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侃侃,“玩出来”的富商

2010-11-15

新广角 2010年11期
关键词:游戏

钱 荣

不想成为娱乐明星

茅侃侃尝到一夜成名的滋味了。

2006年5月14日,茅侃侃和另外两个“80后”创业者李想、高燃一起,作为央视经济频道《对话》节目的嘉宾,出现在屏幕上。

那年他23岁。23岁也就是大学生毕业的年纪。然而,此时的茅侃侃已经做了近两年的CEO。人们一定会猜,他一定是在念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不对,他只有初中文凭。现在是MaJoy的总裁、北京爱航工业公司首席架构师、首席运营官,在此之前已经换过6个工作。

《对话》之后,他曾在某夜大醉后去医院输液,一位护士看到他后,问:“你是不是上《对话》的那个茅侃侃?”

茅侃侃反问:“我都喝成这样你都认得?”

“这个名字比较少见,我猜应该就是你吧。”护士回答说。

“我一想,对啊,我这个名字重名率也太低了,要是换个常见点的名字,可能就没这个笑话了。”茅侃侃说起这事时一脸的轻松。

迅速成名让以前个人生活相对平静的他,尝到一点苦头。“在这之前,主动找我的基本上都是记者。《对话》之后,主动找我的,就不只记者了。”通过各种联络方式找茅侃侃的,除了媒体记者,以及让他感到兴奋的投资者和寻求合作者外,还包括充满好奇的观众,寻求他投资的其他创业者,甚至还有企图把他作为“金龟婿”的“毛遂自荐”者。

其实,茅佣侃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让我们回到2000年,看看那时他的状况:先是在一家网站谋个月薪3600块的职位。接下来三年里,他换了多次工作。从小网站、游戏公司、电视台、一直换到政府事业单位;从研发、策划、市场、宣传一直做到节目制作。自己开了家公司,给人家外包研发项目。这些年真是吃尽苦头,把自己积蓄的20多万都当学费赔了进去,当然也见识到各行各业、各阶各层的“道道”。

“干什么事情,你自己选择,但只要选了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好!”这是母亲从茅侃侃小时候就强调的道理。在社会上混的时候,他常想这句话。

2004年底,茅侃侃又一次碰上一位曾经合作过的国企业老板。当年为他做项目,从后台数据处理到市场推广策划,效果超出老板的预料。这一回侃侃把闷在心里想了一年的MaJoy项目跟他交流:把网络游戏搬到线下、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但用实景、由玩家实际扮演。两个人一拍即合,侃侃以智力入股他的公司,双方正式运营MaJor——魔幻和欢乐的缩拼。把电脑游戏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由真人来演绎电脑游戏。地址就在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内,大约有4万平方米的场地面积。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近20%的股份。

“现在外面传我什么都有,甚至还有人说我的个人资产有三个亿!”茅侃侃很无辜地说,“其实,那三个亿是我们项目的一期投资额,如果我真有三个亿,我还做这个干啥。”

“将来收益的分红呢?”

“我希望人们关注我的项目,而不是我自己。我可不想成为娱乐明星。”

颓而不废,于游戏中跌倒再爬起来

生活中的茅侃侃,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白色上衣牛仔裤,哪里像一位身家过亿的老总,更像一位学画画的艺术青年。逢人叫他“茅总”时,他总说:“别叫茅总,听着别扭,叫我侃侃。”活脱脱—个“京城顽主”。

“顽主”有自己的玩法。1993年,茅侃侃上小学五年级,他的父亲从国外带回来一台电脑。茅侃侃一见电脑就爱不释手,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围着电脑转,吃饭也是一手端碗一手握着鼠标。小小年纪的他从那时起就爱上了写电脑程序。没两年,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他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上网。初中时,精通计算机的他几次带领校队参加北京市中学生计算机比赛,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

茅侃侃瘦得像一根竹竿,脸色青黑,每天只睡4个小时,或者两天连着一块儿睡8个小时。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骑车10分钟去学校“埋头苦干”,把当天的作业全部“消灭”掉。上课的时候心里就琢磨晚上的事儿。下午5点半放学回家,吃完饭就一个人闷在小屋里弄电脑,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

1999年,已经上到高一的茅侃侃地理考不及格。在他之前,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地理考试不及格根本没有发生过。按有关部门规定,不及格就没有报考大学的资格。据说当时茅侃侃的班主任为此头发都急白了,而茅侃侃的解释是:“这不正好,咱就不学了!”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校园。

如今流传最广的茅侃侃的名言是:“我年纪小,还难以做到通盘的权衡利弊,所以只要一个机会来了,别管好坏,就冲上去通通拿住。换一种环境,过一种体验,这不就是年轻人该干的事吗?”这句话也多少透露出他颓而不废,习惯于游戏中跌倒,而后反思得很认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怪异的人生。

茅侃侃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纪念爸爸》中他写道:“一切的不愉快,随着父亲的离开都不存在,那一刻,每+经历过的人,都会感觉亲情的伟大,在亲情面前,一切的不愉快都不值得一提,无论我们经历过多少痛苦,那一刻,全部消逝。”那一刻,感觉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担当与柔情,对父亲的思念中,还要带着妈妈开心地向前。

追忆自己曾经的岁月,尤其那段辍学的日子,茅侃侃看得很轻松,对于当初的决定,他也说并没有什么后悔和遗憾。因为自己很早就想工作,并不想上高中,而当时的那种教育环境自己确实不喜欢、不适应,就选择离开。但今天的茅侃侃,对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以及高考,却多了一份理解:“这是当下中国没有办法的办法,已经是能够给大家创造最好教育条件的一个方法了”。但茅侃侃对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活却有着很深的情结,现在的他也时常会去校园走走,在那里,他能找到儿时生活过的影子:就像自己曾经成长的部队大院,感觉特好。

“失学”后的茅侃侃一度沉浸在苦闷和无所事事的状态中,但他反复思考着该做什么、怎样做。

2000年,当时社会上流行考微软和思科的认证。“没文凭”的他花了两个月时间,把这两个证都考了下来。那时全亚洲只有两个18岁以下的人拿到了这两项认证,茅侃侃就是其中之一。然后,他又去了北京“华尔街”学英语。四个多月后,“觉得差不多了”,他怀揣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和一叠计算机认证,在北京街头找工作。

后来,他边工作,边混迹于酒吧。北京工体北门的VICS是茅侃侃常去的酒吧,多时一周数次,他称在京城酒吧混迹的人物没有他不认识的,并毫不讳言自己的懒散,但酒吧也给他带来灵感。即使是多次进入大学讲坛演讲,也会以诙谐搞笑的方式抖出自己的不羁往事,他的诚恳和搞笑也着实吸引了一大批的崇拜者。

玩出创意,玩出事业

茅侃侃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因为理念的不同,和顶头上司经常出现分歧。“以前我觉得胳膊能扭得动大腿,即使打那么多工,我还天真地以为胳膊可能会扭得过大腿,但后来发现,胳膊就是扭不过大腿,那就别扭了”。

他说自己不适合管理,更适合做一个研发者。

“我是双子座B型血,导致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夜里总是睡不着觉。”上学时,他想得最多就是怎么挣钱,但祖父外祖父都是军人出身,父亲在日本松下,母亲在航天集团,家庭并不缺钱,他认定,“在周围同学都在伸手要钱的时候,自己能挣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最早挣钱的实践是给大众电脑报投稿,但他挣钱完全是看心情,没多久也就忘记了这一档子事儿。他称自己是资格最老的网民,在中国最早的网络聊天室“瀛海威时空”,年仅13岁的茅侃侃俨然成了程序版的“斑竹”。“那时候明白程序的人不多,谁明白就谁上呗,再说也没人知道我有多大。”但每次网友聚会,出来见面的都是30多岁的叔叔阿姨,茅侃侃就像根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特别奇怪显眼。

后来,他玩起了坐过山车、打网络游戏。不过像过山车这种游戏玩几次也就腻了,网络游戏倒是不会腻,一坐下就着迷,不想起来。

这时,一个奇妙的想法涌上了他的心头:把网络游戏的情节融入到实景里面,由人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创意。茅侃侃非常看好这种既有组织性又有娱乐性,还带有刺激性质的游戏方式,觉得这对十几岁的年轻人和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都会有相当大的吸引力。2004年的时候,他决定做这个项目,取名“MaJoy”,意即“魔幻(Magic)”加“乐趣(Joy)”。

创业是非常艰辛的。

茅侃侃的办公室是全公司里唯一光线昏暗的地方,他终日开着一盏台灯,通宵达旦的工作方式让他只有在黑暗中才能静下心来。“我喜欢晚上思考问题,清楚、安静。在这种阴暗的角落里,在电脑前面坐着的时候思维好一些,一般一天能呆15个小时。”

在茅侃侃的“远期规划”中,MaJov将从一个固定的对抗场所开始,逐步发展到多个场所,并通过互联网让场地内外的玩家形成互动,甚至允许玩家通过手机参与游戏。

与他交谈,聊到其他,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但只要一提到“MaJoy”,茅侃侃就一扫原本有些疲惫的神态,双眼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猜你喜欢

游戏
夜间游戏
游戏
送信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
游戏五计算
游戏四换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