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撰写工作报告(下)
2010-11-15李昌远
李昌远
怎样撰写工作报告(下)
李昌远
三、工作报告的文本写作
工作报告文本是经历准备、起草、修改、作报告和审议通过等一系列撰制过程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适应语境(指说写者的主观与客观环境)的要求,不仅要考虑“作报告”者为什么讲、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听报告”者能听懂、乐意听和听后信服的问题,从而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文本写作的成功之路。在此,笔者着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工作报告主题的确定。工作报告的主题是指法定社会组织通过报告文本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也就是工作报告的主旨。一般说来,工作报告的主题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目标性,这是由工作报告的写作目的所决定的。工作报告的写作目的总的讲就是在法定社会组织的职权范围之内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这一写作目的是支配工作报告撰写过程的核心要素,工作报告文本将其具体化,就转变成了文本的主题思想。例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每五年要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而每次党代会都要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规划今后五年的任务。这确定了每次工作报告的写作目的(为什么写)。而围绕这一写作目的反映在工作报告文本上,其主题思想是不同的。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两个报告的标题都反映了文本的主题思想,它们有相同之处(主要是面向未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但有很大差别。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时,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规划了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时,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需要继续推进,因此“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成了“十七大”报告的重要“主题思想”,进一步描绘了在新的时代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此其一。其二,从指导思想上讲,“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标题都提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词,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经验,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一理论体系作为一面旗帜要“高举”,这是贯穿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另一重要“主题思想”。我们知道,无论新中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基本制度)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每五年一届、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主题思想都是根据党在不同时段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体委员会”的决策,并联系政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经验、新问题而提出来。例如,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的基础上,提出了2010年主要任务:“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主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也就是温家宝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
为了科学地确定工作报告的主题思想,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中央和上级近期提出的带战略性的任务和方针政策在本组织系统如何地方化、具体化;二是要通过调研弄清本组织职权之内的主体业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事物发展的“转折点”及其应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问题;三是研究本组织系统的社会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特别是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解决。在以上调研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散发性思维,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多角度去剖析和把握事物的复杂、多样性,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和办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收敛性思维,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工作报告的主题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目标与方案。
(二)工作报告材料的使用。工作报告文本表达主题思想,要靠材料。这里讲的材料是从广义上讲的,它既包括事实(概况、事例、数据等),也包括事理(表现为各种观点,如对问题的看法,对工作提出要求与政策规范,以及阐明相关道理等)。工作报告文本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经过事先筛选和鉴别的,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任何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所代表的事物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或假象,也可能是代表事物共同属性或本质的真相;同样,由于社会阶级原因与认识论原因,任何观点(或观念)作为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反映,也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必须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来自客观实际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后才能写入工作报告。此其一。其二,使用材料要服从工作报告文本主题的需要,以决定材料的取舍。主题思想的形成来自调研得到的各种材料,也就是从材料到主题,而文本写作时则是从主题到材料,实现主题与材料的统一。凡围绕主题使用的材料是工作报告的核心材料,它反映事物发展的主线,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色。其三,工作报告材料特别是事实部分在于精,而不在多。工作报告撰写的准备阶段,要通过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和占有材料,应提倡“以十当一”,以多为佳;而选择和使用材料则应“以一当十”,以精为上。大凡有功力的、内涵深刻的工作报告其背后都有以倍数计的没有写入文本的大量“素材”作为“后盾”,这“后盾”是一种无形的支撑力量,其力量越强,报告就越有“底气”,越有分量。其四,要辩证地采取多种形式使用材料。工作报告文本思想的表达兼有叙述、议论和说明,材料的使用要服从思想表达的需要,做到形式多样。如引用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剖析典型,显示共性;分析问题,彰明因果;归纳综合,揭露本质;论据确切,立论稳妥,讲政绩不虚美、讲失误不隐恶;以事系人,突出人民主体作用等等,从而可增强工作报告的鲜明性、生动性,使之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工作报告结构的安排。工作报告的主题与材料都要以合理的篇章结构形式作为依托,否则就难以形成一篇完整的文本。不同类型的工作报告的篇章结构有共同的地方,通常由标题(单式标题或复式标题)、称谓、正文(含开头、主体、结尾)组成。这里主要剖析正文,特别是它的主体部分的结构形式。如前述,任何工作报告都要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因此从总体上讲,工作报告正文的主体通常采取以纵式为主、横式为辅的结构形式,即按时间顺序,从总结过去讲到今后任务;而对总结和任务的阐述则采取横式,分解成若干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逐一道来。具体讲,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以纵为主的块式结构。即把工作报告文本的主体分成两大块,一大块总结过去的工作(含成绩、问题、经验等),一大块讲今后的任务(含形势、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也有分成“三大块”的,一块总结以往的工作,一块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一块讲今后的任务。目前,全国和地方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报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报告,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的报告,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工作报告,大多采取“两大块”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符合工作的发展进程,写起来方便、灵活,几乎成为工作报告结构的一般“模式”。如果说,有需要用较多的笔墨讲述当前本组织面临的严峻形势,应当认真采取对策时,也可采取“三大块”结构。例如,河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臧其臣在2003年3月10日在全公司二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河北电力报2003年3月13日)就讲了“三大块”,即“2002年工作的回顾”;“2003年省公司面的形势”(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本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省公司2003年的工作重点”(含工作总体要求、主要工作目标、七项重点工作)。
二是以纵为主的专题式结构。即把工作报告文本的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依次对过去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务分若干专题予以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采取这种结构形式。例如,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在中共“十七大”会上的报告在开头提出大会的主题思想及基本依据后,共讲了12个专题:第1题,“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取得的成就;第2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通过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3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阐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与要求;第4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讲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总任务;第5至12题,分别阐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与军队等各项建设,接着讲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党的建设,从而指明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任务与要求。这种报告结构形式的重点放在规划未来上,回顾和总结过去也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这一“模式”被地方各级党代会的报告所广泛采用。
除了上述以纵式为主、横式为辅的报告结构形式外,还有以横式为主、纵式为辅的报告结构形式,即工作报告文本的主体按逻辑顺序从横断面上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都按时间顺序回顾过去,总结经验,规划未来。例如,刘少奇1956年9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载《刘少奇选集》下册),在开头讲了党的“七大”以来11年祖国历史性的巨变后,提出:“我们党现实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实现这一伟大任务,报告的主体从横的方面共分为6个部分阐述,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党的领导。每个部分采取纵式,从过去讲到现在,即总结历史的斗争经验到提出现实的要求,以继续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政治生活,正确处理国际事务,进一步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全篇报告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方法的较好结合,能引人阅读,使人不厌其长。这种以横式为主、纵式为辅的结构形式,其优点是讲述的问题集中统一,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脉络清晰,但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游离主题,写的松散,因此,它在写作上更要求有高超的围绕主题,提炼和运用材料的文字驾驭能力。
(四)工作报告的文风。工作报告的语境特殊,“作报告”者是领导中枢机关的“一把手”,听众是有议决权的各有关方面的“代表”,而“代表”背后则是有话语权和参政权的本组织系统的一般民众。也就是说,“作报告”的主体与“听报告”的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执行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前者要受后者的领导和监督。报告人向代表大会“作报告”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向大会认真严肃地汇报工作,提出建议,请大会决策。此其一。其二,从工作报告的语体风格看,它虽然是属于现代公文书面语体的范畴,但在大会上“作报告”要将书面文本转化成“有声”语言,并辅以态势语言,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听众。因此,工作报告的语体风格,不应是纯粹的公文书面语体,而是兼有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的一种语言体式。它既要求遣词与造句、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等符合语法、修辞和逻辑,又要求文字表达接近群众的口语,通俗易懂,上口中耳。基于以上“语场”环境,我们提倡工作报告应当发扬庄重质朴、准确平实、深入浅出、鲜明生动的文风,反对盛气凌人、假话空话、深奥难懂、陈旧死板的不良文风。
文风实际上是党风、作风的反映。党中央一贯倡导发扬准确生动、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今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文章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文风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该文强调要发扬短、实、新的文风,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这些切中时弊的重要意见,对改进工作报告的写作也无疑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在此以前,2009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在中央领导同志倡导下,在政坛上曾掀起一股“白话”新风,如像“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心往一处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处使”等浅显易懂的“白话”出现在政府和政协的工作报告里,深受代表、委员的称赞和欢迎。当然,“白话”不只是指口语色彩浓厚的群众语言;从深层次讲,白话是真实的话,反映民心民意的真心话。如果工作报告的撰写者,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态度,不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或者只是“身入”而不是“心入”,那就不可能做到听民声、聚民智、纳民意、采“白话”,其写出的工作报告也不会有多少群众语言,所以从根本上讲,端正文风的关键是要端正党风和工作作风。
四、工作报告的检验与反馈
毛泽东1957年3月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时指出:“文章的好坏,要看效果,自古以来都是看效果作结论的。”工作报告是公文,隶属于文章,其好坏,也要看效果。什么是效果?就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即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文章的标准。当然,检验的前提是要落实。工作报告属于宏观的、综合性的决策,要使它落实下去,需要相关的执行机关、职能部门,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把工作报告的决策细化,并付诸实施,不然,工作报告还是停留在纸上,更谈不上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报告检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就是毛泽东倡导的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工作报告的宏观决策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过程,将它们落实下去,就是回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机关要通过调研信息工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系统,全面把握其实施情况和群众反映,细察哪些是正确的,需要继续坚持;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校正补充;哪些出现了决策失误,需要纠正。工作报告在社会实践中的检验结果,要及时反馈到领导中枢机关,有针对性采取对策。其中,凡属本组织职权范围内的事,要适时做出处理;超出职权范围的事,则应及时向上级报告或请示。
按照法定程序,本次工作报告实施和检验情况,要在下一次工作报告做出总结,由法定权力机关成员做出评判。这反映了工作报告之间的连贯性,形成历史发展的链条。我们可以通过历届历次工作报告及相关的文件了解本组织系统历史发展的主脉和面貌。这也是工作报告存史、资政和教化的一大功能,是别的公文无与伦比的。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