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音乐心理学中关于多声思维的理论基点

2010-11-16徐东阳,闫震

电影评介 2010年4期
关键词:主音乐音协和

音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音乐对象的形象、概括、间接的反映,是听觉接受后传输至大脑的乐音编码根据人脑结构及所含信息的再次分类解析。音乐思维反映音乐及相关事务的本质和它们的规律性联系,音乐思维通过各种媒介来反映音乐及相关事务,通过音乐思维,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音乐现象和音乐相关事务;也可以预见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音乐思维包含涉及音乐的多个方面,如:旋律思维、节奏思维、速度思维、强弱变化思维等等,多声思维也是音乐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纵观音乐的中外发展史,无数音乐家们敏锐的发现并逐步认识到,声音有众多的物理表显特性,包括声音与声音的结合与分离、音与音的不协和与解决即排斥与凝聚等等。这些在物理学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其中,随着音乐家们对这种逻辑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加强,多声思维便渐渐产生了。1722年法国作曲家拉莫发表了《和声论》,这是关于和声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音乐家们从此便把音与音之间纵向的关系开始有依据的加入到音乐创作中。从此,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思维模式,即线性思维扩展到多声立体思维。和声理论的确立标志着人们对声音的各种组合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拓展了音乐的线性思维向立体思维的发展空间,音乐的表现意义被瞬间扩大化,原本的模式被规划、重组,使得音乐更充分的表情达意。

在音乐语言中,旋律是最外化、最鲜明、最易被接受的陈述形式,特别是在单声音乐中,旋律本身就是音乐的内涵。但是,旋律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表达乐音运动的时间概念却无法拓宽整个乐音的空间维度,因此,和声理论的出现则开辟了人化的音乐空间,延伸了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觉范围,展现出巨大的表现功能。在此基础上,多声思维在音乐心理学的综合基础论述中表现出了多种理论基点。

1、音与音之间的从属关系明确了多声理论的发展基点

每个单音对于整个音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它是一种声音震动的物理现象。如果把单个的乐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时,音与音之间便产生了重要的关系。例如欧洲大小调体系中,中心音把调式中的其他各音按不同距离、不同方式吸引在它的周围,这些音又以它们与中心音的不同关系而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并获得了自身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如C自然大调,主音在调式中是引力中心,具有归宿性的稳定感,属音是距主音最近的泛音,对主音具有强大的支持,下属音是主音下方五度的支持音,中音是明确调式的关键音,导音富有强烈的主音倾向性。以上说明,调式音阶中,每个音都有自己的位次,都有自己所倾向的音,因而就形成了各个音在连接走向及发展趋势的基本轨迹。那么,在以音阶中的每个音为“根”音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和弦,其根音的倾向性以及和弦连接为基本序进手法的和声理论便有了明确的发展基点。

2、音与音之间的叠置关系是多声思维的理论依据

音与音之间的纵向叠置就构成了多声音乐。音乐随层次的增多,音响组合的可能性加大了,音乐的思维复杂了,音程、复调、和弦、和声等一些多声音乐的技术技法也产生了。于是,音乐的空间越来越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叠置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厚度,拓展了音乐的发展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音相互叠置的声效而扩展了音乐色彩的变化空间,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尤其是音与音之间的纵向叠置的各种可能性及所产生的效应,也使得音乐思维的立体化发展态势具有了可依据和参照的理论支撑点及声效把握度。

3、协和与不协和的对比反应是多声思维的有力支持

界定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的依据有两个:即物理的振频效应和生理的感知反应。协和与不协和只是相对而言,界定的标尺也是随着人们的听觉习惯及心理倾向而变化的。实际上,音程的内在结构没有改变,说小三度不协和只是相对于比它协和的音程而言,说小三度协和也是相对于比它不协和的音程而言。不协和音本身是音乐上最伟大的力量,没有了不协和音,音乐就会失去意义。协和音是没有力量感动我们的,因此不协和音有着巨大的意义。

4、稳定与不稳定的多声思维的前进动力

和声是由一系列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和弦组成。由于不同和弦中使用的音不同,所构成的音程协和程度也不同,因此,和弦之间在音响的协和程度上就有了差异。和弦与和弦的相互连接就产生了对于人接受时的心理差异,这种差异的反应就是稳定与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程度的变化,才使得和声的进行富有了逻辑性。不协和的和弦带来了不稳定,不稳定中就产生了音响矛盾,有了矛盾就要求解决,矛盾解决了运动就趋于稳定。和声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从矛盾的产生、对立度的递增、激化到最终的解决,从不稳定因素的萌发、态势的扩大、延伸到最终稳定的序进过程。

总之,多声思维在多声音乐的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解多声思维在音乐心理学中的理论基点对于认识多声音乐、普及多声音乐、发展多声音乐有重要的作用。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10月

[2]张凯 《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赵富才《心理学原理》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年6月

[4]赵松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4月

猜你喜欢

主音乐音协和
和声小调音阶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学生展现心灵乐音的舞台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
浅谈西洋大小调的相互渗透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乐音时—频综合分析程序的开发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