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0-11-16张蕾
■张蕾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作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象征,以其独特的魅力,立足于世界民族乐坛之中。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蒙古国的马头琴传统音乐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马头琴艺术的历史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据文字记载,琴柄上装饰着马头的弦乐器在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 “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称呼。
马头琴蒙语称作“莫林库”,是一种饰以马头的二弦琴。马头琴艺术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器乐功能,这种乐器在蒙古游牧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庆典仪式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头琴的奇特设计与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拜紧密相连。马头琴琴箱中空,梯形,长柄无箍,顶端饰以雕刻的马头,马头下方两侧各插一根弦轴,状如马耳。琴箱上面通常覆盖着兽皮,琴弦和弓弦均用马鬃做成。拉奏方法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弓子的马尾是在两弦外面擦弦,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极富草原风味。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马头琴已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二.马头琴艺术的现状
马头琴艺术除内蒙古自治区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潮尔演奏流派、泛音演奏流派、胡尔演奏流派和实音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曲目失传现象严重,传承与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三.马头琴艺术的传承
2006年,马头琴作为民间音乐的一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2007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就列入蒙古族马头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这些说明了国家对蒙古族马头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明确保护这种民间音乐传承。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马头琴一般都是独奏,也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给舞蹈、长调、神话故事、庆典或与马有关的日常活动伴奏。马头琴演奏曲目至今仍旧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驯兽曲调,古人认为音乐具有神力,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浑厚、粗犷、激昂,有着独具特色的草原风韵,能够准确地表达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牧场、呼啸的狂风、奔腾的马蹄声,以及悲伤的心情、欢乐的牧歌等。由于马头琴乐器的特殊性,主调和泛音同时出现,马头琴艺术一直很难用正式的记谱法记谱。马头琴传统音乐和演奏技法由师傅向徒弟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传统的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
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马头琴“家族”已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
传承人齐宝力高在从事马头琴艺术创作的50余年来,在蒙古民族传统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杰出的贡献。也吸取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功的改制了传统马头琴的琴体以及其声源。统一了其弓法和指法。为把马头琴艺术推向世界的舞台创造了更科学、更先进的条件,并仍不断地努力创新。为马头琴艺术的传承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过马头琴培训班,弟子达到了6000余人。在艺术历史上首次创建了马头琴乐队,结束了马头琴只有独奏和伴奏的局限性。
马头琴艺术不仅在蒙古族年轻人中传承。近年来,内蒙古各艺术院校都开设了马头琴专业,社会上私立马头琴专修学校也日益增多。马头琴艺术的传承发展在国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吉林等省和自治区,马头琴广泛普及,艺术从业者超过1万人。
马头琴艺术还走出国门,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地找到爱好者。如齐宝力高的弟子们今已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蒙古民族瑰宝之马头琴艺术发展、为中华民族的音乐走向世界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做为世界马头琴大师,在国内外举办了数百场音乐会。是至今为止走进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马头琴艺术会的唯一中国演奏家。2008年8月8日在国家体育馆——鸟巢演出,为29届奥运会开幕“暖场”,为观众演出《万马奔腾》,节目气势恢宏,高亢悠扬,引来万众瞩目和喝彩。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赛音吉雅在创建日本最大的马头琴学校。
四.马头琴艺术的发展
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招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招收马头琴专业的研究生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国际间的艺术交流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全国许多城市都设有马头琴文化艺术中心,促进这项民间音乐的发展。
由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马头琴艺术家共同倡导的国际马头琴联合会于2008年在乌兰巴托成立。2010年初在首都乌兰巴托举办国际马头琴艺术节。
2009年8月,首届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在赤峰市举办,艺术节期间,举办了大型开幕式《永远的牧歌——马头琴交响》演出、首届内蒙古马头琴演奏大赛、马头琴艺术专家讲座、马头琴艺术研讨会、马头琴制作工艺展等系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马头琴演奏大赛中选手们出色表现和精湛技艺成为本届马头琴艺术节的一大亮点。著名马头琴演奏家、研究学者围绕马头琴艺术的风格、特点、表达方式、演奏技巧、曲目创作、传承发展、市场开发等重要命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和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的思路、观点和有益的建议,为今后马头琴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对丰富草原文化精神内涵,彰显马头琴艺术独特魅力,扩大马头琴艺术影响,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