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积而高 泽积而长——杜延平其人其印
2010-11-16■王境
■ 王 境
山积而高 泽积而长
——杜延平其人其印
■ 王 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捉刀弄石到鬻印京华,延平的篆刻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让人高兴和欣慰。延平初中读书时迷恋上篆刻艺术,拜师学艺,开始深入系统的临习。他所在的城市地处东北边陲,篆刻方面的书籍很少,当时唯一的一本《石钟山房印举选》印谱,被他翻得卷了边,掉了页,也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篆刻基本功。
延平做事认真、木讷少言、不擅交际,倒有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许是水土之故,生长于这片广褒土地的他,骨子里的豪放性格体现在了印风上。这几年他的古玺写意印风,气势恢宏,开合有度,重笔意。在不破坏古玺印的基调上,参以爽利的刀法,颇具自然之美,极具现代气息而又不失古意。在刀法上以冲刻向线下刀为主,间有披削,线质朴茂。章法上用心经营又不露经营痕迹是不易的。延平认为不用拘泥于古文字学上用篆的纯正性,只要遵循六书的原则,印章整体风格统一,可以大小篆参杂入印。因此,他的印中篆法是为章法服务的,而章法中的点线面的组合又是为形式服务的。
篆书——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延平篆刻涉猎广泛,作品初期以秦汉印风为主,印风沉稳厚重,平正质朴,后期主攻古陶文和大写意古玺印,追求古穆苍茫风貌,并参以现代美术构成元素,其印风率意恣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他还同时兼攻古典细朱文和鸟虫篆印,力求工写兼顾,收放自如。细朱文师法王福庵和陈巨来,鸟虫印在追求唯美印风的细朱文的基础上参以三代青铜纹饰,以凹显高古典雅之气。先秦古玺印的大文化背景是社会动荡不安,诸侯称雄,这使得文字的规范性被削弱,造就了圆活多变自由自在的精神面貌,符合了当代“尚趣”的取向。延平的古玺写意印在传统基础上,借鉴了当代印人的结字和用刀的处理方法,用他所理解的篆刻语言创作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佳作。
2005年春,延平客居北京,以治印为业。生活的磨砺和对人生的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细观其古玺写意印颇具苍凉之美。他在印事杂记中写道:“印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存在,走到当代可以说有些观念是颠覆性的。兴盛的明清流派完成了链接近代及当代的过程,使得当代印人在深入借鉴传统的同时,更多融入了主观意识和张扬自我的表达。”这是对篆刻艺术发展及时代风格的一个梳理,又如“余以为刻细朱文如老僧入定,心静似水,方能物我两忘,游刃有余;大写意印则如猛将挥刀闯关,万夫难敌,方可挥洒自如。”这是对刻印过程中,工稳印与写意印截然不同的二种状态和心境的写照,不无道理。“写意印的难度是对传统印精髓的把握,是对神韵内涵的理解深度,看似浑不经意,实则用心良苦,难矣!”“无边印难在聚气”——这些文字说明了延平从一个工匠式的印人提升到有自已艺术语言的篆刻家的过程,他是有思想的印人。
在刻印之余,延平对书法也颇下过一番功夫但很少示人。他的书法主攻篆隶,主要以小篆为主。他隶化后的篆书,虽无自家面目,但也颇具特色。延平初习邓石如、吴让之一路篆书,近两年从汉印中窥得玄机,把瘦长的小篆写方写扁使其方折化,其中夹杂着大篆的结字,书写时的放松心境、用笔灵活自由、干湿、轻重的对比使得整幅作品金石气息弥漫,颇见性情。
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辛的蜕变之路,“欲得净土,当净其心”。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艺人,就要耐得住寂寞,在迷茫困惑和无方向感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及艺术主张,拒绝来自各方面的诱惑,脚踏实地,心无旁鹜。“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延平沉心静气所作的努力和积累,必然会带来一个质的飞跃。
杜延平,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祖籍山东招远,现居北京。别署小磨堂主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社员、黑龙江东隅印社副社长。
篆刻作品多次获全国性奖项和西泠印社篆刻艺术展优秀奖,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杜延平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篆书——杨慎词
临金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