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的渊源探析

2010-11-16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张志敏

电影评介 2010年16期
关键词:拉威尔夏布舞曲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张志敏

拉威尔钢琴音乐创作的渊源探析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 张志敏

钢琴音乐在拉威尔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拉威尔钢琴音乐风格形成的渊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继承了李斯特与肖邦的钢琴音乐,有人则认为他继承了D.斯卡拉蒂、莫扎特、圣•桑等人的钢琴艺术,当然这都有些合理的成分,结合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主要的应该是受到夏布里埃、李斯特、库普兰三位作曲家的深刻影响。

拉威尔 钢琴音乐 夏布里埃 李斯特 库普兰

拉威尔出生于法国的西布雷,父亲是瑞士籍工程师,热爱音乐。母亲是西班牙的巴斯克人(Basque)。故拉威尔是有着瑞士和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他的童年在巴黎度过,7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学作曲理论,14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安基奥姆、贝里奥学习钢琴,跟随别萨尔和捷达尔兹学习和声与对位,从福雷学作曲。前后学习十六年之久。学生时代即为叛逆者,因作曲观点前卫,三次考“罗马大奖”未果。1901年,第二名;1903年,作品《F大调弦乐四重奏》失败;1905年,作品《小奏鸣曲》落选。第四次已为知名作曲家,仍名落孙山,引起社会风波,罗曼•罗兰撰文抨击,音乐学院院长杜布瓦(Dubois)被迫辞职,福雷接任。此时的拉威尔已经是一个名盛一时的作曲家了,他的写作技巧日益成熟。他的作品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自1905年至1914年。他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 如钢琴小奏鸣曲、组曲《镜》(1905年)和《夜之幽灵》(1908年)、竖琴曲《引子与快板》、弦乐四重奏、长笛和黑管、声乐套曲《自然界的历史》(1906年)、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歌剧《西班牙时刻》、芭蕾舞剧《达芙妮与克洛埃》、a小调钢琴三重奏等等。

拉威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军,想当空军,因体弱未被录取,后为救护车驾驶员,又因体弱,送医院治疗,再未被部队采用。且因其母亲病故,战友阵亡,自己病倒,一度陷入忧郁情绪之中,此期间他完成的作品《库普兰的坟墓》(La Tombeau de Couperin)便是纪念阵亡战友而创作。

1922-1928年,他常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维也纳、伦敦和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城市,备受欢迎,成为世界知名作曲家。因接触爵士,入迷,影响其创作。之后他又写了如舞剧音乐《圆舞曲》(1920年)、《波莱罗》(1928年)、歌剧《孩子与魔术》、狂想曲《吉卜赛女郎》(1924年)、两首钢琴协奏曲(1931年)等大量作品。1931年访英,被授予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32年车祸,头部受伤,丧失工作能力,曾去西班牙、摩洛哥休养。1937年患脑肿瘤,因手术失败而去世。

拉威尔是现代钢琴音乐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大师。他的钢琴作品不论从技巧方面,还是美学方面,都极具独创性,并在现代钢琴艺术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伟大的钢琴大师吉斯金(Gieseking)认为他的钢琴作品是“从未有过的最钢琴化的作品,他使现代钢琴的技艺得到了最完善而最普遍的应用”。

拉威尔一生中创作了60多首钢琴作品,在他整个作品中占了极大的比重,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每次风格的转变,都首先体现在钢琴作品上。如西班牙音乐与精致的和声:《哈巴涅拉》(1895);仿古舞蹈的节奏:《古风小步舞曲》(1895);印象派的技巧:《水中嬉戏》(1901);战后的稀疏结构的音乐:《鹅妈妈》组曲( 1910);刺耳音乐的创作:《高贵与伤感的圆舞曲》(1911);爵士音乐的运用:《孩子与魔术》(1920-1925)。

其次,拉威尔还将其大部分钢琴作品都改编为乐队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做法,主要取决于他的一个艺术信念——希望将一部作品的内在可能性充分挖掘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他的一部作品是从一种形态改造成另一形态的现象。而我们正可以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挖掘、对同一作品的不同形态的创作,去加深对他作品的理解。拉威尔总共创作16部管弦乐曲。其中一半都是从钢琴曲改编的:《哈巴涅拉》、《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鹅妈妈》组曲、《高贵与伤感的圆舞曲》、《库普兰的坟墓》、《丑角晨歌》(1912根据《镜》第4曲改编)、《古风小步舞曲》、《海上小舟》(根据《镜》的第3曲改编)。

拉威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及附近度过,在宽松的家庭环境和巴黎自由的艺术空气中,他轻松地获取着各种音乐信息,如后期浪漫派音乐、成长于十九世纪的法国民族音乐、风靡一时的印象主义音乐、遥远的东方音乐等,对各种音乐风格的研究贯穿于他的钢琴创作中。而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各种绘画流派、各种艺术家沙龙及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等则拓宽了拉威尔的艺术鉴赏视野。拉威尔在学院环境中就开始追求标新立异的创作构思,在艺术思想上受到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喜爱马奈的绘画,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学生时代就表现出在传统约束下开拓创新的创作思维以及对工业时代的敬佩之情。

对于拉威尔钢琴音乐的创作渊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继承了李斯特与肖邦的钢琴音乐,有人则认为他继承了D.斯卡拉蒂、莫扎特、圣•桑等人的钢琴艺术,当然这都有些合理的成分,但主要的应该为以下三处渊源:

1、夏布里埃(A.E.Chabrier,1841-1894)

夏布里埃的音乐具有十八世纪法国纤秀典雅的风格和讽刺幽默的个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富于戏剧性并喜欢使用半音阶体系,但其音乐语言是彻底法国式的,同时有着高度的独创性。他善于将调式音乐与复杂和声统一起来,在法国首开先例运用全音阶,是法国独具风格的和声首创者。夏布里埃在和声的创新上激励了法国作曲家进一步丰富法国音乐艺术,他的音乐既有法国古老音乐韵味又有一定新意,拉威尔称他为“法国现代音乐的鼻祖”。

拉威尔曾说:在夏布里埃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纯音乐的快乐,和文学没有关系。由于被夏布里埃的创作风格所征服,拉威尔的早期钢琴创作有大部分作品是模仿夏布里埃风格的,特别在西班牙风格的钢琴作品中,这一影响尤为明显。例如《哈巴涅拉》,是从夏布里埃的同名作品中吸取了某些乐器;《丑角晨歌》特别能使人联想起夏布里埃的乐队狂想曲《西班牙》(Espa•a);《高贵与伤感的圆舞曲》非常明显地使人想起夏布里埃的《三首浪漫圆舞曲》(Trois valses romantiques),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首;《自然的历史》(Histories naturelles)这一歌曲也可追溯到夏布里埃的动物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而《古风小步舞曲》与夏布里埃的《豪华小步舞曲》(Menuet pompeux拉威尔曾在1918年为此配器)几乎是孪生一对;拉威尔在写作《小丑》(Scarbo)时,可能受夏布里埃的《幻想布列舞曲》(Bourrée fantasque)及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Islamey)的影响。

当然,拉威尔也曾批评夏布里埃那种夸张的巴洛克的表达方式,那种总是使用倚音和经过音的风格;批评他的低音有点儿过分修饰,以及像在歌剧中一样相隔几个纯八度的双手同奏以便加强旋律,打动听众。

2、 李 斯 特(Ferencz Liszt,1811-1886)

拉威尔的早期创作正处于浪漫主义后期,这个时期的法国音乐在法国民族乐派基础上产生了一股对浪漫主义的离心力,拉威尔的作品也更多地体现出这种“否定之否定”艺术发展规律,开始向两个不同方向偏离浪漫主义音乐轨道,一个是印象主义风格,一个是新古典主义风格,他以新的方式回归传统又开拓创新,表现出两个极点的完美结合。在否定的同时,拉威尔也一定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是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炫技及色彩变化的兴趣。在李斯特的十二首《超级练习曲》和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拉威尔发现了一个技巧、和声、音色方面的新宝库,他由此开始不断发掘各种写作技术,使得自己创作的每首作品都集中了所有的高难度技巧。如在《夜之幽灵》中的《水的精灵》及《小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对他的影响,如琶音、八度、音阶的跑动等。受李斯特钢琴曲《伊斯特别墅的喷泉》启发而作的《水之嬉戏》,对凡尔赛宫窃窃私语就像对伊斯特别墅窃窃私语一样。曲中运用了复杂的和声、力感、明暗多变新颖的技巧,是善于利用浪漫派遗产不可多得的杰作,作品中的刮键像一阵暴风扫过琴键,这种革命性的、有些野蛮的技巧也源自于李斯特的创作。

其次,吸收了李斯特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特征。如《水之嬉戏》、《夜曲》、《海上小舟》等乐曲。《水之嬉戏》是一首完全表现水的各种形态的作品,它的创作受李斯特的《伊斯特别墅的喷泉》的启发,从倾听到的喷泉、瀑布和溪流的水声得到灵感。使用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密集的二度音程等模拟各种形态水的声响和变化。另外,《听的风景》之《钟声》中,对钟声的模仿贯穿全曲,四类不同的钟分别以各自的节奏和音色发出响声,展现出一片钟声齐鸣的欢乐场景。《鬼火》中轻微的爆裂声在《斯卡勃》中重现,《簌簌的森林》在《夜蛾》的轻舞飞扬中重现。拉威尔自己也认为就算他没有完全接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最少他接受了李斯特这位作曲家、演奏家、现代思想的代表在法国音乐面前所体现的大胆、自由的精神。

3、 库 普 兰(Francios Couperin,1668-1733)

拉威尔从小在法国生长、学习,法国的音乐传统在他的脑海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他始终确信“艺术作品是作曲家独特意识的产物,它是无法摆脱他的民族传统的约束的”。因此,法国音乐固有的崇尚柔和雅致,排斥一切粗线条的表现,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依据。他的优雅、精确与分寸感的讲究,可以说都来自于这片他生活的国土。拉威尔从巴洛克的键盘作曲家,尤其是库普兰那里学到了古代乐曲的创作形式。这个时代的库普兰对他的影响就像拉莫对德彪西的影响一样重要,仿古成为他惯用的创作手法,古风题材也在拉威尔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同时,他的音乐总是多少带有一些模仿的成分,一方面在创作手法上,如早期钢琴作品《古风小步舞曲》,从标题来看就是明显的古风题材作品,它不仅使用简单朴素的三和弦,还使用了中世纪教会调式的弗里吉亚调式和爱奥里亚调式;此外,《帕凡舞曲》不仅以意大利的帕凡舞曲为标题,还采用了帕凡舞曲的慢速四四拍子节奏,基本上用教会调式进行的创作,并运用了轮舞的创作形式。另一方面,在风格体现上,早期钢琴作品《小奏鸣曲》的轻盈、淳朴就具有典型的库普兰音乐风格。

拉威尔从1914年开始着手《库泊兰之墓》的创作,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断创作。直到一战结束,才重新展开音乐创作,并于1917年完成了《库泊兰之墓》。这部组曲中的每一首乐曲都被题献给一位在战场上阵亡的同伴以表示纪念,但音乐中却未见战场上的硝烟或悲痛,而是“像供奉在坟墓上的鲜花一般”,显现出了清新优雅的特点。曲题中的“墓”一字同时有“纪念碑”的含意,也代表了作曲家对18世纪法国音乐的高峰—羽管键琴大师库泊兰的纪念之意。拉威尔在曲中借鉴了库泊兰纤巧典雅,装饰性强的音乐风格,用现代的和声手法创作出这部轮廓清晰、线条分明、古趣盎然的组曲。

拉威尔写作《库普兰的坟墓》时,他先改编了库普兰的一首《福尔纳拉舞曲》(Forlane)。福尔纳那舞曲是吉格舞曲(Jig)的一种,渊源于意大利。它始终是6/8拍子,曲趣明朗而愉快,但这首舞曲却带有一种忧郁的情趣,此曲不象通常巴赫组曲中的那种吉格舞曲。形式上既非对位的,也不是赋格段(fugato)的。但都与库普兰的福尔纳那舞曲之间,不论在织体、节奏、装饰音或是结构方面(开始的经过句作为副歌)上都有所联系。

无疑,拉威尔和德彪西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拉威尔一直被看作是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但拉威尔并不是德彪西的追随者,德彪西对拉威尔钢琴创作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拉威尔受到与德彪西相似的艺术潮流影响,同样热爱色彩赋予音乐的独特美感。他在作品中对于许多自由的曲式结构和弱化旋律歌唱性的尝试,对于色彩和声、不规则节奏、扩展调式运用等创作手法的使用,都可以说是受到了德彪西的影响。然而,拉威尔力图从德彪西的影响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个性,使音乐风格与德彪西有着表面上的相似,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与德彪西相比,拉威尔更注重与古典传统的联系,比如他在强调色彩的同时也给予旋律线条、和声功能和较清晰的轮廓等其他因素以相当的重视,并且如“瑞士的钟表匠”一般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从而形成冷静、客观、精美、雅致的个人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他通过毕生精益求精的创作,成功地将传统与创新兼收并蓄,完美融合。

[1]沈旋《杰出的管弦乐大师—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4月第1版

[2][法]弗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著 巨春艳冯寿农《拉威尔画传》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次印刷

[3][法]弗•佩勒穆泰儒尔丹一莫朗热著 芦苇洪士铃译《拉威尔论古风小步舞曲、水的嬉戏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1)90一93

[4]田艺苗《拉威尔:一生的光线变化》音乐爱好者2004(3)26一29

[5]张取明《从《水的嬉戏》看拉威尔钢琴音乐的基本风格》 钢琴艺术1997年第3期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6.038

张志敏(1975— ),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音乐史、作曲理论等。

猜你喜欢

拉威尔夏布舞曲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冬的舞曲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瑶族舞曲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夏布遇上扎染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烂漫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