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作为 就要找出路——从《袁州新闻》改版谈县级台节目创新

2010-11-16欧阳华

声屏世界 2010年8期
关键词:栏目受众农村

□欧阳华

2009年9月,袁州区广播电视站对《袁州新闻》节目改版。为办好改版后的《袁州新闻》,全体采、编、播人员在小平台上大作为,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在节目创新方面有了新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一、深入农村,贴近基层,以农为友,搞活“三农”报道。袁州区共有人口10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近70万。这样的区情,决定了新闻宣传必须把镜头、笔头、话筒对准农村。为此,改版后的《袁州新闻》定位为:城乡兼顾、以农为重,贴近农民、以农为友。工作人员在办节目时,跳出城门找出路,把搞活“三农”报道列为重中之重。根据“三农”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先后设置了《返乡农工风采》《乡镇工业小区巡礼》《田头广角》等栏目,有效地宣传了农村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为促进农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大造舆论。

典型事例最能反映农村特定环境中特定事物的本质,最能体现节目的鲜活和报道的主体思想。《袁州新闻》记者在“三农”报道中注重挖掘有农村特色的典型,捕捉有农村特色的细节,使用地道的农民语言,把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奉献给受众。村里的老表告诉笔者:“过去的《袁州新闻》是领导上台讲话,市民上街溜达,处处高楼大厦,农民地位低下,电视没有几下。现在是农民上了镜头,典型蛮有看头,看起来在农村还是有奔头。”

二、捕捉群众脉搏,突出地方特色,以小见大闯新路。实践使《袁州新闻》采、编、播人员认识到,节目要活起来,会议报道就必须降下来;“三贴近”报道要多一点,领导活动报道和应景式报道就必须少一点。他们大篇幅压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把一些应景式新闻开除出局,腾出宝贵的资源报道群众关心的问题。

努力攻破难点,在“小”字上做文章。《袁州新闻》记者过去习惯于跑场子,不注意提炼报道主题。针对这一现象,台(站)里组织业务学习,请资深记者、编辑对采、编、播人员进行辅导,并建立新闻例会制度,讨论一周报道选题,切磋拍摄、制作技艺,落实采访、拍摄任务,使采、编、播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2010年年初,袁州区工业企业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结合区委、区政府“保企业、促发展”的工作部署,《袁州新闻》开辟了《来自开发区的报道》等子栏目,选择六个行业、11家不同类型企业,确立19个小选题,深入企业车间、班组,进行连续性报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努力打造亮点,在“活”字上下工夫。过去,《袁州新闻》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宣传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内容单调,形式呆板,言之无物。改版后,采编人员注意把握规律,讲究宣传艺术,从采访、拍摄、制作等工序上突出一个“活”字,做到内容上力求凸现新闻价值,以事件轻重作取舍,以价值大小定短长;时间上力求“先声夺人”,使更多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报道的“亮点”;技艺上增强精品意识,力求稿子写得更精些,片子拍得更美些,编排更亮些,节目更丰富些。

三、拓展报道思路,创新报道形式,在“引导”二字上花力气。《袁州新闻》注重紧跟时代主题,选择受众关心的问题开展报道,以满足受众多层次的需求。具体做法是 “三转变,三加强”:

从有事无人的空泛报道中转变过来,切实加强人物报道。为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给受众奉献一批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人物,《袁州新闻》先后推出了 《袁州骄子》《政协委员风采录》《综治先锋颂》等栏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报道了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

从形式呆板,有骨无肉的报道中转变过来,切实加强现场采访。报道要使受众理解、接受、受益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强化现场采访。过去,《袁州新闻》记者拍新闻是“三点式”,即大场面来一点、台上来一点、台下来一点,群众批评“画面不清,播音员是和尚念经。”改版后,《袁州新闻》规定凡属重要新闻一律要现场采访加同期声,请当事人站在摄像机前说,这一做法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从内容单调,有数无质的报道中转变过来,切实加强分析报道。针对社情复杂,公民法制观念淡薄,刑事和治安案件增多,经济和家庭纠纷等民事案件回升等情况,袁州区广播电视站开设了访谈式栏目《袁州法制》,报道中一题一案,一案一事,系统宣传了《食品安全法》《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还开设了《袁州万象》等服务性栏目,为受众奉献了一批耐看的精神“套餐”。(作者单位:袁州区广播电视站)

猜你喜欢

栏目受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