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茶趣
2010-11-16周能汉
■周能汉
家乡茶趣
■周能汉
近日,几位老乡相聚,频繁提起家乡饮茶的习俗,盛赞家乡茶的馨香,大侃家乡的茶趣。我调动思绪,回忆起家乡那别具一格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我的家乡位于城南,是个很小的小山村。据说祖宗是明朝随沐国公入滇平乱的一大旺族。祖宗初到威楚居住,不知是想远离府城的烦嚣,还是偶尔看上家乡的那块风水宝地,在威楚居住不久,就西迁定居于现在的小山村,迄今已有700多年了。在这700多年里,同宗人已经分迁出去有不少,在全省迤西各地定居者不计其数,听说迁居海外的也有,只是几百年的世事变迁,来往者很少。我所知者,也不是在下乡或出差中,偶尔在他乡遇到的认“家门”者,或因修谱而寻根者。
不过,家乡延续世代的饮茶习俗,也许是相传几百年了。
家乡的饮茶习俗很特别,有特别的茶具小陶罐,当地称作小茶罐,在家乡不远处还有烧制陶罐闻名的村落,连村名都叫瓦罐窑;有特别的程式,那就是今已难觅踪迹的“烤茶”。
家乡古老的饮茶习俗和茶趣,如今虽然被简单的一小撮茶放杯中,滚烫开水一冲,馨香扑鼻的香气就迎面而来的现代冲茶方式所取代。不过,我却依然留恋家乡那别具一格的“烤茶”。
上世纪70年代,我还是孩提时,家中来了客人,长辈们就忙着在火塘里生火烧开水,我这小孩也就有了往火塘里添柴、拿杯送茶叶筒之责。只见长者把小孩拳头般大小的小茶罐放在火塘里烘烤。当茶壶里的水沸腾时,小茶罐也烤得差不多了,一般以罐中不再冒青烟,罐壁烧红为度。然后用手撮一小把茶叶放在手心里,以五指并拢能把手掌中的茶叶包严实为度。这是纯朴的家乡人,在泡茶时衡量茶叶取量是否适度的标志。
长者把掌中的茶叶放到滚烫的小茶罐中,随之不时用手指挟着小茶罐把子,一边在火上烘烤,一边抖动,使茶叶在小茶罐中均匀受热、加温烤炙。如果用的茶叶是过去下关茶厂生产的沱茶,还要用手把它擘碎才放入小茶罐。到茶叶被烫烤至香气扑鼻,表面微焦时,把小茶罐置于火塘边,远离塘火,冲入滚烫的开水。此时,“卟”的一声,如雷贯耳,小茶罐里顿时冒出热气,很多白色泡沫一齐上涌,甚或溢出罐外。
不一会儿,小茶罐里泡沫自尽茶汁自沉。再冲入适量开水,手持小茶罐把子,把罐中的茶汁倒入已备好的小茶杯中,端起来敬献给客人。此时的茶汁为“头道茶”,按家乡的规矩,只能敬给客人或长辈。连端小茶杯给客人,都要双手捧杯,缓缓递给客人,而且不说“喝茶”,却称“请茶”。此时的茶汁,散发着馨香扑鼻的浓郁香气,茶香给人以陶醉。小茶杯还没有端到嘴边,浓浓的茶香就会给饮茶者带来遐想不断,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舒心,仿佛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一点点入口,顿时满口生香,别是一番香味,既解渴又醒神,难得一佳品也。
那年月,家乡不产茶叶。茶叶虽是款待客人的常用品,对平常的农民百姓家来说,却是难得的奢侈品。农村家庭,每个季度也只能凭“供应证”到供销社能买到半市斤供应茶叶。虽然半市斤茶叶只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但买茶叶的一块两块钱,得让家乡的乡亲望着那鸡屁股瞧上好几天。那些年代,连人都吃不饱,那有粮食喂鸡,靠野草、小虫为生的少得可怜的母鸡,也就对下蛋很“吝啬”了。半市斤普通茶叶的价格,不低于卖10个鸡蛋的收入,那还得偷偷摸摸地到黑市上卖呢。如果交给供销社收购,那就是15个鸡蛋(那时的鸡蛋小,15个约有二市斤,按国家收购价可得到1.5元人民币)的代价。
还好,父亲略通木工活,偶尔也偷偷为老师、干部们做个小桌子什么的,就会得到一小包,抑或半市斤左右的茶叶作为酬谢。这样,我的家里不时还会有一些茶叶。朋友、客人来家,也还勉强拿得出茶叶招待。
那些时,我清楚地记得,同一院子的两家邻居有亲戚在城里或机关工作,有时下乡来了,邻居家的几位同辈或叔辈人,就会甩着手到我家里讨要茶叶,奶奶、母亲或父亲都会给他们一点,大多放在手掌心里带走,当地叫“一把”,也刚好是用小茶罐泡一次“烤茶”的量。想起这些往事,我都时常伤心,那年月的平民生活,实在是太艰难啦。
家乡不产茶,新中国建立前,茶叶都靠那些“走夷方”的商人带回,茶叶很珍贵。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关心百姓生活,在适宜种植茶的地方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实行定量供应,每户农民凭“供应证”到供销社能买到定量供应的茶叶。“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改天换地、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县里规划搞“万亩茶园”,家乡人民在村旁的山坡上建起了大队茶园。随后,家乡人民有了自己生产的茶叶,产量虽然不高,品质也不怎么好,但家乡人喝茶不用愁啦!那时,我在村里读小学,上劳动课时,老师会组织我们到茶地里劳动,帮助茶场为茶树盖草席防霜冻,除杂草、采茶等,也享受了为茶劳动的乐趣。
曾记得,我从专业学校毕业,刚分配到家乡的县城里工作初期。周末回家时,路途中都要经过一大片茶地。一次周末回家,正值春茶放芽,那嫩绿的新芽青翠欲滴。我就偷偷采上半挎包带回到家中,在家里的火塘上架起铁锅,把采回的新茶芽放在铁锅里,用在大队完小读附设初中班时从《农业基础知识》课上学到的制茶方法,带着好奇心一边加热炒,一边用手乘热搓揉,直到新茶芽成了条索状的干茶条时,乘热取一小撮放在玻璃杯中,冲入滚烫的开水,随着一声脆响,一缕缕茶香顿时喷香扑鼻而来,舒服极了,茶汁未入口我已因茶醉。有时,遇到农闲时节,我又休假回家,冲一杯自己加工的香茶,一边品着茶香,一边捧着自己喜爱的小说读着,那心情,那感受,别提有多美啦!
随后,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也吹到了我的家乡。农村改革给家乡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家乡人靠发展多种经营,日子一天天好越来了,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开始改变。不几年,家家吃穿不愁了,也不愁没有茶喝了。那些时,我回到家乡,都能看传统的“烤茶”,有时也会上大伯家和他品上一杯。
不过,没过几年,随着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家乡多用上了蜂窝煤,用煤火“烤茶”,虽然不如火塘里的木炭火方便,茶味也差了许多,但“烤茶”的程式没变,只是生活节奏变快了,坐下来品“烤茶”的机会一多了。
世纪之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清洁能源的开发,家乡那小山村里几乎家家都用上了沼气能源。用沼气煮饭烧水,用沼气点灯,再加上电器的大量普及。闲暇之时,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欣赏着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也许是用新能源不便于做“烤茶”,家乡人那别具一格的“烤茶”看不到了。即使喝茶,也是用便捷、快速的现代泡茶方式了。不过,所用的茶叶开始讲究品质了,什么“春尖茶”、“烘青茶”、“保健茶”,饮茶也讲究科学、健身。开水有了保温瓶存贮,连饮茶的杯子也是五花八门的了。以烧制陶罐、小茶罐闻名的村子,也没有人传习其艺了,听说边窑子都平整成平地作他用了。当然,家乡不远处的街市上,也难觅小茶罐的踪迹了。
不过,就我等离家20多年,在城市生活惯了的人来说,当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时,会时常想起家乡那优游自在的“烤茶”心境。回顾家乡的变化,我都会深切地怀念家乡那别具一格的茶趣。从家乡饮茶习俗、方式的变迁,以及家乡人对茶叶的渴望,乃至如今奔小康的举动,不正是印证了事物的滚滚向前发展吗。
家乡变好了,已经看不到“烤茶”了,也感受不到家乡那馨香扑鼻,令人满口生香的茶香了。不过,我永远不会忘记家乡的茶香,也永远不会忘怀那艰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