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细节

2010-11-16吴春一苏丽娟

声屏世界 2010年4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农民

□ 吴春一 陈 静 苏丽娟

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细节

□ 吴春一 陈 静 苏丽娟

画面不真实

导演出来的画面。不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行为,而是过去发生的,记者为了表现那段事实,人为地去“再现”、摆拍。其结果是观众在解读新闻的过程中发现人物行为举止的别扭而感到不真实。有条新闻反映的是植树造林,记者到现场一看没几个人在干活,于是就要求乡政府的干部将不远处一个村庄的男女老少赶上山来凑数。结果电视画面中的人大多出工不出力,动作懒洋洋的。

移花接木的画面。新闻中表现的是此时此地的事实,记者从 “画面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尊重新闻事实出发,将彼地的画面移用到此地,当地观众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假。

物是人非的画面。有这样一条新闻,表现的是某地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技术人员下到了田间地头。事实是真实的,但由于使用的画面中采用了历史资料画面,而画面中的那位技术员已经在两年前调到别的部门去了,当事人和他的朋友看到这条新闻后,自然说新闻是假的。有条新闻讲述的是某地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拉动内需的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框架拉大了,高楼多了。记者的采访也算深入,但其中有一个3秒的画面用的是一个月前的,结果当地人一看就出了笑话——双子塔建筑外装修都快好了,新闻里画面却还在主体封顶。

画面本身也是细节,是电视新闻最生动的、最有力的语言表达。一方面它能使受众过目不忘,另一方面也能使受众回味无穷。作为“正在发生的历史”的影像记录,电视新闻中的画面不仅仅是语义的表达和传递,更是历史记录的符号承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面作为一种电视语言符号,富有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

同期声不真实

语境的不真实。这里所说的语境,是指人物说话的情境氛围。有句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你要采访对象表达森林覆盖率好,却让他站在空旷的田野上说;你要人物说的是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产能,站的地方却是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你要人物讲的是粮食产量让农民增收,出同期声的地方却是一条排水沟渠,凡此种种。观众无法从人物讲话的情境语言中解读出新闻所要表现的事实,或者说无法从情境语言中去印证新闻中所说的事实。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有条新闻,反映的是长江洪峰通过三峡大坝,记者就站在泄洪道口的不远处出现场报道,奔涌咆哮的洪水在画面中一览无余,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十分震撼。试想如果记者是在三峡大坝上做报道,画面中看到的只有平静的大坝,观众无法从情境语言中感知到洪水的奔腾,他会认同你在新闻中的报道吗?

表情的不真实。人物在出同期声的过程中,不是面无表情,没有一点脸部信息,就是“词”唱词调,“脸”唱脸调。有一条新闻,表现的是农民通过发展立体养殖发家致富,人物同期声较到位,但脸部不仅没有把“高兴”的信息传递出来,反而是一副“苦”像面向观众。这让观众如何去理解新闻中提到的 “致富之后的农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意思的不真实。所谓的意思不真实,就是指人物说的同期声内容给观众不真实的感觉。一位农民说起话来像领导,一套一套的,理论联系实际而又高屋建瓴;一位马路施工的路面摊铺工面对镜头说 “一定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期,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话虽不错,但与人物的身份不符。人物的同期声不是真实的意思表达,而是记者为了达到宣传效果事先设计好内容,将采访对象当作了传声筒。

新闻前辈穆青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更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一个好的细节能够放大人物和事件的特点,能够让整条新闻活起来、生动起来,从而将观众的视觉兴奋引向对新闻本体的关注,使主题凸显出来。但一个失败的细节也能使整条新闻走向我们报道意志的反面。我们要善于抓住细节,运用细节,真正让细节说话,不让细节毁了整条新闻,乃至我们所从事的新闻事业。

鹰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细节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细节取胜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