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2010-11-16肖会霞马凯

中外医疗 2010年3期
关键词:红霉素小剂量胃肠道

肖会霞 马凯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辽宁 辽阳 111000)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资料报道出生体重<2000g早产儿其发生率为22.1%[1],低出生体重儿为55%[2]。临床上表现为溢乳和(或)呕吐,奶量不增或减少,胃潴留量大于前次喂养量的1/3,影响了早产儿的治愈率及治疗时间,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则影响早产儿的疾病恢复和体格发育。我院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新生儿科住院期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68例,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住院治疗的早产儿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均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d);(3)胃潴留(胃潴留>前次喂养量1/3);(4)腹胀;(5)均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水肿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等。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19例,女15例;胎龄(32.8±1.6)周;出生体重(1980±5.2)g;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胎龄(32.2±1.5)周;出生体重(1968±3.2)g。2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早产儿均予适当保暖、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对照组予单纯体位疗法治疗,治疗组在体位疗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剂量3~5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中(浓度1mg:1mL)缓慢静滴,连用5~7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2组早产儿呕吐、腹胀和胃潴留消失的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2组在呕吐及腹胀消失、胃潴留消失及体重增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患儿肝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用药期间无大便次数增多及异常哭闹。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上不成熟,妨碍经口摄入的充足喂养,而且也容易造成呼吸道吸入;早产儿胃容量很小,胃肠道动力不成熟,胃肠蠕动往往很弱,易发生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消化酶接近足月儿,但胆酸分泌少,脂肪的消化吸收差[3]。对早产儿来说,胃肠动力是影响喂养的关键因素。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可提高早产儿肠道喂养的成功率,缩短由静脉喂养向肠道喂养过度的时间。减少因较长期静脉营养而存在的加重心肺负荷,出现胆汁淤积的风险。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对全胃肠道均有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应:(1)促进食管收缩,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2)促进胃窦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3)诱导移行复合运动,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小剂量即可诱导移行性复合波的出现(MMC-Ⅲ相),大剂量可致胃肠道平滑肌产生强烈收缩,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因此应该小剂量应用。我院在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不耐受的观察中,治疗组在症状缓解和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使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肠内营养的供给,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值得广泛应用。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d]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d]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1]黄瑛,邵肖梅,曾纪骅,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96~698.

[2]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低体重出生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0.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0~95.

猜你喜欢

红霉素小剂量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红霉素眼膏 用途知多少
红霉素软膏不能长期使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小剂量激素治疗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红霉素联合顺铂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小剂量辐射比格犬模型的初步研究
VPA-906A型全自动小剂量包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