略的修辞表示法。《打手歌》的第二句到第五句的“引进落空”为止,叙述的是太极拳如何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地化解敌人的攻击的过程。所谓“上下相随”,就是全身任何一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必须是由脚开始传递而至的力量,也就是《杨氏老谱》称的“劲”的作用结果,不能使用主动发生的骨杠杆性质的力量,也就是《杨氏老谱》所称的“力”,全身各关节都必须放松,身躯就像是浮置在两条大腿上似的,从而使得对方攻击的力量始终作用不到自己的身体重心,以实现第二句所说的“上下相随人难进”。第六句“沾连黏随不丢顶”,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可见《打手歌》的叙述逻辑严密、有条不紊、严丝合缝,任何一句都是不能缺少的,而且任何一句都不能作前后句序的调换。
现在太极拳界很多所谓的太极推手都表现为用力、主动、动手的错误方式。以平圆(右手)单推手为例,我的右手是主动地以胸正中线至右肩外侧为直径在两人之间来回画圆,对方则是主动配合,我右手向右外的移动完全是自己的力量造成的,这种推手根本不存在“牵动四两拨千斤”,所谓的使对方“落空”也是强行用力横向作用形成的“横格”,所谓的将对方“引进”也是不可能不用力的化解。
《打手歌》所述过程,初学者按照本文所叙运用简单图形结合力学加以验证,如果能够有一定的放松功夫可以立即体验成功,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太极拳功夫还是难以成功的。这是因为《打手歌》过程完成的好坏是太极拳功夫的高低的综合体现,牵涉到太极拳所有要领的掌握程度,归根结底就是太极拳特有的动态放松的程度,表现为“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如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所说的自己的手臂要像是挂在肩上、悬空浮在胸前的断臂,充分体现出毫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而呈现的自重,使对方推你的手臂时会感到像是在推浮在水中的木头,既感到有阻力又没有顶抗,或者说感到既柔软又沉重,这种功夫太极拳术语称为“劲”。以上述甲为例,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在外形方面的具体反映就是甲在“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过程中,肘部只是上下移动又总是在两肩连线的侧前方,绝不会向后移到两肩连线的延长线上,更绝对不会移到两肩连线延长线的后方去,肘部也不会左右移动,因而不会发生大臂与胸部夹角的变动,或者说大臂是不会进入胸部的,手腕是不会移到左胸部去的,也是不会移到右胸部去的。如果发生了上述其中之一的变动那就是发生了“动手”,那么即使甲的身躯右侧同样以左胯为轴转动,乙的推按也是仍然可以追随着同时改变方向的,甲要想不用力地化解乙的进攻就不可能了。甲的屈肘必须是乙的推按引起的,甲既不能强行用力顶抗以维持原来的形态,也不能主动屈肘;并且,甲也不能主动转身,必须是被乙作用而“不先不后”地转身,不然就会立即形成背势;甲也不能主动后退,而是“被动”地以坐与转代替退,即使前脚完全伸直了其身躯的中轴垂线仍在两脚连线的中点,如果是主动后退就会发生身躯以左胯为轴的转身幅度受限等弊病,那就无法不用力地化解乙的攻击了。而要做到“不主动、不动手”,就必须放松“不用力”。
《打手歌》所述的整个过程要能够成功实现还要掌握很多要领,比如对自己肢体的相对位置、双方肢体的相对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可以用“敷、盖、对、吞”来概括,又如两脚承重虚实的变换、甲的手臂在乙的作用下发生内外旋等等,许多细节是难以用简短的语言表述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