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植入媒介对受众的“集体拐卖”
2010-11-16黄健源
声屏世界 2010年4期
□黄健源
2010年春晚播出之后,大量批评之声指向了春晚节目中过多出现的植入式广告。小品《捐助》中的搜狐、搜狗、国窖1573、海南三亚旅游,刘谦魔术中喝了一口汇源果汁,小品《家有毕业生》中的“洋河蓝色经典”,小品《五十块钱》中印有醒目“鲁花”商标的围裙……生硬的植入式广告引来网上骂声一片,有网友调侃“春晚成了广告晚会”,更有网友提出要抵制 “春晚商品”。据业内人士估计,2010年央视春晚整体广告收入已超过6.5亿元,而节目中的广告植入就贡献了近亿元。
植入式广告大行其道,消解了广告与节目的边界。受众在观看春晚节目时,随时都有看到广告信息的可能性。受众作为媒介商品,在不自觉与不自愿的情况下被媒介卖给了广告商,这种情形可以说是媒介对受众的 “集体拐卖”。就今年央视春晚而言,节目中广告信息植入过多,植入方式直白生硬,影响了节目的质量,也伤害了受众的感情。
受众既有商品属性,为媒体贡献收视率,又有非商品属性,表现为其主体意识。植入过多广告会影响受众对媒体的评价,从而影响媒体日后的收视率;收视率的下降,又意味着媒体广告价值的下降。最终会导致媒介、受众和广告商三者皆输的局面。而媒介、受众与广告商要达到三方利益的均衡,关键是要保证节目的质量。
因此,对央视来说,提高节目质量才是其实现广告收入的唯一途径。如果央视春晚不顾民众反对,任由植入式广告发展,对央视的品牌必将造成伤害,并最终影响到央视的收视率与广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