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与自我
——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点心得
2010-11-16孟芙蓉
■孟芙蓉
形象与自我
——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点心得
■孟芙蓉
“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剧中和剧外,真假一个人。”中国戏曲的这句谚语,清楚地说明了演员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特殊规律。“剧中人”指的是角色形象;剧外人,指的是演员自身,即我们通常说的“演员自我”。舞台上角色的形象离不开演员自我,角色必须依附于演员之体,才能诞生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是,角色形象又不等于演员自我,形象——剧中人,毕竟是作为一个有其独特面貌、性格、感情、欲求和行为逻辑的“人”出现的。他(她)的所作所为,一般说来,并不是演员自已要做的,有时甚至是格格不入的。这样就构成了表演艺术中“形象”和“自我”之间一种特殊关系。因此,如何在舞台上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成了每一个从事戏剧表演艺术演员的关注焦点。
塑造人物的前提是理解人物,理解人物的目的是体现人物,他们相辅相成。
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一个角色,需要在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两个层面上作出努力。本文提出的所谓理解人物,就是读懂剧中人物的背景、思想、意识、观点等。而体现人物,则是用手、眼、身、法、步通过语言、行为来表现人物。一个是思想境界里的内涵,一个是外在表演中的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都是塑造人物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关于“自我”
由于表演艺术的特征,演员自我和角色形象是不能分割说来,“自我”所起的作用是。台上最终出现的形象,是通过演员自我的理解、体验而产生的。俗话说,:“将己之心,比人之心”,演员对角色,要有自己的感受,要体会到角色此时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苦恼……否则,你根本不知其所以然,就在那里哭或笑,那是不可能达到准确、真实、自然的。
在有的情况下,角色跟演员本人比较相似,思想感情、经历、教养以至外形条件十分接近,于是很容易通过自我一下之找到形象。锡剧《七月雨》中谷小虹是一个十八岁的农村姑娘,因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外出打工。因而虽年轻,却很懂事。行为上的成熟、朴实、懂事、善良等特点,就是她和同龄的城市人之间的差别。这“成熟”、“朴实”、“懂事”、“善良”等特质,很容易被年龄相仿且同样出身农村的演员抓住并表现出来。
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演员自我”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它说明,演员可以有意识地去找寻自己与角色某种类似的生活、经历、类似的感情,以帮助自已较快地把握住人物。但是,如果片面强调了演员的自我作用,把它放到不适当的地位上,那么对演员的艺术创造是有害的。
因为“自我”决不等于形象,因为不同的人进行同样的行动,其方式是全然不同的。同是喝酒,诸葛亮跟曹操就不一样。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人类共通的感情,然而不同的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种,简·爱和罗契斯特尔也是一种,周文雍和陈铁军又是一种,周舍与宋引章和周会与赵盼儿的“求爱”方式也绝然不同。就“求爱”方式,这一行动来说,也必须从不同的人物出发去掌握。要是不具体抓住形象的特征,单单把“自我”放入规定情境中去,那怎么行动得起来呢?又哪来“正确的有目的的行动”呢?我也许会嫉妒,但我不会因此杀人,我会为缺钱花而着急,但我决不会冒充官员去行骗——很明显,抓动作是抓不出角色形象来的,把“自我”放入角色的规定情境,并不能准确地创造角色。总之,演员要了解和掌握“自我”,懂得如何运用自身条件,为创造形象服务。
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是理解和体观人物的必经之路。为探究其中之奥妙,侃几个路径,与读者共享读懂人物的快感。
1.通过剧本理解人物思想
当演员接受某一角色的创作任务时,接触的第一条直接路径就是剧本。
演员通过阅读分析剧本,感知了故事的背景环境,人物的处境、潜在的危机等。从中探寻角色的动机、愿望和目的,访问隐藏在剧本字行间的人物思想状态、情绪变化,从而将自己的灵魂附着于角色的躯体之内,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2.通过剧本了解人物特征
通过阅读剧本这一路径,能抓住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
前面,我列举过锡剧《七月雨》中谷小虹,她是一个十八岁的农村姑娘,因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外出打工。虽年轻,却很懂事,这“成熟”、“朴实”、“懂事”、“善良”等特质,就是谷小虹这一人物的特征和基调。
3.从生活中寻找人物素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深入生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演员需要在生活中积累人物性格、特点、内涵、气质的感性体验,汲取丰富的创作素养。演员生活经验的多少、生活阅历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创作人物、理解人物、体现人物的质量高低。
4.整理人物基本状态
塑造人物,如同绘画一样。要先用铅笔轻轻虚打一个布局、轮廓或比例等底线。有了这个底基,才好进行深入的形态与色彩的描绘。作画过程中,还要退远一些,宏观地看看画板,掌握画面的全局。如果只是驻足在画架之前,埋头先将细部非常精致地画好,就会因整个比例不合适或摆放位置不合理,而连那精心画好的细美部分也要被浪费了。
塑造人物,与绘画同理。也应以虚笔轻描,为人物打个草稿。将人物的基调固定下来,搭设好人物的框架结构。使所扮演的人物不偏离剧本最基本的预期方向和目标,为整个一台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愿景架构。
二.关于“形象”
通向形象之路,如何使“自我”向形象靠拢,让形象附于自我之体昵?每个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和习惯有所不同,同一个演员创造不同角色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大体说来,不外乎是深入体验角色,找寻鲜明的表现方式。这里所说的表现,是指演员利用所掌握的表演素材和技能,在基调结构的框架下,完成舞台艺术人物的具体塑造过程。
1.把握基调
作者在剧本中一般都会通过故事情节、发生背景和矛盾冲突来描述人物独具的特质。找到了这些较为突出的特点之后,再进入体现舞台人物的细节刻画,就能使人物注入生命和灵魂,变得鲜活。
剧中人物性格是朴实憨厚的,家庭背景是贫穷的,主人公是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的。演员在塑造该人物的过程中,当然不能使用油腔滑调的语气。人物是不求上进的,颓废的,甚至是吸毒的,演员就不能出现慷慨激昂、挺胸阔步的舞台表现。把不好这个基调,就是演得不像、演得不真,自然不能使人信服。
2.利用元素
演员在舞台上的谈吐举止,都是很具体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塑造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情节、冲突、矛盾等元素。
情节,能左右人物的思想变化,引入观众的探寻欲望。
矛盾,能导出作者所要灌输的观点、哲理。
冲突,能表达人物思想观点的取向。
悄悄地藏起掉书包,与之相伴的是哀叹,表达了父亲因贫穷无法给孩子上学的无奈。找出并捧起书包,再轻慢地抱在怀中,与之相伴的是涟涟泪眼,表现的是孩子求学的欲望。这仅仅是无言的肢体表达情节,就足以打动观众。
3.汲取素养
要把一个人物活脱脱地端到舞台上展现给观众,需要演员尽可能近距离地接触到剧中人物原型,或者是与其相近似的原型人物。亲自感受那个原型人物思想情感的波澜,掌握他情绪脉搏的跳动。
农忙归来,一进门就在水缸里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咚一饮而尽。这一举动来自于生活,表现出一天的劳累。随后有丰收喜悦的台词和一串爽朗的笑声,那就更能制造出累,并快乐的幸福氛围。
这就是与原型人物密切接触,同生活同劳动,深入挖掘出来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征表现。这些生活体验,能帮助演员设身处地,感知到剧中人的生活环境、思想背景、工作性质、行为习惯等特征。在这个底基上,运用日常所学的演艺技能,来施展您的才华,演得自然真实,结果必然精彩。
4.构思分析
演员,既是剧外人又是剧中人。拿到剧本后,就应对所要饰演的人物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构思。然后找到准确的方法,把神韵,和外形两者合乎情理的结合到其中,就能将人物个性鲜明地体现出来。
女青年悄悄地从恋人背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抿着嘴偷笑,就是不出声。既能表现女青年自身的青春活力,又能将人物关系真实地刻画出来。
其中的抿嘴偷笑不出声,淘气但不过火,是年轻人活力四射的自然行为表现。双手蒙眼,可不是任何男女青年之间都可以做的事,用来表现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独一无二的关系,就是一个合理的构思。
5.持续改进
在同一个剧目演出历程中,尽管剧本、角色、布景、音乐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有悟性的演员,他不会是总是一成不变的。他会自觉、自然、主动地去感悟剧情和人物,并且会对其进行深化加工处理。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更新,都会使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新的改进。他在所扮演的同一角色的分寸把握上,也会随之发生必然的升华,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创造。
优秀的演员从不指望仅凭自己的形体、美貌和声音去表演,他会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反之,一个对演艺事业缺乏热情的人,在舞台上不可能有勃勃的生气。
这一切,都依赖于日积月累的长期积淀。需要凭借演员在戏剧表演艺术上的造诣,需要演员那一身的才艺和娴熟而优美的表演,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我用一段中国戏曲艺诀,来概括形象与自我的关系:“饰其衣冠,假其口吻,传其精神;肖其肌肤,仍其气项,神乎其技。”我将终身为达到“神乎其技”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