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彩调音乐孕育、形成及发展走向的思考

2010-11-16董灵谢宗强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板式曲调唱腔

■董灵 谢宗强

彩调音乐是在民间歌舞采茶、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说唱和戏曲音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音乐。分析它从民间歌舞音乐到戏剧化音乐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可为彩调音乐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从民间歌舞音乐到戏剧音乐——彩调音乐发展寻迹

彩调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孕育期(约清乾隆年间)

彩调初具戏曲形态之前经历了:⒈“诗歌”(徒歌演唱)阶段;⒉歌舞阶段;⒊小戏阶段。其小戏阶段即在“茶插”(即在固定的“茶腔”基础上,随意插入用以对比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表演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所谓“采茶串古”[1],为以后彩调剧种的脱颖而出,做了形式上的准备和审美上的铺垫。

(二)形成期(约道光年间以前)

即彩调的“对子调”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多为运用原来的民歌小调。这一点可从彩调第一个传统剧目《对子调》演唱的唱腔,如[三板腔]、[对口调]、[浪里白]、[五更打扮]、[闹五更]等曲调看出。一些曲调虽不是原样继承,但与茶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三)发展期(约道光至民国年间)

即“江湖调”到“大调子”时期。此一时期,由于剧目内容扩展、人物增多、表情达意丰富,原来的音乐已不能满足表现的需要,民间艺人们便积极向邻近的戏曲、说唱及民间音乐借鉴,汲取养料。如:⒈吸收花鼓戏唱腔曲调;⒉吸收桂剧唱腔曲调;⒊吸收文场唱腔曲调等等。此外,为解决唱腔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的表现功能,艺人创作了[诉板]及各种变体。这在

《三看亲》、《二女争夫》、《娘送女》等剧目中均有所见。

(四)创新期(建国初期至1980年代)

此期彩调音乐以专业作曲家为创作主体,创作方法大体有以下六种:⒈发展传统技法“集曲”功能,为新腔融入新的音乐材料;⒉发展彩调传统唱腔的典型音调,创作一类“既熟悉又新鲜”的唱腔;⒊增强场景与气氛音乐创作;⒋丰富演唱形式,运用“伴唱”提高彩调音乐的感染力;⒌初步尝试板式变化,寻求音乐的对比、变化;⒍发展“行腔”,加深剧中人物性格刻划和情感表现的深度等等。

二.彩调剧种音乐发展中形成的艺术特征

彩调音乐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多姿多彩的唱腔曲调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歌舞性。表现为:⒈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这在彩调形成初期的“对子调”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其大部分曲调是此种表演的演唱;⒉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⒊“路腔”在唱腔中占很大比重;⒋民歌小调在唱腔中也占一定数量。

(二)兼容性。特别表现为音乐素材的广泛性和表现功能的灵活性。彩调音乐走了一条开放的发展道路,其间大量吸收了相邻剧种、曲种的音乐素材,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其表现方式也不拘一格,如彩调的唱腔,其叙事性和抒情性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大多数唱腔曲调兼具这两种表现功能。如唱慢些可抒情,唱快些又可叙事,随心所欲,转换自如。

(三)民间性。彩调音乐的联曲体(曲牌联缀体),虽与戏曲古老的昆曲、高腔的曲牌联套体结构形式,有共通之处。但又有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如手法比较简洁、洗练,曲调的联缀有一定的章法和规范,即所谓 “民歌组合,同宫相依”。虽唱无引子、过曲、尾声之严格要求,但曲终则在演唱的曲调尾部套奏[四钹],加强了收束感。其曲牌联缀松散,剧中人的独立唱段往往是由一首唱腔曲调完成,因此,彩调音乐仍是建立在以单曲重复演唱为基本的结构形式,曲调简单通俗,容易理解,易于传唱。

三.彩调音乐的发展与走向

对彩调音乐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突破方整式的唱腔乐句。彩调唱腔曲调的结构,大部分为方整式。由于腔句的规整、对称,故限制了曲调的艺术表现力。为此,突破此种句式,使节奏、旋律更富于变化,则是新彩调音乐创作应考虑的问题。一般应采用:⒈对原有唱腔乐句扩展。为稳定唱腔音乐风格及基本的结构框架,在扩腔中要大致保留唱词各句逗的节奏型及旋律运行趋向,只在节奏的时值上扩展和在原来的句逗后加小腔,以及在半终止和终止的尾部延伸一个拖腔,增强其抒情性。⒉加长句尾的行腔。其办法为把唱词的前两个句逗(词组)的曲调放在前一个小节内(4/4),后一句逗尾字的行腔,在原有旋律框架的基础上,使其延伸展开,形成一个长大的拖腔,加强人物情感的表现力。

(二)发展板式变化体结构形式。⒈确立、完善[正板]。[正板](暂定名)是板式变化的基础,其要求为上下句规整结构;以叙事为主。这种[正板]应体现彩调音乐的艺术特色;⒉发展抒情性的[慢板]。[慢板]是板式变化体中的主要板式其核心为解决好各分句的旋律与节奏变化,进而架构好唱腔的乐段结构。发展抒情性的具体做法是唱腔乐句的扩展旋律的变化与丰富(加花、翻高、走低、延伸),以及节奏的紧松对比和运用转调等等。当然,这种[慢板]应是“彩调化”的应是在彩调唱腔风格特点基础上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单纯的板腔化;⒊形成套腔板眼、节奏的层次性总体结构。按照中国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体唱腔的层次性结构顺序,一般为“散板(自由节拍)→慢板(4/4)→中板(正板)(4/2)→快板(4/1)散板(结束)”。[2]这些板式唱腔,主要是提高彩调音乐戏剧化的艺术表现力。在完善[正板]、[慢板]的创作后,应主要完成对[快板]和[散板]的创作,从而形成彩调剧种音乐个性化板式变化体唱腔层次性的套腔序列。

(三)解决男女分腔。实现唱腔演唱(同调同腔)的男女分腔,是一个剧种音乐成熟的重要标志。民间解决男女分腔多用“中性调”,而“同调异腔”和“异调异腔”的效果较好,但因男女演唱不是同一调高(多为近关系),故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转调时需用“过门”来铺垫和过渡。新彩调音乐创作也可采用男女声相差四、五度的分腔方法,尽量保留该腔音乐风格的特征(旋法、节奏、落音、走向);如实在无法保留,可采用移位(上下四、五度)的办法来解决。

(四)发展走向的三种模式。⒈传统型。这种彩调音乐的作品样式,按彩调音乐传统的规范进行创作。⒉发展型。就彩调某一个剧目,在声乐演唱、唱腔创作、器乐伴奏等方面选其一项或两项给予一定程度的创变和发展。⒊现代型。又可称探索型。其内容包括:①突破彩调传统音乐规范,在既有曲调(音乐形象)基础上进行创作发展,将彩调众多腔调作为一种音乐素材,或将新的具有当代审美特色的音调糅进传统曲调中进行编创;②突破彩调传统的表现形式 (程式),创造新的音乐程式;③突破彩调固有的联曲体结构形式,向更为开放、自由的结构形演变发展;④改变彩调传统器乐伴奏的从属地位,提升综合器乐在戏曲中的表现地位以增加声乐和器乐的综合表现力等等。

以上是笔者对彩调音乐的历史渊源、现状和发展前景所作的简要探讨,希冀通过讨论,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彩调音乐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的研究,让彩调音乐能够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杨民康.中国民间舞蹈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2]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96页

[1]沈桂芳.彩调音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课题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ZW019

猜你喜欢

板式曲调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