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陕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2010-11-16陕西科技大学常小轩刘子建
陕西科技大学常小轩 刘子建
浅谈新时期陕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
陕西科技大学常小轩 刘子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生动的民族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进入我们的主流文化,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而通过走产业化道路既可以满足当今保持GDP快速稳定增长的要求,又使得本土文化得以良好传播,应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一种极其有效的保护方式。
非物质文化资源 保护 产业化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传承,作为一种广泛性、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位置,是中华民族极其悠久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秦州自古帝王州“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积淀深邃,为世人瞩目。陕西“活化石”,正是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才显得别具一格。由此孕育产生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使陕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
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在总数中占的比例最高。其中民间音乐36项、民间舞蹈56项、民间文学20项、传统戏剧36项、曲艺26项、竞技4项、民间美术35项、传统手工技艺62项、民俗53项、传统医药3项。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就目前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其研究内容和区域的不平衡性问题较为明显。陕西地区仅有对关中泥塑、陕北民间文化、陕南民歌的零星关注,系统化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的研究更是匮乏。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陕西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力军,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传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申报书编写指南》中指出“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尽管陕西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通知,但目前非遗资源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存前景堪忧。随着社会的变更,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生存的土壤,陕西“活化石”陷入困境,如局部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研究人员稀缺、传承出现了断脉、无数珍惜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被强势文化所排挤等。
(一)局部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
自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诞生并逐步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从历史渊源、艺术形态、学术价值,还是概念界定、特征、功能、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探讨。如近三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针对陕西艺术的有《陕西秦秀艺术分类及技艺数据库》、《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等等。就开展情况来看,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停留在一个发掘和宣传阶段,比较多的还只是在政府及学术研究的范围内,并没有广泛地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如此引发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看不到这些文化资源的意义和价值。韩国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无疑为我们敲醒了警钟,这一消息的传出,众说纷纭。“端午节”可谓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无形文化遗产”却成了陌生的代名词,很多人不了解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这些既不稀奇也不值得重视的文化与己无关,于是,给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之处。由此可见,扩大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迫在眉睫。
(二)经费不足,鼓乐巨著历经20年曲折问世
之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22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中,源于唐代燕乐的西安鼓乐赫然入列。然而由于资金匮乏,耗费中国音乐史学家、西安鼓乐研究泰斗级人物李石根一生心力编纂的300余万字的《西安鼓乐全书》,在此前长达20年里难以出版,直到今年,才在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音协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资助下问世。此书收录了729首(套)唐代流传下来的各类曲目(牌)。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当年为其作序时写道:“它的出版,可说是我国音乐界一桩令人瞩目的喜事,更是近几十年有意义的大事之一!”但就是这样一套被学界奉为珍宝、视其为西安鼓乐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却经历诸多波折。香港中乐团首席指挥阎惠昌曾表示,被世界音乐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在自己心中一直有着崇高地位,“我多年前曾得到李老关于西安鼓乐的油印版本著作,简直是如获至宝。”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在得到肯定的同时,我们不禁感叹,保护经费的匮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可谓是影响极大。
(三)“活化石”生存不容乐观
仍是西安鼓乐,李石根老人的儿子李孟秋在近几十年里,一直帮助父亲搜集、整理西安鼓乐的有关资料,他告诉记者,全西安如今只有200多名乐手,传承人只有6位,“后继无人是西安鼓乐面临的最大问题,鼓乐社的许多成员如今为了生存,都要外出打工,剩下的人则是凭借自身热爱苦苦支撑,但又能维系多久呢?”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教授则感慨道,“西安鼓乐自古以自娱自乐的清雅演出为一大特点,但如今一些社团为了生存,将表演带上了商业性质,让它变了味道”。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学者,该为“西安鼓乐”做些什么?与传承相比,保护是更加迫切的事。学界需要积极研究、挖掘、整理关于西安鼓乐历史渊源、艺术形态、学术价值方面的资料。另外,政府还应在经济上给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一些支持,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生存发展应各尽其能,促使其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四、新时期陕西非物质文化保护再思考
近年来在陕西省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比如成立了西安动漫产业园,政府大力扶植动漫产业。提倡以民间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反映中华传统特色文化的动漫作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已经成为动漫走出国门的有力武器。陕西是中华民族早期多个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地,文化底蕴厚重且具有中华民族代表性。散落在在民间的故事、传说、人物形象颇多,这些都是尚未重视且优秀的动漫素材。动画创作者必须要深入民间,深入当地了解,把鲜活的动漫形象,用现代的语言诠释成优秀的国产动漫。这样既可以使目前国产动漫的走出发展的低谷,又可以很好的促进“非遗”的保护。
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陕西作为全国旅游大省,其著名的旅游资源无不以陕西深厚的文化来支撑。如何实现文化与经济和谐共进,是新时期面临的一大难题。经济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却冲淡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印记。当今经济强国无不是文化强国,他们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在推销自己的文化。经济在文化的支撑下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有量又有质。笔者认为,经济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就是将文化产业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经济力量,这样既满足当今保持GDP快速稳定增长的要求,又使得本土文化得以良好传播。此外,利用现代IT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数字化更是一种保护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比如:建构数据库,通过文字、图像、影像、三维展示等现代数字技术再现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原汁原味的保存。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动漫产业的陕西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 项目编号:09e014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弓保安.《第一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广西:广西民族研究,2008/03
[4]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体闲市场》,市场观察,2003/03
[5]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改草与战略2006/05
[6]许定国,吴永.《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对陕西的启示》新西部,2008/02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33、38页
刘子建: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 副院长 教授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6.045
常小轩,男,1986年1月出生,辽宁鞍山人,现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陕西文化数字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