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展:世界茶品交流的舞台
2010-11-16孙状云
■ 本刊记者 孙状云
香港茶展:世界茶品交流的舞台
■ 本刊记者 孙状云
由香港贸发局与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合办的第二届香港国际茶展于12日—14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超过310家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及千余位世界各地的业内买家因茶而聚,香港茶展,成了世界茶品及茶人交流的舞台。
由于香港茶展与最具人气的香港美食博览会同期举行,而香港是全亚洲最爱喝茶的城市,加上香港历来是全球贸易与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茶商参展参观。中国大陆主要产茶省市均组团参展、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日本绿茶、台湾有机乌龙茶等成为展位的亮点。
在庞大的中国茶大陆参展军团里,安溪铁观音特装展区最具人气,也最夺人眼球,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等龙头茶企组成了强势的铁观音品牌方阵纷纷抢摊香港市场。香港一直以来是安溪茶企将茶叶销往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的“中转站”。香港也是安溪铁观音的传统消费市场,去年的首届香港国际茶展之后,安溪的众多龙头企业纷纷传出要在香港开设专卖店的消息。除安溪铁观音集团于第二届香港茶展期间开出了香港旗舰店外。八马茶业总经理王文礼表示,从去年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香江行”活动之后,八马就已开始在香港寻找店面,打算进驻香港,今年于香港开店的步伐将会加快,将会在香港开设一家集休闲、文化、商务于一体的专卖店,而该店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
此外,福建的福鼎白茶以企业唱主角,品品香、天湖、誉达东南白茶、裕荣香等9家茶企踊跃抱团参展,将福鼎的茶叶龙头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参展的每家企业通过企业产品、宣传资料等展示福鼎白茶的神奇魅力,福鼎白茶深受香港消费者的青睐。
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贵州绿茶、江苏茶叶、安徽茶叶都以特装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茶品。记者观察发现,中国内地茶区辽阔、名茶茶品众多,区域性名茶在经历了国内热销后,国内茶企业希望将名品名茶转变为名牌的品牌意识有所加强,希望走出当地区域到更大的销售区市场去展示品牌、结识客户、开拓市场的意愿非常强烈,去年举办的首届香港国际茶展吸引了8万多位公众入场的人气影响力及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集散地和桥头堡作用,无不使许多内地的茶企业认为参加香港茶展是通向国际化的一条捷径,这也是国际茶品、茶人交流的舞台,也是茶品牌PK的英雄擂台。
由安徽省省商务厅张丹宁副厅长带团的安徽茶叶,首次精选了15家茶叶企业组成的代表团参展。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黄山松萝等徽茶茗品亮相香港茶市。在3天展览中,安徽省共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叶经销商和当地的客商近4000人次,现场成交80万美元,达成意向合作450万美元,并结识了一大批有潜力的专业茶商。
贵州参展团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占据40个展位,集中展示和推介贵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为主的茶产品、茶企业和茶品牌。
湖南省贸促会、湖南省农业厅、益阳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湖南省茶叶、白沙溪、益阳茶厂、中茶安化茶厂、猴王茶业、长沙县、安化县、桃江县茶叶等30余家企业,特搭建近300平方米展位,在第二届香港国际茶展上整齐亮相。湖南茶企的黑、红、绿、花茶,为夏日的香港添加一抹健康、醇厚、自然、绚丽的湖南味道。作为本次“世博十大名茶”黑茶类唯一代表及世博湖南馆唯一特许礼品茶,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湘益”、“白沙溪”茶品牌,从开馆伊始,一直门庭若市,取得了签约600余万元,发展代理商近10家的直接参展成果。
深受香港市民关注与喜爱的位处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整体缺席这一场香江茶会盛会,绿茶主产区浙江只有宁波白茶、奉化曲毫、宁海望海茶及金华采云间等少数茶品牌和茶企业参加。
在为期四天的展览期间,主办方精心组织了多场次的旨在探讨茶品牌营销创新和茶消费形式创新以及茶行业前景展望的论坛和研讨会。
即便是在香港的茶论坛里,如何做强做大位处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中国的茶业、茶品牌、让中国茶走向世界?依然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中国是世界重要的茶叶生产大国,拥有上千年的茶贸易历史,2009年茶叶产量再创新高,达135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外贸出口达30万吨,出口金额逾7亿美元。但他指出,中国茶企业、茶品牌至今在国际业界的“话语权”仍不够分量。他呼吁,各界可以联手在香港打造一个国际茶叶产销联盟,通过这个国际化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国茶叶名牌“走出去”。
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主席杨孙西认为:种种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使得香港能够成为亚洲茶贸易的中心。香港茶展有助促进国际茶叶贸易及推广茶文化,对中国茶走向世界市场大有可为。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吴军捷也认为,中国拥有数以千计的茶叶品牌,茶叶出口量也位于世界前列,但迄今缺乏广受认同的国际化知名品牌,处于“有名茶、无名牌”的尴尬境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也受邀参加了本次盛会,在一场题为“环保—茶叶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陈院士预计2015年中国内地茶叶产量可进一步增至170万至180万吨,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急需业界共同寻找更多“出路”。无论突出“名种”还是打造“名牌”,中国名茶走向世界并非只是“单行道”。无论扩大内需、增加出口创汇,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创新。他呼吁:“要打破六大茶类的束缚,进一步拓展产品多样化。”他认为,事实上,不少中国龙头茶叶企业近年来投入了积极思考和行动,日益重视健康理念、有机概念等内容,在创新方面已经尝到不少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