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探析
2010-11-15苏庆红
苏庆红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贵阳550004)
1 引言
外业调查以村为单位,权属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同时进行。将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容与1∶10 000SPOT5卫星正射影像叠加,形成外业工作底图。权属调查中未发生变化的以原土地详查权属调查成果为准,对发生变化的进行变更调查。地类调查先对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及其他各种界线进行室内预判,解译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制定外业调查方案。对于重要调查的内容,必须以影像为准,野外重点调查核实,保持土地更新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图形、属性数据、实地三者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与最新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衔接,建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2 项目实施原则
2.1 统一部署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过程中坚持统一部署、统一工作方案、技术标准、验收标准的原则。
2.2 统筹兼顾的原则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除了要准确反映修文县土地利用的现状,还要能满足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工作、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要求,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同时还要满足即将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等需要。
2.3 充分利用原有资料的原则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已完成的行政区域勘界等成果资料,以节省工作时间和成本。
2.4 实用与创新原则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方法,勇于创新,提高整个更新调查的技术含量,加快调查进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质量。
3 组织实施
3.1 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由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由修文县国土资源局负责配合、协调工作。
3.1.1 准备阶段
在项目正式实施前,贵州省第二测绘院从技术、资料、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布置,2006年1月开始影像纠正融合,详查数据库、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分析,各种培训也同时启动。
3.1.2 内业预处理
收到SPOT 5卫星影像数据进入纠正和影像融合,获得1∶10 000正射影像图。通过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正射影像图套合,找出已有详查和变更调查图与影像数据不一致的地方,确定调查重点。通过内业预判,对1992年详查的图斑线进行修改,对变化的地类进行重新勾绘,套合最新行政勘界的界线,形成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3.1.3 外业调查阶段
(1)乡、村两级行政境界调查。将修文县县级行政界线按照民政部门核准的最新勘界成果,转绘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进行实地核实;乡镇级、村级界线利用原土地利用详查资料结合详查航片资料进行核对,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
(2)权属调查。利用修文县国土资源局农村集体土地发证的资料,在外业工作底图上进行核对,再通过外业调查实地核实土地权属。土地权属界线以原有的土地权属边界协议书和城镇土地权属调查资料为依据,确定集体所有土地和国有土地的权属界线,原有土地权属界线已变化的,按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土地权属界线。
(3)图斑地类调查。依据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和原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最新的图件资料,通过野外调查,确定土地类别和使用现状,确定地类图斑。
(4)线状地物调查。实地宽度大于1m,小于30m的线状地物作单线调绘,测量其宽度并在外业调查图上详细表示,宽度大于30m的线状地物作为图斑进行调绘。线状地物编码标注在其宽度量测处,同时记录其相应属性。
(5)零星地物调查。零星地类指耕地中的非耕地且实地面积小于最小上图图斑标准大于0.15亩的地块,调查时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绘点注记,并记录其属性信息(表1)。
表1 最小上图图斑标准
3.2 内业整理及更新数据库
(1)整理外业调绘成果,对外业成果进行检查,并将外业调查成果图整理到标准工作底图上。
(2)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根据《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对外业工作底图进行扫描纠正,套合影像数据,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库更新工作。按要求输出1∶10 000标准分幅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挂图,及各种统计数据表等成果。
3.3 各项成果质量评价
本次试点建立了严格的检查机制。从内业预判,外业调绘质量,到数据库的建立,成果图件输出,层层把关,每一步工作都建立了严格的自检、互检和质检部门检查的制度,并由厅专门成立检查组进行预检,保证了更新调查的质量。
4 结语
(1)加强领导是搞好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前提条件。本次试点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厅试点领导小组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就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就有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认真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使本次更新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2)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种数据资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调查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次工作不仅利用了现势性强、能满足工作需要的SPOT5卫星影像资料,还充分的利用了原有详查数据、历年更新调查数据等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基层土地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保证。针对承担单位对地方土地现状不熟悉的问题,以及基层土管部门对影像判读、识图上的欠缺,针对基层部门人员专门进行技术培训。双方密切配合、取长补短,不但为完成工作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为今后开展土地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完善质量控制环节是关键。应该保证影像纠正的数学精度和影像融合的影像质量,从基础数据上加以保证。通过影像处理,影像上各种地类能够较好的加以区分,在室内就可对大部分地类做出较准确的判读。通过野外精度检测,纠正的质量能达到1:1万地形图的精度要求。各环节严格把关,内业预判、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更新数据库等各阶段成果完成后都要进行自查、互查、质量管理科检查等工作,有效地消除了各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GB/T17798-1999,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1999.
[2]艾自兴,龙 毅.计算机地图制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