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的一次实践

2010-11-12郑小春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叶氏太平军

郑小春

(巢湖学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中的一次实践

郑小春

(巢湖学院思政部,安徽 巢湖 238000)

文章将个人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过程中,尝试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设计环节和部分内容进行了复述,最后对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和关系谈了几点体会和认识。

科研;教学;太平天国运动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个基本功能,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的意义十分重大。关于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尽管目前学术界讨论得较为热烈,也出有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却很少有人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个案实践展现给读者,不无遗憾。鉴于此,本文将避开纯粹理论探讨,重点把个人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实践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一次实践尝试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谈几点体会和认识,其中得失,敬请指正。

1 讨论准备:概述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评述,教科书基本上千篇一律。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思路也基本束缚于教材体系,大多是在做整个运动过程的叙述和既定评价的解释工作,没有什么新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那么,可否将个人科研与这段历史教学相结合,进行一次教学实践上的改革尝试呢?

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战略地位十分关键,关系到了当时安徽乃至整个战局形势的变化和走向,无疑是太平天国运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缘于课题研究,笔者最近关注了太平军在徽州的活动情况。在广泛搜集资料和深入考察之后,基本上搞清楚了这段悲壮历史,还有不少新发现,并撰写了几篇相关论文。基于此,笔者尝试将其中部分研究心得与实际教学进行结合,通过问题设计和引导学生讨论,期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引导学生讨论,我们首先概要地讲解了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社会,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概要复述如下:

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首次进入安徽,从此以后,直至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安徽一直是太平军与清军激战的一个主战场。在当时整个战局中,安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是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安庆在军事上不仅是天京的门户和屏障,还与江北的庐州,江南的芜湖成鼎立之势,是太平天国粮源和兵源的保障。因此,安徽的战略地位对太平军和清军来说都极其重要,由此成为双方攻守最为激烈的一个地区。

在整个安徽战局中,徽州地区的战略地位尤为关键,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频繁激战了十余年。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山区,与浙赣两省毗邻,境内山脉纵横,峰峦密布,是出入皖赣接济芜湖和安庆之要道通衢,占领了徽州就可策应安庆和天京两个地方,对安徽乃至整个战局极为关键。徽州地区的得失,影响深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咸丰四年,太平军正式兵入徽州,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徽州一府六县处于频繁战火之中。据《太平军兵争期内皖省府州县经过兵事年月表》[1]统计,徽州下辖六个县被太平军攻占情况,黟县和绩溪县各15次,祁门县和婺源县各11次,休宁县10次,歙县4次。其中有五个县在10次以上,六个县总共66次,平均每县11次,远远高出安徽其它任何地区。因此从区域来看,徽州六县遭兵最为频繁,成为安徽境内太平军与清军激战最为激烈的地区。

由于徽州原守军不能保护地方安全,加上徽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于是清廷不断组织加强军务防备,逐渐在徽州形成了两支主要武装防备力量:一是清军,主要包括张芾督办皖南军务时的徽防军,以及后来入徽作战的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老湘营、浙江巡抚的浙江军和台勇等;二是徽州各地乡民自办的以武装自保的地方团练。在徽州,以上各支武装与太平军总共激战了十余年,使得徽州社会长年处于兵火之中。

总之,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一府六县之地既有太平军,又有编制复杂的清军,还有地方团练。这期间徽州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斗争,犬牙交错,激烈而复杂。几支武装在十余年时间里频繁交战,六个县都是反复得而复失,形成拉锯战局面。复杂的斗争,长年不断的战火,给徽州社会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2 讨论问题一:太平军在徽州的活动情况

在讲解了当时的徽州社会背景之后,我们首先设计了第一个问题,即给出一件原始文书资料让学生去释读,并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材料如次:

为叠遭贼躏、焚杀独惨、尊造清册、叩汇详恤事:某族居外九都,东邻阜岭,北近羊防,逆贼从两岭窜入者,定以某村为渊薮。今二月,贼自羊防窜入,焚杀掳掠,却不过甚。三月,贼从阜岭乌合突竄,其焚杀掳掠真有不堪言状。加以六月十七日,贼又从羊防而入,惨上加惨,莫能形容。幸大军迅剿,贼被痛创始遁。贼退民归,釜甑具空,四邻悄然。尚有烈节妇女,因贼掳老妇,勒令执役。目见耳闻,述其形状,悉而且详,至各会各户,所有契墨字据,不无遭焚遗失,俟各查清另禀。犹有旁村他姓被难者,亦已嘱清查续禀。可怜十屋九焚,十田九荒,流离转徙,何堪忍言。某等且将本族之仅所见闻者,恪录清册,共十页,恭呈 父师大老爷,俯悯遭惨,汇详请恤,万代公侯,切禀。

殉难丁男:(共八人,略)

殉难女丁:(共三十二人,略)

烈节女子:(共四人,略)

被焚房屋:(祠堂民房商铺等共八十余幢,略)

同治贰年七月 日殉难男妇被焚房屋清册

具呈人 职员朱元璠等[2]

讨论前,我们首先对以上材料做了简要说明:该文书属于黟县屏山朱氏宗族文书。屏山朱氏住居黟县九都,东邻阜岭,北近羊栈岭。据方志记载,太平军经由羊栈岭出入祁门和黟县非常频繁,太平军从羊栈岭出入时,朱氏宗族住居的屏山村首当其害。这件文书,是为同治二年七月黟县屏山朱氏宗族向官府出具的《殉难男妇被焚房屋清册》。那么,这件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在我们引导下,学生开始围绕着材料展开了讨论,一部分认为:从清册来看,屏山朱氏族人深受太平军扰害,人员和财物损失惨重。从文字的描述以及殉难男女的情况来看,太平军所到之处“焚杀掳掠,却不过甚”,乡民“惨上加惨,莫能形容”,太平军被官军击退后,村庄呈现出“釜甑具空,四邻悄然”的惨景,“可怜十屋九焚,十田九荒,流离转徙,何堪忍言。”其中殉难人员40多人,被焚房屋80余幢。清册还对各“殉难丁男”、“殉难女丁”和“烈节女子”被致死的情况一一作了注解,甚至有的是全家罹难。由是观之,太平军给屏山朱氏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和财物毁损两个方面。

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人员伤亡和财物毁损,在生产经营上给朱氏带来的打击也非常大。由于死亡人数众多,从而使得朱氏失去了大量耕作劳力,致使一度出现“十田九荒”局面。而在大量被焚毁的房屋中还有不少是商业用房,如“木匠店”、“茶饼店”、“租药店”、“典屋”、“漕坊店屋”等等,这对朱氏以及当地商业的打击同样非常大。可见,当时的徽州社会可谓一片生灵涂炭,而广大乡民无疑是最为直接的受害者。

讨论到这里,应当说问题的设计目标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为加深了解,我们再根据个人的研究,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分析:

从朱氏宗族个案,可以管窥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的一般情况。总体上看,徽州宗族遭受太平军打击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大量伤亡外逃,二是财物毁损严重。其他宗族大体上也是如此。如绩溪上庄胡氏宗祠道光年间落成时,全族6000多人,同治四年冬至会祭,查点人口,只有1200人。[3]

还要注意的是,人员的大量伤亡外逃,还引发了徽州社会经济衰退的严重后果。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中一段记载很有代表性:“道咸间,子姓既繁,近村一二十里无不辟垦,种黍植茶,殆鲜旷土。自经兵燹,山野荒芜,迩来虽稍稍开拓,然视前时十一二耳。”[4]而绩溪庙子山一带计有二十多个村庄,“同治初年,大难敉平,人口减十之八,田地荒瘠”。[5]可见,劳力的短缺导致了田地大量荒置,垦殖率较战前大幅下降,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徽州社会经济陷入了一段衰退和凋敝时期。

3 讨论问题二:徽州乡民对太平军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同样给出一件原始文书材料,让学生释读之后进行讨论。材料如下:

立齐心杀贼合同文约人叶含芬、允秋、蔚文,以反约内人等,自咸丰四年以来,贼犯境节次蹂躏,惨不勘言,□□□□□□负屈,被掳掠者,号救无门,甚而遭凶毙命,烧毁民房,个个痛心切齿,处处搜劫一空,人心皇皇(惶),无计可除。若非齐心防者,猛力向前,恐贼匪得志,窥探再来,视为奇货可居,将合家男女大小安之何地?是以邀同合议,预备提防,酌定费派何出?鼓励团丁。公议规条开明于后,一凡遇警,鸣锣即来,照名给发,在前在后逐一排行。如有故违,查出禀究,决不枉纵,切谓言之不早也。立此合同,一样六纸,各收一纸存照。

计开:(九条规约,略)

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立齐心杀贼合同文约人(略)[6]

讨论前,首先还是对这件材料的相关背景进行讲解:这是一件祁门沙堤叶氏宗族文书。沙堤叶氏住居的叶村地处祁门西乡十八都境内,地势坦荡开阔,是进出祁门县的交通要道。据方志记载,在十余年里,包括沙堤叶村在内的整个西乡,是太平军出入祁门县最为频繁的地区,在西乡发生的较为激烈的战事记载,就有十几次之多。太平军频繁入境给沙堤叶氏宗族造成了沉重打击。其中,同治元年和二年里,太平军两次盘踞十八都叶村等地,尤其是同治元年打击最为沉重,叶村民房被太平军焚毁80余家,人员死伤众多。那么,这件材料又能提供给我们哪些重要信息呢?

一部分同学认为:由于频繁遭受太平军打击,导致徽州宗族一致对太平军在徽州的活动进行顽固抵抗。这则齐心杀贼合同文约,详细地反映了叶氏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的情况。

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在团练举办过程中,叶氏宗族起到了军事化的组织基础的作用,宗族绅士是团练的组织者和统领者。从规约来看,叶氏团练具有自助性,其办团费用以及火铳器械均由约内人员自筹自备。叶氏团练还实行奖惩制,严惩不遵约定者,奖励英勇作战者,显示了叶氏宗族抵御太平军的决心。

还有一部分同学进一步解析道:由于太平军在徽州直接损害了当地乡民的利益,导致广大乡民与太平军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说明至少在徽州,太平军失去了当地广大乡民的支持,这对太平军在徽州的作战非常不利。

讨论到此,问题的设计目标也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为加深了解,我们根据个人的研究继续进行拓展分析:

以上齐心杀贼合同文约显示,叶氏通过制订严格的“组织章程”,正式建立了以宗族为“组织基础”,以“绅士倡约”、“举族参与”、“自筹自助”、“设防预警”等为要义的“叶氏团练”。自此,叶氏团练与官军一道成为抵御太平军出入祁门的一支重要力量。咸丰十年,曾国藩兵驻祁门时曾经过十八都,“诸父老迎拜马前,询其属地,为沙堤叶村。”说明徽州宗族和乡民对待官军的态度要比太平军好得多。时隔十年后,即同治十年,曾国藩也高度评价了叶氏宗族在抵抗太平军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嗣司在祁建碉筑垒,寇屡内犯饬西乡,防守岭隘,叶之子姓与有力焉。”[7]

叶氏团练应当是徽州宗族兴办团练直接抵抗太平军的一个缩影。太平军损害了徽州宗族利益,致使徽州宗族通过绅士以组建团练的方式与官军联手。在官府的大力倡办下,这些由宗族绅士组织起来的全体族人参与的团练,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自出资斧,组织严密,在保家护族和协助官军钳制太平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讨论总结: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评价

结合以上相关讨论,我们与学生一道总结了几点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太平军出入徽州时,给以徽州官府和宗族沉重打击。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运动,太平军进军途中,打击了官僚、豪绅、地主,焚烧了衙门、粮册、田契、借券,对封建统治秩序和统治基础进行了猛烈扫荡。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毋庸质疑。

然而,据遗存下来的文书资料显示,在打击宗族等势力的同时,太平军对普通乡民的直接伤害也相当严重。前引两个宗族个案文书所提供的信息基本契合,其中固然存有污蔑之词,但都一致反映了太平军所到之处,在打击了徽州宗族的同时又给广大乡民造成了严重伤害的事实,乡民显然是最为直接的受害者。这些记载有过分夸大的可能,也确有将清军等所造成的破坏尽推太平军的事实,但还是可以说,太平军对当时徽州的民难和破坏负有一定的责任。

捐资助饷和举办团练得到了徽州宗族支持,显示徽州宗族倒向了清廷一边。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徽防军、清军、外来兵勇、地方团练等多支武装在徽州驻师作战,其活动经费得到了徽州宗族以及宗族绅商的大力资助。而那些以宗族绅士为主要统领者、举族参与的地方团练,也多属宗族自办自助性质。徽州宗族为抵御太平军,可谓付出了极大的财力和人力。当太平军猛烈冲击封建统治秩序时,绝大部分宗族以捐资助饷、举办团练等方式,决然地倒向了清廷一边,且在作战中协助官军,钳制了太平军在徽州的活动,为曾国藩“南守北攻”方针乃至“决战安庆”、“会战金陵”等战略的实现,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变化。

太平军的频繁打击与随后徽州宗族的顽固抵御,显示了太平军与徽州宗族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异常紧张的状态。徽州宗族不遗余力地捐资助饷,尤其是以宗族绅士牵头率领族人兴办团练,说明徽州宗族起到了军事化的组织基础的作用。太平军在徽州失去了当地绅士及其背后宗族的支持,招致的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军事化起来(即地方团练)的广大乡民的坚决抵抗。因此,与徽州宗族以及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紧张乃至敌对,致使太平军在徽州地区的活动遭到极大钳制,这成为太平军错失徽州战局进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一个不容低估的原因。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把中国农民运动推向了一个顶峰,尽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其革命的经验乃至失败的教训,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益借鉴。

5 几点体会与认识

5.1 关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体会

要想达到预设效果,首先教师要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方可较为深入地讲述背景、设计问题、引导讨论、进行总结,并最后回归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材料可以在讨论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释读的时间。一定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依据孤独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就贸然下结论,鼓励学生多查找同类材料,以证明所要下的结论的科学性。教师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我们在每一则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总是要再引用一些史料进行拓展分析,以反复证明讨论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量避免一开始就给出既定结论,尤其是教材给出的结论,否则就难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从第一手资料解读中获得新知的乐趣,效果就必然会大打折扣。此外,问题设计时,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尽量找一些学生不熟悉且相互之间具有逻辑联系的材料,还要让学生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去解读,这样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标点和释读原始材料的能力。

在进行讨论时,不能任马由缰,尤其是学生自己释读材料并以之分析问题的尝试不多,往往抓不住关键,所以教师在正式讨论之前还应与学生一道分析一下整个材料,讲述材料所反映史实的相关背景,再对即将展开讨论的主题加以设计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不会误读材料,并根据设计的主题展开广泛讨论,较容易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最后的归纳总结尤为关键。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要全盘兼顾,辩证地加以历史分析,以求最后的结论不会走向偏激。例如我们的设计,如果不做全面分析,就有可能最后给学生造成这样的强烈印象:太平天国的失败归咎于太平军的肆意杀戮。而我们在作全面分析后,既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不足,最后将他们与徽州宗族以及各个阶层之间关系的紧张乃至敌对,致使太平军在徽州地区的活动遭到致命钳制,作为太平军错失徽州战局进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一个“不容低估”的原因。这样既不会颠覆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积极作用的认识,同时更能启发学生对其他阶级所领导的革命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深刻思考。如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等。

5.2 关于科研与教学之间关系的认识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当前大学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因而以问题为核心的质疑教学法显得越来越重要。质疑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避免教师单纯灌输知识的死板做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问题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落窠臼的质疑精神。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对书本所给出的相关结论作简单的解释,而是围绕着“以课设疑——激疑引疑——引导讨论——释疑评议——总结运用”这个基本运作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获得不同于所谓“定论”的新发现,学生乐在其中。总体上看,这次实践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

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对教学而言,通过深入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某段历史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并在快乐体验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新知的精神。除此之外,通过引用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释读原始材料和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对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科研而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讨论又是开放性的,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料,这对教师的下一步研究启示很大。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如此反复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只要科研与教学之间关系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收到双赢的效果。

如何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值得在现实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科研与教学是为高等学校的两个基本功能,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要的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然而,由于科研与教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难以避免。因此,大学中科研与教学应呈现何种关系状态,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当前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钱学森曾说过:“不会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而,教师不但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应做一个出色的科学研究者,具有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特质。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即便是非研究型本科院校也都储备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潜力的博士和硕士,因而,如何用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实现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必然是当前乃至今后各类高校所要重点探讨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1]安徽通志馆编纂.安徽通志稿·大事记[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2](民国黟县屏山)朱氏重修宗谱[M].卷8“补遗”,民国九年刻本.

[3]绩溪县地方志编察委员会编.绩溪县志·大事记[M].合肥:黄山书社,1998.

[4](宣统)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M].下卷之下“拾遗”,参见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5](民国)绩溪庙子山王氏谱[M].卷20“世传六·农人传”,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6]刘伯山编.徽州文书(第二辑)第2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民国)沙堤叶氏宗谱·重修沙堤叶氏宗谱序[M].

THE INTERA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A TRY AT THE TEACHING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ZHENG Xiao-chun
(Marxism and Ideology Department,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238000)

The author attempts to repeat the design sector and the partial contents wher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bine in the teaching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and also give his opinions on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rel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G642

A

1672-2868(2009)01-0122-06

2009-10-15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08JYXM435)。

郑小春(1972-),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徽州区域社会史、法制史。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叶氏太平军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历史课堂教学视角的选择与实践——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