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钧瓷“真、善、美”

2010-11-15王世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0年9期
关键词:窑变钧瓷花盆

王世兴

禹州市神后镇镇后街9号 禹州 461682

钧瓷“真、善、美”

王世兴

禹州市神后镇镇后街9号 禹州 461682

《日进斗金》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它的出现,一洗前代单色釉的局面,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窑变”釉,开辟了五彩缤纷的彩瓷新纪元,并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钧瓷作品无论是作为皇家赏玩的“贡瓷”,还是作为布衣实用的“陋器”,它始终追求着人类基本的原则和至上的标准----“真、善、美”。

一、钧瓷之“真”

钧瓷确实是一门关于“真”的艺术,它的使命是要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韵味,并力求达到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钧瓷的这种追求天然浑成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一脉相承。先秦著名哲学家庄子在其著述中,多次谈道:“圣人法天贵真”;“天地有大美”……从审美价值来,这种不加人工雕琢的天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这也是“天真”的原始涵义。

先哲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对钧窑先师们的审美意识和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了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韵味,他们采用特殊的工艺和技术,烧造出了行云流水般的多姿多彩的釉画。这种釉画,似像非像,体现了东方民族“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审美风格,这其实是“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塑料花儿无论多么艳丽,都缺少天然野花的娇媚与风韵。究其原因,当在“真”与“不真”之间。这也是钧窑作品“自然窑变”与“人工窑变”不可同日而语的原因之一吧。

二、钧瓷之“善”

“人之初,性本善”。“善”作为一种境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理想状态。它体现在钧瓷作品上,主要是指器型的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

我们知道,宋代钧瓷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服务“花石纲”而为皇家新垄断。所以花盒的多样和精美是真正的“空前绝后”。无论是雍容华贵的仰钟式花盆,绚丽多姿的菱花式花盆,端庄秀雅的海棠式花盒,体态丰满的渣斗式花盆,比例适中的长方式花盆……,在这些各有千秋的花盆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种花盆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盆托与之相匹配。花盆的造型在视觉上给人以饱满,稳重的美感,在实用功能上为了有利于花草的透气,渗水而在每个花盆的底部留下了小孔,而盆托的功用不仅仅是为了外观的整齐美观,同时克服了由于浇水不均而带来的污水外流的缺憾。其功能性的合理与形式的和谐告诉了人们什么才叫做“完善”。

三、钧瓷之“美”

与“真”和“善”并列的人类的理想标准当然是“美”。“美”集中地,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基本状态。

钧瓷之“美”,古今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那给人以无限遐思的奇幻釉画。这种由泥土在窑火中产生的自然美,同我国的长卷山水画颇为神似。你有那似真似假,如幻如梦的图画,像浮云,像高山,像朝霞,像暮霭,像花鸟鱼虫……,千变万化,各具神韵。有的一半是春光明媚,姹紫嫣红,另一半则是白雪皑皑,千里冰封;还有的一边是晴空万里,一览无余。另一边却是云蒸雾涌,朦朦胧胧…… , 给赏玩者以不尽的人生启迪和感悟。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见到钧瓷便会陡生敬意?甚至对古老的碎瓷片也满含依依之情?是因为它的“美”征服了我们。

这种不加任何人工雕琢痕迹的自然美,朴实无华,又雍容华贵。既有大家闺秀的典雅之态,又有小家碧玉的羞涩之姿。它的“美”随个人的审美修养随意而变,没有标准,没有意志,它是人们神有新归,心有新寄的产物。正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唯“真”才“美”,至“美”则“善”,对钧瓷的欣赏,虽然会因各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思维方式等等的差异,而产生多种不同的审美方式。但欣赏把玩钧瓷的人们总能够寻找到共性的东西,从而把它们升华到“真、善、美”的境界。换言之,一切艺术作品只要符合“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都会殊途同归。

猜你喜欢

窑变钧瓷花盆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搬花盆
为什么花盆花盆底部有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